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甘肅會寧某個簡陋的化妝間里,安萬正對著鏡子,用油彩一筆一筆地遮蓋自己布滿血管瘤的面部。對于安萬而言,這不是簡單的化妝,而是賦予他臉面的尊嚴,是通往秦腔藝術殿堂的通行證。為了這份尊嚴與熱愛,他不惜與前妻分道揚鑣,與父親反目成仇。出于對秦腔藝術的酷愛,經(jīng)過幾十年的摸爬滾打,從農(nóng)村草臺班子的跑龍?zhí)?,到縣城劇團的配角,再到自立門戶的"西北秦腔王",安萬用比常人更多的汗水與淚水,完成了從邊緣到中心的逆襲。這不僅是個人命運的轉折,更是為秦腔藝術傳承和發(fā)展摸索出了一條有效途徑。</p> <p class="ql-block"> 2024年,"安萬秦腔藝術劇院"的演出在陜西一炮打紅,像一顆文化炸彈震撼了整個西北。在有些地方出現(xiàn)萬人空巷爭看安萬的現(xiàn)象,傳出“寧可不吃飯,也要看安萬”的坊言。他帶領全體演員謝幕時和臺下數(shù)萬觀眾齊吼秦腔的場面異常震撼。最近聽說安萬和他的秦腔要上央視的星光大道,還要出國巡演??芍^大紅大紫。</p><p class="ql-block"> 安萬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深諳當代傳播規(guī)律的必然。在短視頻平臺上,他那些扎根鄉(xiāng)土、充滿生活氣息的表演片段被瘋狂轉發(fā);在直播間里,他用年輕人熟悉的語言講釋古老的秦腔藝術;在商業(yè)演出中,他打破劇場界限,將秦腔帶到廣場、田野,讓普通百姓看到了場面宏大、喜聞樂見、慷慨激昂的大秦腔。這種"徒辟蹊徑"的傳播方式,讓原本被視為"老人藝術"的秦腔煥發(fā)出驚人的青春活力。就像天水麻辣燙意外走紅一樣,安萬的秦腔成為網(wǎng)絡時代文化傳播的典型案例——傳統(tǒng)藝術一旦找到與現(xiàn)代受眾的共鳴點,便能爆發(fā)出意想不到的能量。安萬秦腔的生命力在于其根植民間的本色,與那些高高在上、追求"高雅藝術"的專業(yè)劇團不同,安萬的秦腔表演始終保持著泥土的芬芳。他的唱腔里有放羊時的吆喝,有田間勞作的喘息,有市井百姓的嬉笑怒罵。這種"接地氣"的“實在賣力”藝術表達,使得普通民眾不僅能聽懂,更能從中看到自己的生活。秦腔不是正襟危坐的"高雅藝術",從來都是百姓的藝術,一旦脫離了這個根基,便成了無源之水。</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興漢圖》謝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小戲迷臺上互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劇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臺上臺下齊吼秦腔</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萬人攢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在直播的媒體</h3>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秦腔的傳承困境折射出整個傳統(tǒng)文化面臨的挑戰(zhàn)。專業(yè)院團固守"正統(tǒng)"卻日漸式微,民間藝人充滿活力卻難登大雅之堂。安萬的出現(xiàn)打破了這種二元對立。他既尊重傳統(tǒng)程式,又不拘泥于陳規(guī);既保持藝術水準,又不故作高深;既扎根民間土壤,又擁抱現(xiàn)代傳播。我們需要的不是對傳統(tǒng)的頂禮膜拜,也不是對潮流的盲目追隨,而是像安萬這樣,在深刻理解傳統(tǒng)精髓的基礎上,勇敢地打破邊界、創(chuàng)造新表達。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傳統(tǒng)藝術的生存不再依賴于少數(shù)人的堅守,而需要更多像安萬這樣的"破壁者",用當代人接受的方式,讓古老藝術重獲新生。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討論甚至模仿安萬的秦腔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藝人的成功,更是一種文化基因的現(xiàn)代表達。秦腔能否借此東風實現(xiàn)真正的復興尚未可知,但至少,安萬已經(jīng)證明:即使是最古老的藝術,只要找到與當代生活的連接點,依然可以唱響時代的最強音。<br> 像許多西北孩子一樣,我最早的音樂啟蒙是村頭大喇叭里吼出的秦腔高音。雖不算秦腔狂熱愛好者,但也能跟著哼唱幾句。非常感謝,十分敬佩安萬,雖面丑卻心美,他不僅是生活的強者,更是傳統(tǒng)藝術的實踐者和傳播者。熱切希望安萬和他的秦腔繼續(xù)以自己的方式傳唱和傳承,讓古老而偉大的秦腔藝術永葆活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