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四點離開危地馬拉城的酒店,乘坐早班飛機,穿越黑暗與云層,迎著第一縷晨曦降落在叢林環(huán)抱的弗洛雷斯小機場。空氣中帶著潮濕的泥土香味,預示著一場與古文明的深刻相遇。</p> <p class="ql-block"> 蒂卡爾國家公園 <span style="font-size:18px;">(Tikal National Park),或譯為提卡爾國家公園,</span>位于危地馬拉北部佩滕?。≒etén) 的茂密雨林中,靠近伯利茲邊境,面積約 570 平方公里。公園中的蒂<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爾古城是瑪雅文明最偉大的古城之一,</span>核心遺址區(qū)約16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蒂卡爾國家公園榮獲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殊榮,于1979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里不僅有巨大的瑪雅文明考古遺址,還擁有豐富多樣化的熱帶動植物,成為<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球為數不多,能同時具備文化與自然價值,獲得雙重遺產認證的重要地點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公園的自然遺產</p><p class="ql-block"> 蒂卡爾國家公園,位于危地馬拉國家1990年建立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護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的瑪雅生態(tài)保護走廊(Reserva de la Biosfera Maya)的核心地帶。</span></p><p class="ql-block"> 整個公園包含熱帶雨林、濕地、稀樹草原等多樣生態(tài)系統(tǒng),棲息著豐富的動植物,有超過200種樹木、300多種鳥類,以及包括美洲虎、美洲獅、蜘蛛猴在內的眾多珍稀物種 。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公園入口處有幾棵棉花樹(Ceiba pentandra),又稱為美洲木棉樹,在瑪雅文化中被視為圣樹(Yaaxché),意指“常綠樹” 或“生命之樹”。這種樹樹干筆直,高大,基部略有膨大。樹干灰白色,略帶刺狀結構(某些樹齡或種群更明顯)。枝條高舉向天,結構開闊,像是朝天張開的手臂。枝頭長滿白色或淡褐色的棉絮狀物,這是它的果實裂開后露出的纖維(kapok)的形象。棉絮狀纖維過去被用于填充枕頭、救生衣、保溫等。</p> <p class="ql-block"> 這種木棉樹廣泛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熱帶地區(qū),非洲部分地區(qū)也有這種樹。在瑪雅神話或插圖中,這種樹被畫得異常巨大,樹干基部帶有高大的板根(buttress roots)。不同樹齡的樹,外觀形態(tài)也有不同,上面這棵棉花樹年齡較大,板根也較公園入口處的那幾棵大的多,而且樹干極其粗壯、高大,樹皮粗糙,有明顯縱裂,部分區(qū)域布滿寄生植物或藤蔓。像巨大的翅膀從地面向外伸展,最高可達 40–70 米,是熱帶森林中最高的喬木之一,極具視覺沖擊力。</p> <p class="ql-block"> 在瑪雅與其他中美洲原住民族的信仰中,年老的大型棉花樹常代表宇宙中心(axis mundi),連接人界、冥界與天堂.是象征天地三界的連接軸,被視為宇宙之樹,地位非常神圣。</p> <p class="ql-block"> 這里還有一種名為白色拉蒙的樹 (<span style="font-size:18px;">Ramon Blanco ),也叫</span>桃花心木樹(Ramón tree),瑪雅語 “ox” 或 “ramón”。這是一種高大喬木,廣泛分布于瑪雅低地森林中,果實為橢圓形堅果,瑪雅人曾以其為主食之一。樹皮厚重,耐旱耐熱,適應熱帶叢林的環(huán)境。在瑪雅文明中,拉蒙果是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甚至被稱為“瑪雅面包果”。古代瑪雅人將拉蒙樹作為“森林園藝”作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種植于城市周邊</span>,這也是一種壽命很長的熱帶喬木,這一點在瑪雅地區(qū)尤其重要。它的自然壽命通??