<p class="ql-block">《此心不動心生萬法》</p><p class="ql-block">第六期印證班尹慶元</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p><p class="ql-block">“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坏糜谛?,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lt;/p><p class="ql-block">“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p><p class="ql-block">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p><p class="ql-block">【翻譯】 </p><p class="ql-block">(公孫丑)問:“請問,老師您所說的‘不動心’和告子所說的‘不動心’,能講給我聽聽嗎?” </p><p class="ql-block">(孟子)回答:“告子說:‘言語上說不通,就不必去求助于內(nèi)心;心里想不通,就不必去求助于意氣?!睦锵氩煌?,不去求助于意氣,是可以的;但言語上說不通,就不去求助于內(nèi)心,是不行的。因為‘志’(意志)是‘氣’(意氣、情緒)的主帥,‘氣’則是充滿身體的力量。意志到哪里,氣就會跟隨到哪里。所以說:‘要堅定自己的意志,但不要濫用意氣?!? </p><p class="ql-block">(公孫丑)又問:“既然說‘意志到哪里,氣就會跟隨’,又說‘要堅定意志,不要濫用意氣’,這是為什么呢?” </p><p class="ql-block">(孟子)回答:“因為意志如果專一,就能帶動氣;而氣如果專一,反過來也會影響意志。比如跌倒的人、奔跑的人,都是氣在作用,但反過來也會擾動他們的心?!? </p><p class="ql-block">告子認為,如果言語辯論上無法理解,就不必再糾結于內(nèi)心(即放棄思考)。孟子反對這一點,認為語言表達不清時,仍應深入內(nèi)心去探究。 </p><p class="ql-block">意志主導情緒和身體能量(氣),強調(diào)理性對感性的統(tǒng)領作用。 </p><p class="ql-block">既要堅定意志,又要合理引導情緒,避免意氣用事。 </p><p class="ql-block">意志專注能影響氣,如振奮精神,但氣過度,如憤怒、恐懼,也會反過來干擾意志,如沖動行事。 </p><p class="ql-block">孟子在這里討論的是理性與情緒的關系意志(志)= 理性、目標、自我控制 </p><p class="ql-block">氣 = 情緒、本能反應、身體狀態(tài) </p><p class="ql-block">人應當以理性主導情緒,但也要注意情緒對理性的反向影響,比如情緒激動時會失去冷靜。 </p><p class="ql-block">這種思想類似于現(xiàn)代心理學中的“情緒調(diào)節(jié)”和“認知行為理論”,強調(diào)自我控制與心理平衡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從"強按牛頭"到"心田自流"——體悟"此心不動,心生萬法"的三重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聞"此心不動,心生萬法"八字,我如聞天書。直到在親子關系的泥濘路上跌跌撞撞,我才逐漸明白這不僅是哲學命題,更是生命實踐的指南針。我的體悟歷程,恰如攀登三重階梯:從無明躁動的第一階段,到勉強克制的第二階段,最終抵達自然流淌的第三階段。這三個階段的躍遷,不僅改變了我的育兒方式,更重塑了我與世界相處的基本范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階段的我,活像個揮舞教鞭的私塾先生。我家小寶今年6歲,幼兒園大班。小家伙好動,熱情又有點痞,在幼兒園沒少給我惹事——經(jīng)常因為打、咬到小朋友被喊家長,當老師向我反映孩子在學校的種種狀況上時,我的第一反應不是理解孩子的天性,搞清楚狀況,看到孩子是因為和對方小朋友玩得好才會發(fā)生肢體沖突,而是恐懼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受損——學霸、公務員。這種恐懼轉化為對孩子簡單粗暴的責罵。現(xiàn)在想來,那時的"心動"何等劇烈——被面子所動,被焦慮所動,被社會評價所動。心既大動,自然生不出智慧之法,只能生出強制與壓迫的笨拙手段。