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河南安陽,有一座中國文字博物館,對中國文字的演變歷史和內(nèi)容進行了全面展示。</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是三幢建筑布局,仿殷商宮殿造型,結(jié)合現(xiàn)代建筑藝術(shù),十分氣派。下圖是主展廳宣文館。</p> <p class="ql-block">倉頡神話</p><p class="ql-block">講中國文字起源,必提《倉頡造字》的神化傳說。倉頡相傳為黃帝的史官,生有“雙瞳四目”。他觀察自然萬象,從鳥獸足跡、星辰排列、山川脈絡(luò)中獲得啟發(fā),將萬物形態(tài)簡化成符號,創(chuàng)造了最早的象形文字。</p><p class="ql-block">雙瞳四目的倉頡。</p> <p class="ql-block">符號刻畫</p><p class="ql-block">考古學(xué)證實,在人類文字形成以前,先民們經(jīng)歷了結(jié)繩記事、契刻到圖畫符號記事的漫長過程。在河南舞陽賈湖,發(fā)現(xiàn)了距今8000多年的裴李崗文化,刻在龜腹甲上的刻畫。</p> <p class="ql-block">安徽省蚌埠市的雙墩遺址,距今約7300年—7100年,是中國淮河中游地區(qū)已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雙墩遺址出土的陶器上有大量的刻畫符號,這些刻畫符號被認為是中國文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之一。</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p><p class="ql-block">鄭州商城出土,距今3600年一3300年的牛骨刻辭,顯示出甲骨文的初現(xiàn)。</p> <p class="ql-block">1928年一1937年,安陽殷墟考古發(fā)現(xiàn)了距今約3500年前的25000片甲骨,其中在一個窖穴就出土了甲骨17096片。我理解這就是商朝的檔案館。發(fā)現(xiàn)甲骨文后,許多中外專家學(xué)者都參與研究。至今甲骨文確定有4500個字,但目前只能解釋1500字,還有許多字待解。中國文字博物館懸賞,誰能解破一字,獎勵10萬元。</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內(nèi)容多為商代王室占卜記錄,誰問事,誰占卜,周王的意見,辦理惰況,事后結(jié)果等都記在一片甲骨上。完事后,這片甲骨就被收藏。涉及祭祀、戰(zhàn)爭、農(nóng)業(yè)等社會生活,與《史記·殷本紀》等文獻記載的商王朝歷史相互印證,證實其屬于中原王朝的文字系統(tǒng),而非孤立的符號。</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已具備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漢字造字法,字形結(jié)構(gòu)相對固定,且能組成連貫語句(如占卜記錄),顯示出成熟文字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的許多字形與現(xiàn)代漢字一脈相承,例如“日”“月”“人”等字,其象形特征在演變中仍可辨認。通過對比西周金文、戰(zhàn)國文字直至楷書,能清晰看到字形的演化軌跡,證明甲骨文是漢字發(fā)展的早期形態(tài)。</p> <p class="ql-block">物以載字</p><p class="ql-block">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創(chuàng)造和利用各類物質(zhì)的種類越來越多,文字應(yīng)用的范圍也越來越廣。金屬、玉器、帛、簡櫝、石頭等,都成了文字載體。</p> <p class="ql-block">商朝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金文。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是中國第一大鼎,司母戊鼎。我在鼎邊找了一圈,才發(fā)現(xiàn)“司母戊”三個字刻在鼎的內(nèi)沿,我標(biāo)紅圈處。</p> <p class="ql-block">內(nèi)壁的金文。</p><p class="ql-block">商早期的金文,字很少。一般是人名。到了西周,青銅器上的金文就多了,也說明了文字數(shù)量的增加,多涉及政治、戰(zhàn)爭、封賜等。</p> <p class="ql-block">散氏盤,西周文物,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盤底有350字,記錄了二戶人家交換田邑的契約。</p> <p class="ql-block">簡牘和帛書。