苫?100至200年,在理想的熱帶雨林條件下甚至更長,樹生長緩慢但穩(wěn)健,可長至 25至35米高,冠幅廣闊,果實從 15年左右開始成熟,可持續(xù)結果上百年。</p><p class="ql-block"> 有考古學家認為,一些在蒂卡爾和其他遺址附近至今仍有正在結果的拉蒙樹,可能是上百年前人工栽種的后代,甚至可能是古瑪雅人種下的原始林樹后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代瑪雅人會在城市周邊大量種植這種樹,不僅因其果實可食、葉子喂牲畜,還因其樹木本身能世代傳承。在蒂卡爾這種環(huán)境中,“面包樹” 為猴子、鳥類等動物提供大量食物。其中吼猴與蜘蛛猴都很喜歡吃拉蒙樹的葉子與果實。</p> <p class="ql-block"> 公園里有兩種主要的??:一是黑吼猴(Black Howler Monkey),全身黑色毛發(fā),體型較大,雄性更為健壯,有一個擴大的喉骨,使得吼叫聲特別響亮,可以傳到幾公里之外,是整個熱帶美洲最吵的陸地哺乳動物之一。清晨和傍晚最常聽到,如同低沉的咆哮聲。生活在高大的樹冠層,群居生活。白天多靜止在樹上進食葉子和果實。二是中美洲蜘蛛猴(Geoffroy’s Spider Monkey).其脖子細長,四肢修長,尾巴靈活可抓握。面部通常為黑色,周圍毛發(fā)呈金黃色或棕色。動作特別敏捷,擅長快速在樹枝間蕩跳,甚至懸掛在尾巴上。它們同樣生活在小型群體中,行為活潑、好奇。</p> <p class="ql-block"> 在枝頭之間,一群吼猴正相互呼喚,它們的叫聲低沉洪亮,仿佛古代神靈在森林中蘇醒,久久回蕩在廣袤的綠海中。白面卷尾猴靈巧地躍過藤蔓之間,仿佛守護著這片原始的樂園。</p> <p class="ql-block"> 在高高的樹上,一只猴子媽媽背著毛茸茸的小猴一躍而起,小猴緊緊抓著母親的背脊……</p> <p class="ql-block"> ??子在枝頭間飛快穿梭,靈巧地跳躍于樹木的高處,仿佛是森林中跳動的精靈。它們時而騰空翻躍,時而倒掛枝頭,尾巴如長鞭般穩(wěn)穩(wěn)掌控方向。</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株抗干旱、耐土壤貧瘠,能在季節(jié)性熱帶森林中長期生存,<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年四季都是綠色的長青樹,葉子里含有大量鈣,</span>對猴子、鳥類、鹿等動物提供果實的"森林中的面包樹”。</p> <p class="ql-block"> 走在蒂卡爾的熱帶雨林中,大地仿佛沉浸在一首綠色的交響曲里。高聳入云的棉花樹和粗壯的瑪雅紅木撐起了天幕,陽光從濃密的樹冠縫隙間灑落,斑駁陸離,如同神秘咒語灑在林間的小徑上。林中濕潤而溫暖,空氣里混合著泥土的氣息與花草的芬芳……</p> <p class="ql-block"> 在這片生機盎然的林海中,猴群如同人類家族般井然有序,有的采摘果實,有的在樹杈間追逐嬉戲。風吹動枝葉,陽光從葉隙灑下,一代又一代的??子就在這片古老的叢林中生長、玩耍、繁衍,將快樂的生命延續(xù)在這永恒的綠意之中。森林記得它們的笑聲,也守護著它們的歸途。</p> <p class="ql-block"> 下面這棵樹的樹枝上掛著至少五個莫氏黃尾鳥”(Montezuma Oropendola)的吊袋巢,這種鳥在中美洲熱帶森林里是常見的一種大型鳥類。它們叫聲奇特,社群性強,通常一棵樹上會有多個這種吊掛的巢。鳥的體型大,尾部黃色,雄鳥有奇特的叫聲,常群居筑巢,在同一棵樹上常有 30 個以上巢,有時密度高達 150 個。</p><p class="ql-block"> 當地的瑪雅人導游非常有經驗,他說那掛在一起的三個中的一個馬上可能有鳥飛出來,一會兒,果然一只很大的黑色的,尾巴一點鮮黃的鳥飛了出來,還聽到很響的鳥叫聲,但沒拍到。</p> <p class="ql-block"> 網上找了一張莫氏黃尾鳥的照片,介紹這種鳥的吊袋巢長達 60–180?cm ,鳥大約38–50?cm、尾羽金黃,有特有的金屬顫音鳴叫。</p> <p class="ql-block"> 一只黑頭、黑背和白肚皮的“叢林警察”在枝頭上飛來飛去,似乎在向誰提醒著什么?這可能是一只雄性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蒙面擬鹟</span>(Masked Tityra),全黑頭部和翅膀、白腹,帶有明顯的紅色嘴基和眼環(huán),在蒂卡爾的熱帶林中是非常常見,它們喜歡停在高處偵察監(jiān)視,行為猶如“守林警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面這棵大樹上出現(xiàn)黑色的蟻窩,是熱帶森林中一種常見的生態(tài)現(xiàn)象。