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融入寧城攝影圈</p><p class="ql-block"> 侯昌杰</p><p class="ql-block"> 任何人和事物都是有一定圈子的,事物有事物的圈子,人有人的圈子,這些林林總總的圈子都是與時俱進的。攝影圈子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新世紀之初,兒子考取了古都寧城的藝術學院,那年的夏秋之交,我和家屬來送兒子報到入學,第一次零距離觸摸這座城市,也開啟了自此之后曠日持久的鄆城寧城之間的長途之旅。后來,兒子大學畢業(yè),留寧就業(yè)。再后來,兒子結婚成家,養(yǎng)育子嗣,我們便漸漸融入了這座城市,寧城便成了我們難以割舍的第二故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海棠盛開時】乙巳陽春攝于南京莫愁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座城市一向被稱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鐘山虎踞,石城龍蟠。自東吳大帝建都,已有一千八百年的都城史,古人類生存的年代更加遙遠。豐厚的文化積淀和悠久的歷史遺存,釀就了城市的文化底蘊,形成了聞名遐邇的中國四大古都。十里秦淮咸集九洲韻士,六朝勝跡銘鐫千載風流。這座城市因古而生,因古而興,因古而盛。我喜歡全國各地的古城,但是,我更愛這座虎踞龍蟠的歷史文化名城,我漸漸地融入了這座古城。</p> <p class="ql-block">【南京林大櫻花開】</p> <p class="ql-block"> 我的攝影愛好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開始萌生的。隨著學習、工作、退休生活履歷的日積月累,這個愛好與日俱曾。讀大學時,我所學課程涉及攝影成像的原理和分子演變過程,實驗課親自配置顯影、定影藥液,沖洗放大制作照片,攝影愛好由此而生。我工作之后,自費購買了一部一百三十五元的長城135膠片相機。那個時候,我的工資只有四十多元,購買相機花去我近兩年的積蓄。有了相機,我又買了放大機,我的辦公室成了暗房,我開始自己沖洗、放大制作照片,大學所學知識與實踐自此派上了用場。我的攝影作品也開始在《中國少年報》、《人民教育》、《大眾日報》、《人民日報》等報刊雜志刊登。</p> <p class="ql-block">【中山植物園郁金香盛開時,是攝影家的樂園】</p> <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八年八月,鄆城縣文聯(lián)所屬各文藝家協(xié)會換屆改選,樊兆民當選為鄆城縣第二屆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李興平為名譽主席,我和楊文杰、楊尊亮、陳進超、劉印生當選為副主席。五年之后,經(jīng)縣文聯(lián)、縣委宣傳部考察,會員代表大會選舉,我當選為鄆城縣三屆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在擔任攝影協(xié)會主席的二十余年間,我和鄆城的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們一起,幾乎走遍了鄆城的每個鄉(xiāng)村,拍攝作品幾十萬幅,大家在一起無拘無束,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共同獲得。感到非常充實,非??煳?,也收獲滿滿。這段時間,是我攝影生涯的黃金時期。</p> <p class="ql-block">【南京梅花山被稱為中國第一梅山】</p> <p class="ql-block"> 近兩年多來,我的生活重心移居江南,移居古都寧城,我的攝影愛好開始降溫,拍攝對象也發(fā)生了變化,拍攝時間也大大縮減,攝影伙伴、攝影圈子也因此改變。我慢慢發(fā)現(xiàn),這里的攝影隊伍雖然龐大,在景區(qū)長槍短炮比比皆是。然而,我感覺他們是那么陌生,我與他們雖然近在咫尺,而實際卻是那么那么的遙遠。我開始感到彷徨、空曠和無奈。</p><p class="ql-block"> 一次偶然,我遇到了一位來自揚州的費先生。幾次接觸之后,我慢慢了解到,費先生是揚州一個老國企的退休干部,當年,他曾經(jīng)是揚州一個有近萬名職工的著名企業(yè)的黨委書記兼廠長,在任期間他參觀學習走遍全國各地,山東的青島他就去過六次。那個時期,他購買了尼康全畫幅相機,但因為工作忙卻沒有時間使用。