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足寶頂石窟之美</p><p class="ql-block">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探訪大足鄉(xiāng)野遺跡,感受千年文化底蘊!”活動于2025年6月21日開啟行程。40多名重慶文保志愿者整裝出發(fā) “我們是大足石刻的守護人!”</p><p class="ql-block">主辦單位是: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 重慶市文物保護志愿服務(wù)總隊,支持單位是:重慶市重慶史研究會 重慶城市規(guī)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學術(shù)委員會 共創(chuàng)單位:大足石刻研究院志愿者服務(wù)站</p> <p class="ql-block">羅鑫華 視頻制作</p> <p class="ql-block">一、寶頂石窟的佛法之美</p><p class="ql-block">勝境相逢,歡喜人來歡喜地。</p><p class="ql-block">佛法之美,重在“德”,價值觀是以持戒為根本。</p><p class="ql-block">趙智鳳,大足寶頂山圣壽寺僧人。法名智宗,世稱趙本尊,傳為“毗盧佛再世”(明曹瓊碑:碑名《恩榮圣壽寺碑》)生于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7月14日,卒于理宗淳祐九年(1249年)左右。趙智鳳在寶頂山重振四川瑜伽柳本尊教,稱“六代祖師傳密印”。</p><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祖師塔壁上趙智鳳立像頂部鐫有偈語:</p><p class="ql-block">“假使熱鐵輪,于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p><p class="ql-block">“熱鐵輪里翻筋斗,猛火爐中打倒懸,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p><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趙智鳳坐像外,滿刻著“佛說十二部大藏經(jīng)”的目錄,包括經(jīng)名約千種之多。一座寶頂石窟,涵藏了整個大藏經(jīng),顯密圓融,普濟十方。佛佛道同,法法相傳。其石刻內(nèi)容并不止于唐密,還有凈土宗、禪宗、華嚴宗、地藏信仰、藥師信仰,觀音信仰......可以說廣開宗門,接引十方。</p><p class="ql-block">密教以《金剛頂經(jīng)》《大日經(jīng)》為根本經(jīng)典,密宗認為:“欲知密教之精義,不可不通顯教諸宗,......若不深涉顯教之范離,何以窺密乘之堂奧?!?lt;/p><p class="ql-block">“大乘八宗,慈恩宗、三論宗、天臺宗、華嚴宗(賢首宗)這幾個宗的內(nèi)部來看,多偏于教理的發(fā)揮、解說,當然也講教理行果,但著重是教理,另外從禪宗、密宗、凈土宗、律宗來講,偏于行持,重在講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的廣繁。八宗中在歷史上又將禪宗稱為宗下,也叫宗通,將經(jīng)教又叫說通,教下?!薄ㄎ┵t長老《佛法在人間》)</p><p class="ql-block">《漢州志》二十九《仙釋志》:“唐本尊,嘉定人,開成間城北有柳生癭,癭破出嬰兒,郡人收養(yǎng),以柳為氏,......大中九年乙亥六月十五日得道,以求殄滅五瘟,全活甚眾?!?lt;/p><p class="ql-block">佛經(jīng)記載,八地以上菩薩來到人間,標志就是穿胞衣而來,比如虛云禪師,母親懷孕生下一肉球,第二日得賣藥翁破開出取出。老翁大喜道:“善哉!此乃吾等百姓有福。依醫(yī)書上說,此為“靈球”,此人日后必為圣賢也!”(注:出自《虛云老和尚的足跡》)而柳本尊乃柳樹自然結(jié)出的胞胎,這是不染凡塵,他們都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乘愿再來。</p><p class="ql-block">因此,我們來看柳本尊的記載,分析表明:開成是文宗廣年號(831—840年)從開成元年期起至大中九年柳本尊也不過20多歲,況且在他十來歲的時候還要經(jīng)過武宗會昌的法難。柳本尊能在這么短的時間之內(nèi)得道,顯大神通破五瘟,救濟眾生,豈是尋常之人。