是紙張發(fā)明前,文字的重要載體。它經(jīng)歷了中國漢字從篆書、隸書、草書、楷書演變的全過程。</p> <p class="ql-block">特別是簡和帛的墨書真跡,反映了當(dāng)時的書寫字跡和材料真實情況。</p><p class="ql-block">下圖是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p> <p class="ql-block">璽印,現(xiàn)代就是印章,也是文字重要載體。從古至今,印章從陶印轉(zhuǎn)變?yōu)槭~、玉等各種材質(zhì),代表著持有人的信謄。</p> <p class="ql-block">貨幣文字。古代貨幣種類很多,有布幣、刀幣、圜幣等。一般貨幣上標(biāo)記地名和貨值。</p><p class="ql-block">下圖是一枚布幣和圜幣。</p> <p class="ql-block">石頭上刻字,大家見得較多,這種方式從古代一直沿續(xù)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文字統(tǒng)一</p><p class="ql-block">到了戰(zhàn)國時期,中國文字形成了齊、燕、晉、楚、秦五大體系。各體系結(jié)構(gòu)岐異,筆畫多變。秦始皇一句“書同文”,以秦篆和秦隸統(tǒng)一了中國文字寫法,這是中國文字應(yīng)用的一大進步。</p> <p class="ql-block">說文解字</p><p class="ql-block">公元100年,東漢時期,文字學(xué)家許慎撰寫了《說文解字》一書,對9353個漢字的字義、讀音、部首分類、構(gòu)造方式進行了歸納總結(jié),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解釋漢字的重要著作。</p> <p class="ql-block">字書,反映中國文字演變的真實史料。</p><p class="ql-block">《史籀篇》:我國第一部有文獻可考的字書,是西周時期兒童八歲入小學(xué)的識字教材。收223字。</p><p class="ql-block">《倉頡篇》,秦統(tǒng)一文字后,漢朝初期識字課本。收3300字。</p><p class="ql-block">《字林》,魏晉南北朝。</p><p class="ql-block">《干祿字書》,唐代。</p><p class="ql-block">《廣韻》《集韻》,宋代。</p><p class="ql-block">《字匯》、《正字通》,明代。</p><p class="ql-block">《康熙字典》,清代。由張玉書、陳廷敬等奉康熙皇帝敕令編撰,是中國古代字書編纂的集大成者,代表了我國古代字書編纂的最高水平。全書共收錄漢字47035個,按部首分類,分為214個部首,對每個字的解釋詳細,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獻資料。</p> <p class="ql-block">紙書瀚墨</p><p class="ql-block">西漢時,中國已發(fā)明了造紙術(shù)。到公元105年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shù),做出了“蔡候紙”。使人類書寫材料發(fā)生革命性改變,開啟了人類手寫書本的繁榮,也為雕版印刷和漢字傳播提供了條件。</p> <p class="ql-block">印刷術(shù)發(fā)展</p><p class="ql-block">在前人早已掌握的印章和拓碑的啟發(fā)下,唐人發(fā)明了雕版印刷術(shù)。到9世紀時,雕版印刷已經(jīng)普及,人們用這種方法大量刻印佛經(jīng)、詩集、日歷和占卜書等。現(xiàn)存世界上最早有確切紀年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金剛經(jīng)》,發(fā)現(xiàn)于敦煌莫高窟。</p><p class="ql-block">公元1041年,北宋時期,工匠畢昇發(fā)明了泥活字印刷術(shù),后人又創(chuàng)造出木、銅、錫、鉛等不同材質(zhì)的活字,改進了排版和撿字的方法。這種印刷方法沿用了900多年。</p> <p class="ql-block">計算機應(yīng)用</p><p class="ql-block">20世紀70年代,人類進入計算機時代,北京大學(xué)王選教授的科研團隊,研制成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shù),為漢字的計算機處理奠定了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1980年前后,中國開發(fā)了1000多種漢字輸入計算機的方法,其中在河南南陽科委工作的王永民發(fā)明的五筆字型輸入法,獲得巨大成功,成為輸入效率最高,符合語言文字規(guī)范的輸入技術(shù)。</p><p class="ql-block">中國漢字的計算機處理技術(shù),一直陪伴著我們的工作。