退休之后,他涉足攝影,從零開始,認真學習?,F(xiàn)在,他還堅持每周參加兩次攝影講座,學習拍攝和后期制作。他有一個三十多人的攝影團體,經(jīng)常驅車去城市周邊,實地拍攝。自此,我搭上了費先生的本田商務車,搭上了這座城市的攝影團隊,開始融入了這座城市的攝影圈。</p> <p class="ql-block">【在白馬公園聽講座,拍模特】</p> <p class="ql-block"> 費先生小我五歲,也算是同齡。他為人謙和、低調(diào)、正直、虛心、好學,不張揚,不多言多語,人品堪為一流。通過他,我認識了這座城市的攝影人,認識了蘇北的老仝,皖南的老汪,還有南京的小魏等人。說來也巧,這個小魏竟認識我家鄉(xiāng)的溫繼鵬局長,他們多年前因為喜歡研究楹聯(lián)就已經(jīng)是好網(wǎng)友。我發(fā)現(xiàn),他團隊的人,一個個都癡迷攝影,也都是虛心好學,樂觀向上的好人。</p><p class="ql-block"> 加入這個團隊之后,我們一起去城市周邊的侯沖拍攝知青故里,到浦口四方美術館拍攝櫻花,走進永寧萬畝油菜田、閱江樓下的小桃園和林大櫻花林、理工大的二月蘭和植物園的郁金香,還有高淳、漆橋老街......上個周末,他們又一起組團去了宿遷,前往拍攝梨蘭會。這次活動,我因不得脫身未能參加。</p> <p class="ql-block">【南京漢中門280號富士論壇】</p> <p class="ql-block"> 融入這個團隊,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設備都是一流的,前些年玩夠單反的人,最近幾年大都買了微單。他們當中,有喜歡拍花卉的,也有喜歡拍山水、人物的。但是,他們似乎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喜歡拍鳥,和我們家鄉(xiāng)一樣,他們也把拍鳥稱為“打鳥”。</p><p class="ql-block"> 費先生這個團隊,大都是兩鬢斑白已經(jīng)退休的老同志,一位徐州的賈先生說:“退休之后才是我們玩攝影的起跑線......”</p><p class="ql-block"> 接觸久了,交流多了,我發(fā)現(xiàn)這個團隊的人水平高的都樂善好施,不居高臨下;水平低的都不恥下問,不自暴自棄;和新來的人也都相親如故,沒有排擠打壓;大家親如一家,從未有人感到寄人籬下。他們之間都相互尊重,互敬互愛,沒有勾心斗角、爾虞我詐、拉幫結派,更沒有過河拆橋,背信棄義......</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6日在白馬公園聽講座拍攝】</p> <p class="ql-block">【4月26日拍攝于白馬公園】</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個難得的好團隊,我喜愛這個圈子,喜愛這個團隊,喜愛這個團隊的每一位同仁。我非常愿意和他們在一起,愿意和他們載歌載舞、一路同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侯昌杰乙巳三月三日午夜于寧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簡 介</p><p class="ql-block"> 侯昌杰 ,男,漢族,祖籍鄆城西關里,生于鄆城吳家堂,大學文化,中共黨員,鄆城縣教育局退休干部。曾任中學教師、國家公務員等職。系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山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鄆城縣攝影家協(xié)會第三、四、五、六屆主席。幾十年來,拍攝作品三十余萬幅,千余幅作品在市以上報刊、史志資料、外宣畫冊刊登,數(shù)百幅作品參加市以上攝影比賽并獲獎。其中,作品《麥收》獲“喜迎二十大,禮贊新時代”第四屆“大美中國”全國攝影大賽一等獎,組照《金秋時節(jié)》獲二零二二年“視覺環(huán)球杯”全國攝影藝術大賽二等獎,二零一六年,山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授予“德藝雙馨優(yōu)秀攝影家”。近幾年來,六次舉辦個人攝影藝術展。出版?zhèn)€人攝影作品專集《侯昌杰攝影藝術》、《宋江河畔》、《鄆城記憶》等三部。參與主編《魅力鄆城 煤化新城》、《鄆城縣書畫攝影名家作品集》、《美麗鄆城 長壽之鄉(xiāng)》《筑夢新時代》等十余部外宣畫冊和專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