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藝休篇#3?? ??室內(nèi)樂中的三重奏:奧登薩默單簧管三重奏音樂會</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19:30</p><p class="ql-block">北京:中山音樂堂</p><p class="ql-block">曲目</p><p class="ql-block">1/加布里埃爾·弗雷</p><p class="ql-block">D小調(diào)鋼琴三重奏,作品120</p><p class="ql-block">i. 不太快的快板</p><p class="ql-block">ii. 小行板</p><p class="ql-block">iii. 活潑的快板</p><p class="ql-block">2/尼諾·羅塔 </p><p class="ql-block">為單簧管、大提琴和鋼琴而作的三重奏 </p><p class="ql-block">i. 快板</p><p class="ql-block">ii. 行板</p><p class="ql-block">iii. 極快的快板</p><p class="ql-block">中場休息</p><p class="ql-block">1/馬克-安東尼·特內(nèi)奇</p><p class="ql-block">為克里斯而作的行列曲</p><p class="ql-block">2/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p><p class="ql-block">降E大調(diào)三重奏,作品38</p><p class="ql-block">(改編自《降E大調(diào)七重奏》,作品20) </p><p class="ql-block">i. 慢板–有活力的快板</p><p class="ql-block">ii. 如歌的柔板</p><p class="ql-block">iii.小步舞曲速度</p><p class="ql-block">iv. 主題:帶變奏的行板</p><p class="ql-block">v. 諧謔曲:稍快且生動的快板</p><p class="ql-block">vi. 稍快的行板,進行曲風格–急板</p><p class="ql-block"> 以前,拉拉雜雜的堆砌了一些文字,或書樂中未樂之時;或以泄心中塊壘,表達情狀;其實,記錄的功能更顯著一些。更有甚者,近些年對室內(nèi)樂的熱愛與日俱增(上次入京都竟然連篇累牘起來,倒不是我刻意的選擇,只是那次的樂之旅室內(nèi)樂扎堆如捷克愛樂三首席+國交弦樂四重奏+布赫賓德+柏林愛樂夏隆室內(nèi)樂團)一個周轉(zhuǎn)四連臺的室內(nèi)樂,也是罕見,再加上今年還聽了維愛的主席弗洛紹爾還有萊姨的鋼琴,卡普松的貝多芬大提琴等等,室內(nèi)樂有點多哈????…</p><p class="ql-block"> 而這次的京冀藝休週(我瞎起的名兒????)卻只是室內(nèi)樂唯一并打頭,并非頭場繾綣或其他,實在因為第二天一早就扎進阿那亞的懷抱,被戲劇撞了個滿懷,現(xiàn)在補數(shù)這“華麗的”開場,倒也反芻了滋味,洞悉了曲目??的深意,倒反而覺得那四個字,叫做回味無窮,留字約計,以數(shù)情愫。</p><p class="ql-block"> A/艱難??說艱難是指路徑,選擇了國家大劇院,選擇了中山音樂堂就選擇了“艱難”,這是第二次遭遇廣場周邊的交通管制了,眼見目的地在側,就是不得其門而入;周邊站點不停車,任你眼瞅目的地近在咫尺,地鐵和公交卻呼嘯而過,怎奈我何?上次是國大的指環(huán)第二部,現(xiàn)在又是中山公園南門封閉,任你面對各種路阻,無可奈何??,上次是提前倆小時出門,將將趕到,這日如法炮制,繞道東門,在綠樹如蔭的公園里,望見中山音樂堂的寰頂方心安下來,繳定要了一杯售賣廳的咖啡??,踩著幾百年的皇家街道入庭觀樂,嗯,中山公園的咖啡不錯哇,很是驚喜…</p><p class="ql-block"> B/光環(huán)??在我以前的樂記里曾多次提及獨奏家和樂團首席的關系,大致是首席的業(yè)務能力,包括對獨奏作品的解讀和獨奏家的解讀本質(zhì)上水平不會相差太大,但因為身份不同,首席常年經(jīng)月坐在樂隊里,面對的更多的是交響曲和協(xié)奏曲,所以室內(nèi)樂作品的演出頻率自然寡少,從音樂效果上來說,特別是為觀眾的體驗感就遜色了三分,更有的是,一些演奏家無法達到單獨為觀眾“表現(xiàn)”的水準,這個水準很多的不是技藝方面,而是明星的光環(huán)??,因為像一個唱獨唱的和在合唱團里聲部長在處理作品的出發(fā)點上就不同,所以,結論是一個了不起的聲部首席未必是一個優(yōu)秀的獨奏家,曾幾何時上個世界八十年代,卡拉揚為單簧管薩賓娜·梅耶能否座進柏林愛樂首席跟樂團搞得不可開交的事件說明了這一點,的確,因為一個獨奏家強調(diào)的是個性,而一個聲部首席,更多的是要和整個樂團的聲部“和諧”,但,重點來了,這世界上能同時具有兩種能力(solo和symphonie)的藝術家,這位叫奧登薩默的算一位,不,算兩位,丹尼爾·奧登薩默的弟弟,曾經(jīng)是柏林愛樂歷史上擔任單簧管首席最年輕的之一的安德烈·奧登薩默也算是一位(只是最近傳出安德烈退出樂團的消息,恐怕也和事業(yè)發(fā)展方向有關,講真,做樂團實在是…^_^太需要定,力,啦,????)