這種蟻窩通常是由樹棲性螞蟻(如木蟻屬 Crematogaster 或 Azteca 螞蟻)建造的,外觀呈現(xiàn)出黑褐色或深灰色,緊貼在樹干或樹枝上,有時像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泥團”或“紙狀團塊”。蟻窩呈圓形、橢圓或不規(guī)則形狀,顏色多為黑色或深褐色,表面有時光滑,有時有粗糙質感,像干結的泥巴,也可能有植物纖維混合其中。通常由螞蟻咬碎的植物碎片、泥土、樹皮纖維與唾液混合制成,具有堅固、防水的特性。多見于熱帶森林的高大樹木,選擇樹干交叉處或分枝點,便于通風、躲避雨水和捕食者。 這些蟻窩的螞蟻與樹木常是互利共生的,螞蟻獲得住所,并在樹干上巡邏;樹木獲得保護,螞蟻可驅趕植食性昆蟲、清理藤蔓。</p> <p class="ql-block"> 這只中美洲白鼻浣熊盡顯機警與靈動,它修長的身軀披著一身紅棕色的毛發(fā),鼻梁上那一抹醒目的白色條紋,為它增添了幾分狡黠的神情。高高豎起的尾巴像一面小旗,仿佛在林地中自信地宣示著它的存在。它走在干燥的林間小徑上,腳步輕盈,鼻子貼近地面不停嗅探,像是在追蹤一絲微弱的果香或昆蟲的氣息。細長的鼻子和靈巧的前爪展現(xiàn)了它非凡的覓食本領,而那雙警覺的黑眼睛始終環(huán)顧四周,透露出野生動物與生俱來的謹慎。</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位林中游俠,不聲不響地穿行在落葉之間,既平和,又隨時準備疾奔而去……</p> <p class="ql-block"> 在公園里不時會遇到一些 “不速之客”。在神廟群和步道旁邊,有長鼻浣熊(Coati / Pisote)、鬃豬(Peccari)、中美松鼠(Ardilla)和綠鬣蜥(Iguana Verde)等。這些動物活動頻繁,常出現(xiàn)在通往神廟(如中心廣場、4號神廟)的林間步道邊,也會在游客休息地的空地上覓食,清晨或傍晚尤為活躍。</p> <p class="ql-block"> 在高處樹梢或開闊處也可能看到巨嘴鳥(Tucán Pico iris)和綠鬣蜥(常棲在樹上曬太陽)。還可能會在樹叢中聽到巨嘴鳥的叫聲,它們色彩鮮艷,常在清晨活動。觀景塔(如4號袖廟上的平臺)上是極好的觀鳥位置。在較為安靜、遠離游客的林間空地或樹林邊緣處有時會出現(xiàn)白尾鹿(White-tailed Deer)、鬃豬群(有時也在林中活動)和比較警惕的白尾鹿的蹤跡,通常它們會在公園偏僻林區(qū)或靠近水源處現(xiàn)身。碰巧的話,能一睹它們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難得一見,但確實生活在這片森林中的頂級掠食者,美洲豹(Jaguar)和豹貓(Ocelot)。這些貓科動物非常隱秘,多在夜間活動,白天極少出現(xiàn)。只有極幸運的游客(或設置紅外相機)才可能在偏遠步道或叢林深處捕捉到它們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古代瑪雅人正是在這片密林中建立起宏大的文明。他們尊重自然、崇拜雨林中的神靈與動物,如今考古遺跡與生態(tài)保護區(qū)共存,就是體現(xiàn)了文化與自然的深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 這片茂盛的森林不僅是自然的杰作,更是時光的容器,默默守護著千年前的神廟與祭壇。行走其間,仿佛每一棵樹、每一道風都在低語,講述著一個關于天地、人神與永恒的古老故事。</p> <p class="ql-block"> 蒂卡爾古城</p><p class="ql-block"> 蒂卡爾古城遺址是瑪雅低地叢林文明的代表作,在被人們發(fā)現(xiàn)前,幾乎被熱帶雨林完全覆蓋,直到19世紀末才開始進行考古清理。蒂卡爾是古典瑪雅時期(公元250–900年)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擁有眾多波瀾壯闊的瑪雅遺跡,包括金字塔、神廟、宮殿、廣場和祭壇等核心建筑,總計超過3000處。展現(xiàn)了古代瑪雅社會的建筑、宗教和政治體系,體現(xiàn)了經典期瑪雅文明的鼎盛成就。</p><p class="ql-block"> 整個古城遺址,估計面積約 120 平方公里(相當于大約1.5個曼哈頓島,或整整兩個巴黎老城區(qū))的大小居住區(qū)、農業(yè)區(qū)、道路與蓄水系統(tǒng)等。</p><p class="ql-block"> 蒂卡爾是古代瑪雅文明最輝煌的城市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紀。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fā)展后,蒂卡爾于公元3世紀進入古典時期,成為政治、宗教和軍事中心。公元378年,來自墨西哥高原的特奧蒂瓦坎勢力影響了蒂卡爾王朝的更替,使其迅速崛起,成為瑪雅低地的強權。