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謝理珂著《漂泊人生》二三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梁德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老年日報》有一段話:“每個老人都有精彩的故事,老人的經(jīng)歷是一本歷史書;用紙墨傳遞,為后輩們留下自己的人生軌跡,是一件有意義的事。”現(xiàn)在老人寫自傳成為時尚,在廣東梅州地區(qū)寫自傳的老人眾多,退休工程師謝理珂是其中一人。</p><p class="ql-block"> 謝理珂 1941年出生在梅州市梅縣區(qū)松口鎮(zhèn)銅琶村。他1958年由梅縣松口中學考進新疆烏魯木齊石油學校,學制是四年。學校的上一屆是五年,有一年時間學俄語。那時正值1958年人民公社大躍進時代,師生們也忙于當時的政治運動,有關四年的讀書情況書中有介紹。1962年他畢業(yè)于新疆烏魯木齊石油學校。烏魯木齊石油學校1958年起招收大專班,后為石油學院?,F(xiàn)在學校還在,2008年謝理珂退休后還舊地重游。</p> 謝理珂在母校新疆烏魯木齊石油學校前留影(2008年夏) 謝理珂從事地質勘探的緣故,一生東奔西走,故取書名為《漂泊人生》。此書是作者的真實寫照。 謝理珂著《漂泊人生》(2017年冬出版) 《漂泊人生》將謝理珂的生活經(jīng)歷作了介紹。他從兒童寫到學生時代,經(jīng)歷了土地改革、農(nóng)業(yè)合作化、反右運動、人民公社、三年經(jīng)濟困難;從學校出來工作的情況、“文化大革命”、后期任湛江市政協(xié)委員為當?shù)卣畢⒄h政撰寫提案、改革開放的生活、退休的生活;家庭及婚姻、如何教育孩子,1988年他父親從臺灣回家鄉(xiāng)度晚年的生活過程。本書的可貴之處,還談了許多人不想碰觸的話題,即生命終末期的問題,頗有自己的見解,讀者閱后有啟發(fā)意義。 《漂泊人生》照片輯錄(依謝理珂的生活經(jīng)歷順序排列) 《漂泊人生》出版后,謝理珂書送給梅州市的數(shù)家圖書館、文史單位、文友、朋友。有十多本書留在我的工作室,送給喜歡文學的文友們。文友要求與謝理珂通電話或手拿《漂泊人生》照相。有些文友是通過我的關系后,再與謝理珂聯(lián)系。 2018年春,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的肖文平院長與謝理珂合影 謝理珂與文友饒熙龍(原梅東中學語文教研組長)、梁德新老師合影 謝理珂是舊時松口富甲一方的華僑謝雙玉(謝百萬)的五世孫。謝百萬發(fā)財后在家鄉(xiāng)松口銅琶村做了十座大屋,其中有一座“愛春樓”。謝百萬的孫兒謝逸橋、謝良牧在日本留學時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積極支持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謝氏家族作出了卓越貢獻。1918年夏,孫中山到粵東三河壩視察后,特到梅縣松口鎮(zhèn)拜會老同盟會的會員謝逸橋、謝良牧,并住宿在“愛春樓”。謝氏家族與孫中山的交往,有些資料是第一次披露,這是歷史學家們研究辛亥革命的翔實資料。 孫中山與鄉(xiāng)賢們在松口銅琶村謝氏“愛春樓”門前留影 (照片來自網(wǎng)絡) 謝理珂先生為人低調,文章不想公開發(fā)表。他認為“自己不是名人,寫的文章沒人看的?!?lt;br> 我將《漂泊人生》轉送給文友楊劍忠先生,他是梅州市宣傳部的退休的干部。他看了書后在書中作批注。我送書給文友,看了書能夠作批注的人不多,楊劍忠先生是其中一人。楊劍忠先生認為,書中記錄了松口銅琶村謝氏兄弟和其他華僑支持孫中山革命的交往中有辛亥革命的資料,他認為很有歷史價值。他希望謝理珂先生能夠繼續(xù)挖掘松口有關辛亥革命的歷史資料。條件成熟時,寫一本《松口華僑與辛亥革命》的書,因為謝理珂的上輩與孫中山有交往,此書影響是較大的。《松口華僑與辛亥革命》出版后,可為松口這塊歷史文化名鎮(zhèn)的招牌擦得更亮。<br> 楊劍忠看了《漂泊人生》后對書中有些章節(jié)作批注 楊劍忠看了《漂泊人生》后對書中有些章節(jié)作批注 <p class="ql-block"> 我在很久前認識楊劍忠先生。他曾把我的文稿推薦給雜志社。我在網(wǎng)站發(fā)表的文章,他認真看并有評論。今年春我參加黃遵憲研討會,他提供了國家領導人胡耀邦在1984年2月到梅州市視察黃遵憲故居的事。胡耀邦視察黃遵憲故居的事是他在梅州市電視大學工作時,聽校長何善謙講的;當時何善謙任梅縣市宣傳部部長,參與接待胡耀邦同志的相關服務工作。</p><p class="ql-block"> 興寧市羅崗中學是楊劍忠先生的母校。他送2024年出版的校志給我,還題字。羅崗中學(原興寧二中)是有初中和高中的完全中學,1960年前后及1980年前后學校出了很多人才,那時該校的學生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及國內(nèi)牌大學的人不算是新聞。我在校志人物介紹專欄中看到,任梅州市教育局的局長和副局長有4人,他們是羅崗中學的校友,這些人中有些我認識。為此,羅崗中學被喻為梅州地區(qū)山區(qū)的“教育明珠”。</p> 楊劍忠送校志給梁德新及校志的題字 在此,特向讀者們推薦《漂泊人生》一書,它值得人們品味。<br><br> 梁德新,筆名梁豪,曾用名王森欣。1950年生,梅縣松口鎮(zhèn)山口村人,退休中學歷史教師。知識和機遇改變命運,老三屆中學生,20世紀80年代初在教育部門工作,讀了中專在小學任教,讀了大學在中學任教。20世90年代后期是“自由撰稿人”,有文章在報刊發(fā)表。對地方文化有興趣,寫有客家文化的文章及寫編寫幾本反映地方民俗的書,受到松口鄉(xiāng)賢的支持和鼓勵,學校領導同意市縣文化部門短期借調和兼職。1998年任梅縣政協(xié)委員(兼文史委員),2007年任梅州市《客家人》雜志社特約編輯。退休后參與編寫《梅縣松口鎮(zhèn)志》《閩粵粱氏宗通覽》?,F(xiàn)住在梅州市城區(qū)兒子家,受聘數(shù)個文化單位,主要是幫助編雜志,有時參加編書?,F(xiàn)是《梅縣僑聲》特約記者、梅州市《梅州僑鄉(xiāng)月報》特約撰稿人、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特約研究員。<div><br>2025年6月22日<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