不管怎么說,奧登薩默家族,一門三杰,倆兄弟加上故去的老奧登薩默都具備這種能力…</p><p class="ql-block"> C/驚艷??選對了藝術家?????,選對了曲目??,接下來就是欣賞了,三位都是藝術家,還是有區(qū)別,一個是兩棲明星的單簧管,一個是柏林愛樂樂團的頂尖大提琴,一個是維也納大學的鋼琴教授,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過去若干年,沒有更多可能給單簧管+大提琴&鋼琴,這三件樂器構成的完美和聲有更多的體驗,上半場的弗雷一開聲,哇奧,要不要有如此優(yōu)美的天籟,單簧管可甜可咸(在這首作品里擔當了原本作曲家給小提琴寫的高音聲部)大提琴委婉深情,鋼琴??星光閃爍,有時候這完美靠的是多年的積累,經(jīng)年的默契和對音樂的共同審美,這三件樂器的演奏者是多年的好兄弟,單簧管(代替小提琴)上下翻飛,似云雀歌唱,大提琴的哀婉傾訴,始終確定著這部弗雷幾乎已經(jīng)失聰狀態(tài)下的天鵝之作,此時的福雷已78歲,遭受聽力折磨的他,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成功寫出中間樂章“小行板,單簧管本身特有的憂郁氣質(zhì),第一主題帶有旋律悠長,由大提琴在鋼琴柔和的伴奏下傾訴而出。第二主題由鋼琴引入,帶有渴望、向往的感情特質(zhì)。第二樂章的小行板,更加感人,挽歌高唱,千回百轉(zhuǎn),音樂由貫穿樂章的長跨度旋律構建而成;終樂章,活潑的快板,回旋曲式。這一主題音調(diào)取材于意大利歌劇作曲家萊翁卡瓦洛《丑角》一劇中的知名詠嘆調(diào)“小丑,粉墨登場吧!”…一曲罷了,雞皮疙瘩起了一身,要不要這么好?哈哈????</p><p class="ql-block"> 整場的曲目布局是非常巧妙的,我用八個字概括下上下半場四首作品的特色叫“亦莊亦諧,亦諧亦莊”。上半場第二首作品選自</p><p class="ql-block">《為單簧管、大提琴和鋼琴而做的三重奏》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尼諾·羅塔于1975年創(chuàng)作的室內(nèi)樂作品。尼諾·羅塔是以電影配樂聞名的作曲家,曾為超過150部電影配樂。尼諾·羅塔曾為經(jīng)典電影《教父》及其續(xù)集進行配樂,并于1975年憑借《教父2》的配樂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chuàng)配樂獎。首樂章速度較快,音樂性格活潑。旋律以極具現(xiàn)代風格的和聲;二樂章,行板,由單簧管奏出優(yōu)美、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奠定樂章抒情、柔和的性格。終樂章,極快板,這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激情的樂章,整部作品,活潑有趣,三件樂器技術水平高超,奧登薩默前俯后仰,形體幅度極大,我擔心他近一米八、九十的身材會失去平衡,從座椅上跌落下來,自然是杞人之慮,奧登薩默玩的好開心啊????</p><p class="ql-block"> 下半場如法炮制,《為克里斯而作的行列曲》是英國作曲家馬克-安東尼·特內(nèi)奇為單簧管、大提琴和鋼琴而創(chuàng)作的一部室內(nèi)樂作品,2007 年出版。這部作品是特內(nèi)奇為紀念好友一位大提琴家而作,盡管是追憶之作,但融合了大量現(xiàn)代主義、爵士、搖滾等元素。這首三重奏篇幅簡短僅三分鐘左右,但在音樂表達上極具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新音樂的特色彰顯,現(xiàn)代的無調(diào)性和和聲讓聽眾的情緒無法控制,心隨樂轉(zhuǎn),不勝唏噓…</p><p class="ql-block"> 最出位的要算壓軸大戲,這部三重奏據(jù)說是貝多芬應他的私人醫(yī)生約翰·施密特的請求而作,是貝多芬根據(jù)自己1800年創(chuàng)作的《降E大調(diào)七重奏》(Op.20)改編而來。而且之后又以作品OP.38正式出版,貝多芬通過創(chuàng)新樂器組合,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力。三件樂器在演奏中相互呼應、交織,通過精準的節(jié)奏把控與音色調(diào)配,將原七重奏中各聲部的對話與協(xié)作完美呈現(xiàn)。保留了六個樂章和旋律??,因為在家預習了七重奏和三重奏的版本,奧登薩默這個現(xiàn)場給人的最大驚喜,是節(jié)奏的變化和發(fā)展,聽覺效果倒不像是兩百多年前的作品,而是新音樂,充滿跳躍的旋律線,不確定的節(jié)拍,變化了的小節(jié)線控制,刻意的壓縮和拉伸速度的長短…哇奧,這是爵士版的貝多芬嗎?哈哈????,驚魂未定中,三位八零后的藝術家?????已經(jīng)起身謝幕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