7世紀至8世紀是蒂卡爾的鼎盛時期,建成了大量金字塔、宮殿和廣場,其中神廟4年高達70米,是瑪雅文明已知最高的建筑。公元9世紀末,蒂卡爾逐漸衰落并被叢林吞沒,直到20世紀才被重新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如今,蒂卡爾不僅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也是一扇通往瑪雅古代世界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在目前已知的瑪雅古跡中,從面積來算,蒂卡爾雖然不是最大的,但也排在世界第三位。從知名度來看,蒂卡爾是為數不多的聯(lián)合國認定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它從公元前400年興起,到公元700年左右達到巔峰,是瑪雅古典期超級大城市之一,曾擁有5-10萬人口,考古出土了大量瑪雅文字銘文,揭示了許多瑪雅統(tǒng)治王朝的歷史,是世界聞名的瑪雅文化古城。</p> <p class="ql-block"> 從遺址區(qū)平面圖(上圖)和圖的左下方的圖例與編號說明(Referencias),(下圖)遺址可分為5個廣場、6個神廟(金字塔)、5個建筑群、3個宮殿區(qū)和其他4個建筑等。</p><p class="ql-block">一,Plazas(廣場區(qū)):</p><p class="ql-block"> 1. Gran Plaza(大廣場)</p><p class="ql-block"> 2. Plaza Este del Gran Pirámide(大金字塔東廣場)</p><p class="ql-block"> 3. Plaza del Templo Perdido(失落神廟廣場)</p><p class="ql-block"> 4. Plaza del Templo V(第五號神廟廣場)</p><p class="ql-block"> 5. Plaza del Templo VI(第六號神廟廣場)</p><p class="ql-block">二, Templos(神廟)</p><p class="ql-block"> 6. Templo I(第一號神廟,著名的“叢林中的神廟”)</p><p class="ql-block"> 7. Templo II</p><p class="ql-block"> 8. Templo III</p><p class="ql-block"> 9. Templo IV(最高的神廟,登頂可俯瞰雨林)</p><p class="ql-block"> 10. Templo V</p><p class="ql-block"> 11. Templo VI</p><p class="ql-block">三,Complejos(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12. Complejo N</p><p class="ql-block"> 13. Complejo O</p><p class="ql-block"> 14. Complejo P</p><p class="ql-block"> 15. Complejo Q</p><p class="ql-block"> 16. Complejo R</p><p class="ql-block">四,Acrópolis(宮殿區(qū))</p><p class="ql-block"> 17. Acrópolis Central(中央宮殿)</p><p class="ql-block"> 18. Acrópolis del Norte(北宮殿)</p><p class="ql-block"> 19. Acrópolis del Sur(南宮殿)</p><p class="ql-block">五, Otros(其他)</p><p class="ql-block"> 20. Grupo G</p><p class="ql-block"> 21. Grupo H</p><p class="ql-block"> 22. Palacio de las Ventanas(窗之宮)</p><p class="ql-block"> 23. Juego de Pelota(瑪雅球場)</p> <p class="ql-block"> 中央廣場(Grand Plaza)是這座古代城市的核心與靈魂所在,是古典時期瑪雅文明中最雄偉、最具儀式意義的城市空間之一。位于整個遺址的幾何與禮儀中心,是各大紀念性建筑的交匯點。</p><p class="ql-block"> 中央廣場是宗教儀式、登基加冕、節(jié)慶典禮的中心舞臺,每逢天文節(jié)點(如春分、秋分),陽光正好穿過神廟軸線,瑪雅人可能在此舉行人祭、舞蹈與觀象活動。