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名 蓮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號 1628149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圖 片 網(wǎng)絡(lu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電視劇《父輩的榮耀》追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電視劇用三十集的時長,演繹了東北興安嶺伐木工人顧長山一家三代,二十多年里愛林護(hù)林,為林業(yè)事業(yè)勇于擔(dān)當(dāng)、無私奉獻(xiàn)的可貴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喜歡這部年代劇、一是因為我同屬那個時代,還因為我最初工作的單位,是由東北哈爾濱軸承廠在漢中援建的三線企業(yè)。廠里的東北人老鼻子了,大碴子風(fēng)情彌漫了整條山溝溝。他們的生活方式,性情習(xí)俗,語言風(fēng)格,處事習(xí)慣,大澡堂,酸菜缸,黑糊糊的大醬,如影隨行伴我多年。后來,我們都走散了??伤麄兊囊羧菪γ惨恢庇】淘谖业挠洃浝飺]之不去。當(dāng)電視里那濃濃的東北韻味,活色生香的展現(xiàn)時,親切的不知所措。看到演員們栩栩如生的表演,沉下去的日子活泛起來,我仿佛回到了那個樸質(zhì)動蕩的年代,與師傅們、工友們一起,在機(jī)器的轟鳴中,熱火朝天地干革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東北曾是充滿榮耀的“共和國長子”,白山黑水間國企林立,是國家重要的工業(yè)基地。隨著九十年代市場經(jīng)濟(jì)的推進(jìn),國有企業(yè)轟轟烈烈的改革,東北遭遇了遽然的沖擊。新世紀(jì)前后的“下崗潮”深刻影響了成千上萬的東北家庭。相同的時代、相同的命運,不同地域的我也在改革的浪潮里翻滾,蝕骨錐心的“陣痛”至今不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電視劇從1997年開始,林木行業(yè)面臨減產(chǎn)限伐。原本是“國家工人”身份、端著鐵飯碗的伐木工人,面臨或“停薪留職”或被買斷工齡自謀生路的新政策,大興安嶺三道溝林場的923工隊首當(dāng)其沖。對于一直勤勤懇懇、以工人身份為榮的伐木工人來說,伐不了木“那不成廢物了”……這是讓他們猝不及防、驚慌失措的時代巨變。由此發(fā)生的一系列矛盾沖突,令人唏噓,使人感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身為工隊隊長 ,顧長山很努力地想為工友們保住飯碗,可在硬性的下崗指標(biāo)面前,他無能為力。這一年是顧家非常艱難的一年。工友的冷眼,大兒子顧兆成當(dāng)兵夢破裂,小兒子顧兆喜在山上幫母親采蘑菇,踩到捕獸夾,刺傷一只眼睛……在收入愈發(fā)捉襟見肘的情形下,顧長山和妻子那存花要養(yǎng)活一個老人和五個孩子,要應(yīng)付接踵而至的意外,生活何其艱難。</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導(dǎo)演的眼光真毒。由郭濤扮演的勞動模范顧長山,一出場就給人踏實感,敦敦實實,身著不太板正的中山裝,支棱著頭發(fā)的大背頭,凝視手中的限伐圖長吁短嘆,一臉沉重。工友會上,面對“裁員限伐”,一句“只要有我顧長山在,就不會餓著大家!”…… 短短幾個鏡頭,一個厚重質(zhì)樸、有道義敢擔(dān)當(dāng)?shù)臇|北漢子巍峨聳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庭女主人那存花由劉琳擔(dān)綱。她真沒讓觀眾失望。一亮相,就認(rèn)定是咱自家屋里的親娘。淳樸善良,吃苦耐勞,整日圍著鍋臺轉(zhuǎn),打理一家三代8口人的吃喝。她看似普通實則能為孩子撐起大傘。骨子里堅強(qiáng)、善良的品質(zhì),就在那一碗粥、一盤酸菜餃子、一聲吆喝里淋漓盡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對夫婦太不容易!家里8口人,與顧長山真正有血緣的只有小兒子顧兆喜。