</p><p class="ql-block">柳本尊生卒年月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為明初劉畋人《重修寶頂山圣壽寺碑記》謂:“本尊生唐宣宗大中九年(即855—942年);另一說祖覺《柳本尊傳》“(天復)七年七月十四日夜呼楊直京謂曰‘吾將逝去矣’......享年六十四?!?lt;/p><p class="ql-block">柳本尊圓寂后217年(宋紹興二十九年)大足出生了趙智鳳,趙智鳳16歲去彌濛學法后,于淳熙至淳祐的70余年間,在寶頂山弘揚密教,稱“六代祖師傳密印”。</p><p class="ql-block">“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p><p class="ql-block">柳本尊以十煉苦修示現(xiàn)人間,以不可思議的佛力作為佐證。趙智鳳,如法傳承,奉持正統(tǒng)的密教,顯密圓融,苦修七十年,以畢生之力建立如是道場,屹立千年。大足縣草萊(陳明光)在《趙智鳳卒年探索》《大足縣志通訊》1985年第三期)中明確說:“寶頂石窟創(chuàng)于何時,石窟中無造像紀年鐫記可考。據(jù)明碑追記,乃大足宋僧趙智鳳于淳熙六年(1179年)開鑿,辛苦七十余年建成?!比绻皇侵粮叩牡滦?,誰能如是行持?!這些不可思議的明證,振聾發(fā)聵。</p><p class="ql-block">惟賢長老,舉世公認的唯識宗祖師,凈土宗祖師,臨濟宗第四十六代祖師,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唯識宗的泰山北斗。</p><p class="ql-block">【以下出自《大足石刻研究文集》(3)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p><p class="ql-block">惟賢長老在《大足寶頂石刻在佛教義上的特點》中認為:“寶頂石刻年代不限于南宋。寶頂石刻不能限于密教,而是顯密圓融?!蔽├系睦碛墒恰笆痰牧咀鹣?,系居士身,留須發(fā),絕非出家僧人。其所持金剛總持陀羅尼經(jīng)五部密法,系金剛智傳不空,不空傳慧朗。柳本尊生時,距慧朗圓寂已百余年,絕不會親承其教。何況密宗傳法,學密弟子必須依止阿阇棃(即教授師)接受灌頂。柳本尊傳記沒有依師灌頂?shù)挠涊d,只是說自盟于佛前,也可證明說其為密宗第五代祖師,承后人尊奉之詞,無史書上的依據(jù)。”金剛總持陀羅尼密法,其功用在祛邪治病。觀柳本尊平生所行,頗為相符。密法盛行印度,約在7到8世紀,此時密教已摻雜了婆羅門教的儀軌,形成‘佛梵合一’已非原來純粹的佛教了。柳本尊所行,既屬密教,卻非密教正統(tǒng)?!逼浯?,趙智鳳由于誓弘佛教,故大佛灣摩崖造像,‘凡釋典所在,無不備列,幾乎將一代大教搜羅畢盡’,趙本尊寓深意于石刻,弘揚佛法,流傳千載,苦心孤詣,是可敬佩的。對隋唐建立的大小乘宗派,他是取其精華,繼承了這一份寶貴遺產(chǎn)。因此,絕不能將寶頂石刻局限于密教范圍。趙本尊不同于柳本尊的是,他奉持正統(tǒng)的密教,而且綜合教義,做到顯密圓融是難得的?!?lt;/p><p class="ql-block">惟賢長老說:“佛教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佛教的教理從歷史傳承,一直到現(xiàn)在,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播,不管在音樂、詩歌、哲學、科學、雕塑、繪畫、寺廟的建筑,美術(shù)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重要的體現(xiàn),其表現(xiàn)形式與內(nèi)容都與中國佛教文化是密切不可分割的?!?lt;/p><p class="ql-block">王恩洋《大足石刻藝術(shù)與佛教》(《文教叢刊》1947年第7期)中說:“寶頂山道場其計劃之精細嚴密,規(guī)模之壯麗宏偉,藝術(shù)之精巧神妙,蓋為古今所罕見也......唐末柳本尊、南宋趙本尊皆傳密者,而趙本尊特留偉跡,偉大之佛教亦得隨瑰麗之藝術(shù)以宣揚,功豈小哉。”“密宗之傳,非徒以其咒術(shù)真言,當以大悲愿力。所謂人能宏道,法以人存者是也。柳之苦行,趙之篤志,遂延密法之傳。然趙本尊之后,更無繼承者?!眲?chuàng)建者趙智鳳應(yīng)是通曉顯密教理,云游四方,博見多聞,相識滿天下的大阿阇黎。”王恩洋對寶頂石刻如是評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齊證圓覺。有行有果,直將三藏十二部經(jīng)一網(wǎng)收盡。”