</p><p class="ql-block"> 中央廣場由兩座巨大神廟(神廟1和2)夾著球場和王宮遺址,是古典瑪雅建筑的精華?,斞徘驁觯↗uego de Pelota)位于廣場東側,屬于小型球場結構,是進行宗教球賽與政治儀式的場所。</p><p class="ql-block"> 導游站在場中心,拍手聽回聲……</p> <p class="ql-block"> 神廟 1(Temple I)又名“大美洲豹神廟(Templo del Gran Jaguar),高達 47 米.建于公元 732 年左右(鼎盛時期),是國王賈索·陳·卡威爾一世(Jasaw Chan K’awiil I )(也有譯賈斯·阿烏·查恩·卡維爾一世)陵寢,他是蒂卡爾<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26代國王(在位從公元682年到734年),</span>被視為蒂卡爾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統(tǒng)治者之一,他的統(tǒng)治標志著在與宿敵卡拉克穆爾(Calakmul)的長期爭霸中取得重大勝利?!?lt;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洲豹”在瑪雅神話中是夜的守護神、冥界通行者,極具宗教象征意義。這座神廟不僅是一座金字塔,更是一座王者之墓,</span>是這里最具標志性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神廟 1 高約 47 米,臺階陡峭,頂端是一個帶有房屋狀建筑的小廟,是國王賈索·陳·卡威爾一世的陵墓,內部墓室中發(fā)現(xiàn)了豐富的陪葬品:翡翠、陶器、骨雕等。</p><p class="ql-block"> 神廟1 代表的宇宙旅程:死 → 降入冥界(共有9層),神廟的兩側各有9個大臺基(階),每<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層都代表瑪雅宇宙中的“冥界(Xibalba)”,</span>冥界共有9層,國王死后需穿越9重冥界,才能升天化神。頂部神廟代表著天空的入口,重生 → 登上塔頂 → 與神合一。神廟整體朝向東朝向日出,象征“重生”與“新日輪回”。</p><p class="ql-block"> 瑪雅人不是“恐懼死亡”,而是以“臺階”象征靈魂的提升與轉換——從塵世,步入永恒。</p> <p class="ql-block"> 神廟 2位于神廟 I 對面,又稱“面具神廟”,高度約 38 米,相傳是由國王賈索·陳·卡威爾一世所建,用來紀念或安葬他的王后,據推測是在國王的兒子(他后來繼位)在位期間完工的,但尚未在神廟中發(fā)現(xiàn)王后墓穴。</p><p class="ql-block"> 神廟2分為三層主要平臺(基臺),這是瑪雅建筑中常見的“天界三重結構”象征。雖不像 袖廟1那樣有 9 層平臺(代表冥界),而是呈現(xiàn)出較厚重、簡潔的三層臺基,這是瑪雅另一類宇宙觀的表現(xiàn):第1層是地界(人類所居的世界),第2層是天界(祖靈所在之地),第3層是神圣中心(太陽神、神王)。頂部小廟即是象征“神的居所”或“王后的升天之處”。 </p><p class="ql-block"> 這座神廟是王權與家族力量并重的象征,中央廣場見證王室“陰陽之和”。此神廟的立面原本裝飾有巨大的石刻面具,可能代表神明、祖靈或神圣動物(如太陽神)。“面具” 可能還象征轉變角色,從人到王后,從人間到神界,也可能是生者對祖靈的紀念面孔,但今天大多已風化不存,只有名稱保留下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位于路旁的神廟2號介紹牌</p><p class="ql-block"> 除了介紹關于神廟2的一些資料,最有意思的是介紹牌右側的圖案,每次看到這種畫案,瑪雅導游都特別喜歡指出圖案中幾個特別地方說上幾句……</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ChatGTP對此圖案的講解:</p><p class="ql-block"> 這是瑪雅藝術風格的雕刻浮繪,來自2號神廟上方木雕板或相關裝飾的一部分。它非常典型地展現(xiàn)了瑪雅王室與神圣形象的表達方式??梢灾鸩糠纸庾x如下: </p><p class="ql-block">1,中央人像頭部,戴著高度裝飾的頭飾,繁復且高聳,是瑪雅貴族或神祇的標志。面部輪廓典型瑪雅風格:高額、鷹鉤鼻、俯視角度,展現(xiàn)尊貴與莊嚴。很可能代表王妃本尊或神圣化形象。</p><p class="ql-block">2. 頭飾中的細節(jié),包含羽毛、神獸或面具圖案,象征神圣與權威。羽毛常代表與天界、神祇的聯(lián)系;動物面具則可能代表某種圖騰或守護神。</p><p class="ql-block"> 3. 