老人是顧長山的師傅,無兒無女,退休后顧長山夫婦自愿贍養(yǎng),孩子們都喊他“爺爺”;長子顧兆成原是隨母親陪嫁到顧長山家里的“拖油瓶”;老二劉興杰是工友搭檔的兒子,搭檔不幸因公殉職,傷心絕望的母親一心要改變命運,留下兒子南下謀生,準(zhǔn)備沖刺高考的劉興杰成為“留守兒童”,幾番變故,顧長山把孩子帶回家中安頓下來;女兒梁鳳勤奇葩的緊,工友梁富寬怕這個計劃外的女兒影響自己“留崗”,與妻子馬曉云吵架口無遮攔傷了孩子,這個丫頭在一次離家后“賴”在顧長山家里,死活不肯跟母親走,從此,顧家就多了個閨女;最小的兒子劉自強(qiáng)更曲折,父親劉玉良因捕獵保護(hù)動物被蹲守的公安人贓俱獲,后查出還有命案背負(fù),是全國通緝的要犯。劉自強(qiáng)從小沒有母親,現(xiàn)在又沒了父親,乖巧的孩子讓顧長山惻隱之心再度膨脹,“多雙筷子”的事,為自家再添一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孩子們乖巧懂事的令人心疼,“爸”“媽”,脆亮的叫聲沖淡了大人沉重的嘆息。顧長山的鐵漢柔情,那存花的善良隱忍,不僅為三個領(lǐng)養(yǎng)的孩子筑起了一堵?lián)躏L(fēng)墻,更是建構(gòu)了一種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顧長山無論是生父、繼父、養(yǎng)父、在孩子們心里都是地地道道的父親。他們夫婦眼里,孩子們沒有親疏,孩子們感受到的,是一碗端平的水。他們用身體力行告訴孩子,這世界有冰寒,更有融化冰寒的火爐,人與人之間不光只有利益的交割,更是溫情流淌的源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孩子們在顧長山夫婦人性光輝的照拂下,長成了他們自己,個個知恩圖報,懂得感恩。這在顧長山因病需要大量的錢做手術(shù)的事件中尤為突出。無論是兆喜的沖動意外致騙子死亡,還是興杰不顧前途執(zhí)意留下來,千方百計籌措醫(yī)療費,女兒鳳勤整日守在醫(yī)院不去上學(xué)等等,都是孩子們?yōu)貘f反哺,對含辛茹苦養(yǎng)育他們的父母最切實的報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dāng)然,興杰作為新時代的高知分子,站在時代的高度,剖析出這一切的困頓都源自于經(jīng)濟(jì)的落后,而經(jīng)濟(jì)落后的根源是人的思想。于是,走出去又回來的他決心改變這一現(xiàn)狀,醞釀許久的“碳中和”呼之欲出,成為劇中的點睛之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令人震撼的還有爺爺?shù)膲劢K正寢。共和國第一代林業(yè)勞模種完第36212棵樹后,(因為他曾經(jīng)伐倒了36212棵大樹。)永遠(yuǎn)留在了山林里。生命的最后一刻,爺爺是站立的,站在高高的山坡上,望著山下的家,永遠(yuǎn)守護(hù)著大家。前輩人種樹,后輩人乘涼,爺爺用自己的方式守護(hù)后輩,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xià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顧長山及其工友在30余年間的境遇變化背后,是國家生態(tài)建設(shè)的持續(xù)深入推進(jìn)。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陳興杰離開林場又回到林場的經(jīng)歷,則折射了年輕一代人對于父輩榮耀的傳承,帶著全新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歸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歷史車輪滾滾,年代里的人并未粉身碎骨,而是咬著牙堅持挺過歲月。群山蒼茫,深林縱橫,雪滿歸家路。大風(fēng)大浪中乘一葉扁舟求生的勇毅,天大的事再難也要搭把手幫襯的樸素情懷,憐老惜幼的赤子之心,掀開門簾就能暖身的火炕,打開鍋蓋就會暖心的家常菜……濃郁的人間煙火氣,是時光打磨出的一滴琥珀,晶瑩剔透,懸掛在年代的深處。在一個強(qiáng)調(diào)個人化卻也制造出太多孤獨的今天,閃亮的琥珀讓人感傷懷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