孩子不僅沒有變好,反而被老師“告狀”的頻率更高了,以至于我看到老師的電話就頭皮發(fā)麻,如臨大敵,心想,這小子又給我整出什么幺蛾子來了?怎么說,我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自己是學霸,但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的外界評價是對我教育方式的全盤否定,這種否定不是來自我的無能,而是來自我的心已被外在評價完全裹挾。</p><p class="ql-block">第二階段的進步在于開始意識到"心需要不動",但此時的"不動"如同用五指山壓住孫悟空——是強力壓制的結果。我學會了在孩子做出不好行為時憋住不吼叫,但這種憋住憋出了內(nèi)傷——血壓升高、內(nèi)心翻江倒海。小家伙報名了繪畫班,卻會找各種理由和借口逃避每周末的課程,對此我威逼利誘,孩子哭哭啼啼如喪考妣,我自己也血壓飆升,心跳加速。對倆大寶的學習,我表面看是尊重孩子選擇,實則是教育勇氣的喪失。這個階段的"心不動"是假象,內(nèi)心實則暗流洶涌,只是用逃避代替了對抗。告子所謂"不得于心,勿求于氣"正是此境——在內(nèi)心尚未真正通達時,強求外在氣質的平和,終究難以為繼。</p><p class="ql-block">轉機發(fā)生在遇見圣賢智慧之后。我開始明白,真正的"此心不動"不是強力控制的結果,而是明心見性后的自然狀態(tài)。當小家伙再次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拒絕去畫畫時,我溫柔而堅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告訴孩子每天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比如幼兒園的他不用寫功課,除了看電視手機,畫畫就是有意義的事,可以學到很多新知識,結交朋友。早段時間的14屆星光校園書畫比賽孩子,我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問小家伙是否參加?人家想都不想就報名了。比賽的時候,他很快畫完,在后排玩起了馬克筆。于我而言看著他的作品第一反應是有點亂七八糟,態(tài)度不端正,沒想到最終還得了銀獎,這出乎了我和他的老師們的意料。大寶這幾天和我聊天,提出職高畢業(yè)想去巴黎學西餐,我沒有被這個突如其來的想法擾動,也沒有強壓自己的擔憂,而是先讓心回到澄明之境,從中自然生發(fā)出對話的智慧,肯定他的追求,鼓勵他努力,也告訴他應該做好語言不通的準備等。這種狀態(tài)下產(chǎn)生的"萬法"——平和的問題、共情的理解、理性的分析——都不是刻意設計的教條方法,而是心湖平靜時自然映照的明月。孟子所言"夫志,氣之帥也"在此得到驗證:當內(nèi)心確立了正確的志向希望孩子勇敢面對而非逃避,外在的言談舉止——氣自然與之協(xié)調(diào)。</p><p class="ql-block">這三個階段的演進,恰似禪宗三境界:初見山是山(無明而動),繼而見山不是山(強求不動),終而見山只是山(自然不動)。真正的"此心不動"絕非心如死水,而是如鏡鑒物,不將不迎。它不是通過壓抑情緒實現(xiàn)的,而是通過提升心靈品質自然達到的。當我指責孩子時,那個憤怒的"我"是真實的;當我強忍不發(fā)火時,那個壓抑的"我"也是真實的;而當我能夠平和地與孩子討論就業(yè)壓力時,那個理解的"我"才是本真的。前兩者都是"小我"在掙扎,后者才是"大我"的自然流露。</p><p class="ql-block">這種體悟輻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前孩子犯錯,我要么暴怒指責,要么冷面懲罰;現(xiàn)在能先讓心安住,從中自然生發(fā)出建設性的溝通方式。以前面對伴侶的抱怨,我要么反擊要么逃避;現(xiàn)在能傾聽理解后再回應。這種轉變不是技巧的提升,而是心靈品質的整體躍遷。</p><p class="ql-block">"此心不動,心生萬法"的終極奧秘在于:心若真正安住于良知,所生萬法自合于道。這種境界中的"不動",是不被私欲遮蔽的澄明;這種境界中的"萬法",是不假思索的智慧流露。育兒如此,做人亦然。當我能夠守護此心的澄明,教育的方法自然層出不窮,生活的智慧自然源源不斷。這大概就是孟子所謂"持其志,無暴其氣"的真諦——志立則氣順,心正則法生。</p><p class="ql-block">回望這段旅程,我深深感恩。正是重組家庭育兒的挑戰(zhàn)迫使我走上心靈成長之路,而心靈成長又反過來照亮了育兒之道。原來,教育孩子的過程,不過是找回自己本心的旅程。此心若得不動,萬法自然而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