服飾和飾品,可以看到珠串項鏈、衣飾邊緣精美,顯示其貴族身份?,斞诺窨坛Mㄟ^繁復衣飾來表現(xiàn)人物等級與權力。</p><p class="ql-block">4. 背景與輔助圖形,周圍還有符號與圖案,可能為瑪雅文字(象形文字),用于記錄名字、日期或神廟獻詞。圖中的有些元素可能是時間計數系統(tǒng)或與王朝儀式相關的象征物。</p> <p class="ql-block"> 登上神廟2,居高臨下,眼下的中央廣場仿佛一個舞臺,石碑與祭壇點綴其間,每一塊石頭都鐫刻著時間與信仰。兩座神廟遙遙相對,它們之間不僅是空間的對望,更是生與死、日出與日落的交匯點,一位國王與其王后的永恒凝視……這一刻,不只是站在一座古老的神廟之上,而是站在瑪雅宇宙觀的軸線上,感受到文明的脈搏在叢林深處依然跳動……</p> <p class="ql-block"> 正如在介紹牌上的圖案,神角2石碑的一側,一幅精致的瑪雅浮雕圖緩緩展開。(想象)畫面中央,是一位高貴的女性形象,面龐側向,眉骨高聳、鼻梁挺直,展現(xiàn)出瑪雅人理想化的貴族容貌。她頭戴一頂高聳繁復的頭飾,由羽毛、神獸與符號交織而成,仿佛連接天地的王冠,神圣而莊嚴。她的耳垂垂掛著圓形耳飾,胸前佩戴著珠串項鏈,層層疊疊,閃爍著貴族身份的光輝。服飾邊緣鑲有精美紋飾,與她沉穩(wěn)的神情相映成輝。背景中穿插著瑪雅象形文字與神圣圖騰,這些符號仿佛在低聲述說她的姓名、家族與神圣職責。</p><p class="ql-block"> 這不僅是一幅畫像,而是一段王室記憶的石刻,是瑪雅人將生者與神界緊密相連的方式。在這座獻給她的神廟上,她的形象被銘刻進歷史,也被升華為神圣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袖廟1和 袖廟2分別位于廣場東西兩側,在春分或秋分日的清晨與傍晚,太陽會剛好從 袖廟2背后升起或落下,這類對位正好是宗教節(jié)日和農業(yè)周期的標志。這種建筑對位,體現(xiàn)了對“時間”與“宇宙秩序”的尊重。象征光明降臨大地,也代表王權正統(tǒng)的“天命”。</p> <p class="ql-block"> 從神廟2向左側下望是北叢林神殿(Acrópolis del Norte)。瑪雅人使用三種主要歷法( 260天的神圣歷、365天的太陽歷、長紀歷),它們常在建筑銘文中出現(xiàn),很多神廟臺階的數量、雕刻符號的分布,都與這些周期密切呼應。</p> <p class="ql-block"> 北叢林神殿位于中央廣場北側,這里有多層復合結構,有不少神廟、平臺和石碑,是這里最早建成的部分之一,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許多石碑和祭壇上有雕刻銘文,記錄王朝歷史。</p><p class="ql-block"> 站在平臺邊,可以看到高低錯落的神廟基座與神秘的石碑殘跡。盡管這里沒有神廟那樣高聳,但這里的每一塊石頭都承載著比時間更久遠的王朝記憶。</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整個城市最古老、最神圣的區(qū)域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長達千年不斷擴建,公元前400年至公元800年,伴隨王朝更迭,作為王室陵墓區(qū)與祖先祭祀場所。高大的平臺,上面建有數十座小型神廟與神龕,超過 12座王陵被發(fā)現(xiàn),包含許多提卡爾早期王族(導游講13座)。遺址中出土了精美的石碑(stelae)與祭壇(altar),銘刻王名、神祇、戰(zhàn)爭與天文事件。多層結構,形成“祖先之臺”,象征與天地祖靈之間的聯(lián)結。重點考古發(fā)現(xiàn)有石碑 4、18、26 等,記錄了蒂卡爾歷史上重要國王的統(tǒng)治與戰(zhàn)績。其中王陵 M 與 Q發(fā)現(xiàn)大量翡翠、陶器與人骨,是了解古瑪雅喪葬習俗的重要資料。某些建筑與日出、天象有精密對齊,是瑪雅人觀測宇宙的“天文平臺”,</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瑪雅祖先崇拜的中心,每一位新王即位,都會在此舉行儀式,象征對祖先權威的繼承。代表死亡與再生的圣地,歷代王者從此升入神界,與天地對話。與神廟1和2隔廣場相望,形成一組象征生命輪回與王權永續(xù)的軸線結構。</p><p class="ql-block"> 瑪雅的建筑與他們的歷法體系(日、月、星辰、特殊數字)之間確實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這是瑪雅文明最令人驚嘆的成就之一。</p> <p class="ql-block"> 這個碑是蒂卡爾國王 Jasaw Chan K’awiil II碑,此國王二世也被稱為“蒂卡爾最后一王。