從油印到打字機,再到五筆字型、拼音法輸入,這一技術(shù)進步的每一步,我都經(jīng)歷了。曾經(jīng)我熟練掌握計算機五筆字型輸入法,而現(xiàn)在直接用手機寫漢字或用語音就可輸入文字了,看到這些很是感概。</p> <p class="ql-block">新中國漢字的發(fā)展</p><p class="ql-block">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開展了漢字規(guī)范化、漢字簡化、漢語拼音等工作。</p><p class="ql-block">1955年,研讀經(jīng)濟學(xué)出身的周有光先生(1906—2017),進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他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成功推動漢語拼音方案成為國際標(biāo)準。享年111歲。</p><p class="ql-block">下圖是參加漢字改革工作的專家名單。</p> <p class="ql-block">從二十世紀50年代始,我國就開展?jié)h字簡化的工作,2013年國務(wù)院公布的《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中,共有簡化字2430個,約占總字數(shù)的30%,許多常用字得到簡化,如圖示的龍和云,方便民眾使用和學(xué)習(xí)。在推進漢字簡化的同時行文的順序也從豎向,從上到下,從右到左。轉(zhuǎn)變?yōu)闄M向,從左到右,從上到下。這些規(guī)范一直應(yīng)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p><p class="ql-block">最值得一提的事:中國有56個民族,除回族、滿族已全部轉(zhuǎn)用漢語外,其他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共使用72種語言。中國已正式使用和經(jīng)國家批準推行的少數(shù)民族文字有19種,它們是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朝鮮文、壯文、哈薩克文、錫伯文、傣文、烏孜別克文、柯爾克孜文、塔塔爾文、俄羅斯文、彝文、納西文、苗文、景頗文、傈僳文、拉祜文和佤文。這些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文字,構(gòu)成了中國龐大的語言文化體系。我只能用浩瀚二字來形容了,不知要讀幾個博士才能全面掌握和應(yīng)用。</p> <p class="ql-block">文明的延續(xù)</p><p class="ql-block">人類歷史上出現(xiàn)過五大古老文字:</p><p class="ql-block">古埃及象形文字:起源于公元前3000一4000年前。隨古埃及文明衰落而失傳。公元1799年被發(fā)現(xiàn)。</p><p class="ql-block">巴比倫楔形文字:起源于公元前3400年兩河流域,公元一世紀失傳,十九世紀重新破譯。</p><p class="ql-block">古印度印章文字:起源于公元2300年印度河流城。隨哈拉帕文明衰落而消亡,二十世紀被發(fā)現(xiàn)。</p><p class="ql-block">瑪雅文字:起源于公元前后由美洲瑪雅人創(chuàng)造,興盛于5世紀。16世紀遭西班牙殖民者焚毀。</p><p class="ql-block">中國甲古文:起源于約公元前3500年,唯一延用至今。只有中國的文字延續(xù)下來了,還在發(fā)揚光大?,F(xiàn)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都在學(xué)中文了。</p><p class="ql-block">倉頡神仙若在天有靈,看到昔日造字的簡樸,今日中國文字的盛況,該會有如何感嘆!</p> <p class="ql-block">中國文字歷史浩瀚如海,博大精深。我花了5個小時,拍照耗盡了手機電量,只看了中國文字歷史的皮毛。一天看千年,中國文字博物館為你展示,幫你梳理,幫你總結(jié),幫你歸納,幫你比較,幫你提升。它豐富的藏品,為你了解和研究各時期和各方向上的中國文字史提供了具體的史料。<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個美篇就是我學(xué)習(xí)筆記的歸納總結(jié),算是對中國文字史的大概粗淺地了解。</span></p> <p class="ql-block">謝謝瀏覽。</p><p class="ql-block">本文中大量史料、圖片均出自中國文字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殷墟宮殿宗廟遺址,豆包,誠意致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