立碑時間約公元 810 年,是蒂卡爾最晚有銘文記錄的石碑之一。碑文內容(殘存) 雖大部分風化,但從拓片與紅外攝影中已知,紀年:瑪雅長紀歷 9.19.0.0.0(公元810年)王名:Jasaw Chan K’awiil(與神鳥“昌”相關)儀式的形式:佩戴王冠,參與象征統(tǒng)治權的典禮。</p><p class="ql-block"> 象征瑪雅晚期的“沉默”,石碑24 蒂卡爾最后的歷史“發(fā)聲”之一,此后城市急劇衰敗、石碑雕刻終止。碑文風格: 與8世紀中期浮雕石碑相比,這塊碑上的人物已更簡化,線條稀疏,顯示出技藝與資源的下滑。</p><p class="ql-block"> 歷史對比, 同時期鄰近的卡拉克穆爾(Calakmul)等城邦也陸續(xù)停止立碑,象征瑪雅古典文明的整體終結。</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石碑31與圓形祭壇5,位于中央廣場北側據說靠近神廟33。根據遺址構畫的石碑描繪的是“初鱷一世”,他穿著特奧蒂瓦坎風格的戰(zhàn)士服飾,象征這位瑪雅王與特奧蒂瓦坎的密切關系。祭壇5記錄的正是這場政治劇變,被認為是中美洲最早的“外部干預政權更替”。這組遺跡記載了公元378年特奧勢力介入蒂卡爾、王權更替的重要歷史事件,是瑪雅與特奧蒂瓦坎交流的關鍵見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廣場的南側是一片宮殿群……</p> <p class="ql-block"> 神廟3結構較為陡峭且保存狀態(tài)不如神廟2等其他神廟,出于文物保護與安全考慮,公園管理方不允許游客登上神廟3號。導游正指著被叢林掩蓋的崎嶇的山路……據說神廟頂部仍有保存完整的“屋頂梳(roof comb)”,是瑪雅建筑中極具特色的裝飾結構,更需要重點保護。</p><p class="ql-block"> 神廟3的主人Dark Sun(K’awiil Chan K’inich)是神廟4的國王 Yik’in Chan K’awiil 的兒子。墓室尚未完全發(fā)掘,現(xiàn)高度懷疑其實墓室位于神廟3內部或下方,這位國王是蒂卡爾最后一位留下重要紀念碑文的統(tǒng)治者之一,其統(tǒng)治時期標志著瑪雅古典期晚期的衰退開始。</p> <p class="ql-block"> 樹眾中隱約可見神廟3</p> <p class="ql-block"> 除了中心廣場周圍的建筑,蒂卡爾有一處必看景點,神廟4(Temple IV),<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度 約 70米(約230英尺),包括基座和上部廟宇,是所有瑪雅遺址中最高的神廟建筑,也是中美洲金字塔結構中高度數一數二者。神廟4</span>建造時間約公元 741 年,由國王 Yik’in Chan K’awiil 下令建造,主要用作這位國王的葬祭神廟,</p><p class="ql-block"> 這里是游客最愛攀登的神廟之一(可經木梯到頂部),頂部平臺視野極佳,可俯瞰整片叢林與遠方的其他神廟(如 神廟1? 2和3)。這里也是《星球大戰(zhàn) :新希望》電影中“義軍基地外景”背景的拍攝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登上號神廟4,視野豁然開朗,無邊的熱帶雨林如波濤起伏的綠海,鋪展到地平線盡頭,朦朧的遠處的三座古老的神廟——神廟1? 2和3的頂端,從林海中破繭而出,宛如穿越時空的巨石塔影。它們靜默地佇立,見證著千年文明的余暉,在與古瑪雅的靈魂對望,風中似乎仍回蕩著王朝的鼓聲與祈禱的低語。</p> <p class="ql-block"> 在袖廟4的一側,可以較清楚地看到神廟3的頂部。</p> <p class="ql-block"> Q 型建筑群,雙子金字塔,這組建筑群因其由四座與四個基本方位相關的建筑組成而被稱為雙子金字塔建筑群。其中兩座是東西方向的金字塔,另外兩座是矩形建筑,被稱為石碑-祭壇建筑群,其特點是寺廟與石碑及其相應的祭壇相連。</p> <p class="ql-block"> 蒂卡爾遺址南部的七座神廟廣場(Plaza of the Seven Temples)是一個占地25,000平方米的長方形廣場,其名稱源于該地區(qū)建造的沿廣場東側排列的七座小神廟。建造時間是公元600–800年之間(瑪雅經典晚期)。廣場的西側有三座主神廟(考古學上一般稱為西、中、東三座神廟)。東側就是七座小神殿,南側思一組宮殿式建筑遺跡,而北側卻有三座球場并列—這在瑪雅遺址中非常罕見三重球比賽在整個中美洲都是獨一無二的圓形場地。</p> <p class="ql-block"> 這里有一個廣場的展示室,較為詳細地展示了極為對稱與精巧的城市規(guī)劃,是蒂卡爾建筑藝術的典范之一……</p><p class="ql-block"> 瑪雅球賽是一種結合了宗教儀式、政治象征與競技的游戲,球員用臀部、大腿甚至肩膀擊打一個重球,目的是讓球通過石環(huán)(在部分球場中設置)。這項運動不僅是娛樂,也常帶有祭祀意義,有時勝者或敗者會被獻祭,以示對神明的敬獻。</p><p class="ql-block"> 七座神廟廣場設有三個球場并列,這在瑪雅世界中極為罕見,三個球場說明此地曾是舉行大型宗教球賽與儀式的重地。球賽不僅是一種競技,更是一種象征宇宙對抗與太陽循環(huán)的儀式,球場常象征冥界與再生。</p> <p class="ql-block"> 七座神廟廣場靜靜地藏在蒂卡爾叢林深處,格局方正,莊嚴肅穆。三座并列的神廟面朝廣場西側,臺階整齊,石砌高峻;東側則是一組平臺和建筑遺跡,呈對稱分布,氣勢均衡。中間的廣場空曠寬闊,曾是儀式與集會的核心。地面鋪著堅硬的石板,陽光灑落時,樹影斑駁,仿佛還能看見昔日人群的身影與儀式的火光。這是蒂卡爾最工整典雅的廣場之一,充滿幾何之美與宗教的神圣。</p> <p class="ql-block"> 塔魯德-塔布萊羅神廟(TALUD)</p><p class="ql-block"> 這座神廟因其建筑風格而得名,其特征是一塊水平的矩形板(tablero),邊緣由突出的框架界定,位于緩坡的墻壁(talud)上。這種系統(tǒng)用于水平和垂直分配荷載。這種風格與特奧蒂瓦坎的建筑風格息息相關,反映了兩座城市之間廣泛的貿易關系。</p><p class="ql-block"> 在這座22米高的建筑的最后建造階段,曾是兩座精英人士的墓地。神廟插圖,展現(xiàn)了板坯-塔布萊羅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 失落世界(Mundo Perdido)也是游客喜歡探索的景點。這里是最早的天文觀察與儀式區(qū),建筑風格較不同,是這個古城中最古老、最神秘的建筑群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600年,是蒂卡爾最早的宗教和天文中心。它的名字意為“失落的世界”,是現(xiàn)代考古學家給出的名稱,形象地表達了它在濃密叢林中曾被遺忘的狀態(tài)。</p><p class="ql-block"> 失落世界金字塔(Gran Pirámide del Mundo Perdido),高約31米,為四方臺階式金字塔,是此區(qū)的核心建筑。早期用作太陽崇拜與天文觀測用途。站在金字塔上可以看到日出時太陽從另一建筑頂端升起,是瑪雅人觀測冬至與夏至的工具之一。這里還有 天文觀測建筑群(E-Group),一種典型的瑪雅“E組”建筑配置,包括:一座中央西面金字塔;東面三個排列的低平臺,對應春分、秋分、至日的太陽升起位置。是整個瑪雅地區(qū)最早系統(tǒng)進行天文觀測的實例之一。</p> <p class="ql-block"> 這里還有多個古老平臺與早期神廟遺跡。許多建筑比中央廣場的神廟更古老,呈現(xiàn)前古典與早古典時期(公元前600年至公元250年)的風格。有些建筑下埋藏著更早的建筑層,有助于考古學家了解蒂卡爾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蒂卡爾國家公園,林木密布的道路仿佛引領我們進入另一個時代。神廟1巍然聳立在中央廣場,石碑與祭壇靜默訴說著昔日王朝的榮耀;登上神廟4,俯瞰萬頃叢林,神廟尖頂穿破綠海,宛如遺世獨立的王國。走在“失落世界”的早期金字塔之間,想象瑪雅祭司如何仰望星辰、解讀宇宙奧秘……</p> <p class="ql-block"> 如果我們相信人類是從非洲走出去的,并且相信后走出非洲的干掉了先走出非洲的族群,那么15000年前最先從阿留申群島過去的那撥人有可能被后來東渡的殷人干掉了。如果這個觀點成立,現(xiàn)在的北美和中美洲的印第安人和瑪雅人也許就是殷人的后代。當地的導游告訴我們,在發(fā)掘危地馬拉蒂卡爾金字塔時發(fā)現(xiàn)20公斤的財寶,是玉石而不是金銀,說明瑪雅人崇尚玉石,并供奉在金字塔內陪葬,這與古代中國人的習俗極為相似。當然僅憑這點還不夠。導游還說,打開金字塔之后發(fā)現(xiàn)三個人名字,姓(CHAN)陳,(Ah Jin),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前兩個名字明顯是中國人的名字,第三人聽起來不像。這座瑪雅金字塔建于15世紀……</p> <p class="ql-block"> 告別了蒂卡爾, 返回弗洛雷斯島,島上寧靜的街巷與色彩斑斕的房屋,宛如時間放慢了腳步。沿著湖邊悠然漫步……</p> <p class="ql-block"> 從古老神廟的莊嚴到湖島小鎮(zhèn)的溫暖,這一日的旅程像是一場完整的夢。蒂卡爾讓人對時間心生敬畏,而弗洛雷斯則溫柔地提醒我們:歷史可以遙遠,也可以貼近,藏在每一滴水、每一縷光和人們平靜的日常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