</p> <p class="ql-block">從世尊誕生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p><p class="ql-block">“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時 開始 “九龍浴太子 ”天龍八部、龍?zhí)熳o法就一直守護在周圍 開啟了釋迦牟尼佛一生成道的示范歷程</p> <p class="ql-block">“而我真實不入涅槃”的真實語與太子誕生時的蓮花一直相應(yīng)</p> <p class="ql-block">大方便佛報父母恩重經(jīng)</p><p class="ql-block">因六道輪回的眾生生世世都做過彼此的父母,于是地藏王菩薩才“安忍不動猶如大地”以大孝報佛恩</p> <p class="ql-block">一念天堂,一念地獄</p><p class="ql-block">每天你在這輪回盤上生生死死走了多少回</p> <p class="ql-block">科學上說,我們身邊95%都是暗物質(zhì),我們可見的只有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栩栩如生的乘龍者隨時都在</p><p class="ql-block">天人看我們世間人,猶如黑毒蟲</p> <p class="ql-block">惟有吾師金骨在,曾經(jīng)百煉色長新</p> <p class="ql-block">在寶頂佛國,小鬼跳舞也很快樂</p><p class="ql-block">因為這里同時也為地藏王菩薩道場,這是一塊不墮之地!</p> <p class="ql-block">菩薩低眉,佛祖定印</p><p class="ql-block">心心相印,大千安隱</p> <p class="ql-block">一飲一啄莫非前定</p><p class="ql-block">假使百千劫,所作業(yè)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p> <p class="ql-block">寶頂石刻中養(yǎng)雞女也是罪人</p><p class="ql-block">但是她在地獄中活得很美 趙智鳳賦予了她世俗的光輝</p> <p class="ql-block">觀無量壽經(jīng)變圖</p><p class="ql-block">極樂凈土</p> <p class="ql-block">山水之間的龕窟,莊嚴佛陀即是莊嚴自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人都是活菩薩”</p> <p class="ql-block">二、寶頂石窟的詩性之美</p><p class="ql-block">禪與詩是一體的,“清凈為天下正”,詩性之美正是在本真天然空靈之間。禪是詩性的最好的表達。中國傳統(tǒng)《二十四詩品》是唐代詩論家司空圖創(chuàng)作的詩歌美學著作,其中就把詩性的二十四品全目作了解釋:</p><p class="ql-block">例:“纖秾”:</p><p class="ql-block">“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窈窕深谷,時見美人;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陰路曲,流鶯比鄰;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p><p class="ql-block">二十四品:</p><p class="ql-block">1.雄渾 2. 沖淡 3. 纖秾 4. 沉著 5. 高古 6. 典雅</p><p class="ql-block">7. 洗煉 8. 勁健 9. 綺麗 10. 自然 11. 含蓄 12. 豪放</p><p class="ql-block">13. 精神 14. 縝密 15. 疏野 16. 清奇 17. 委曲 18. 實境 19. 悲慨 20. 形容 21. 超詣 22. 飄逸23. 曠達 24. 流動</p><p class="ql-block">1、大足寶頂山石刻《牧牛圖》</p><p class="ql-block">牧牛圖的禪意和禪宗</p><p class="ql-block">牧牛道場全場25米,高6米。寶頂山圣壽寺住持照知、澄靜在《寶頂石刻》中說:“大佛灣摩崖造像進門左邊,有一幅30米長,隨巖凸凹自然而刻的牧牛圖,其長度是從朝奉郎知潤州賜紫金魚袋楊次公證道牧牛頌開始,至‘了了了無無所了…’碑止?!?lt;/p><p class="ql-block">《牧牛圖頌》有“未牧”、“初調(diào)”、“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十首。</p><p class="ql-block">楊岐派是南宗五家臨濟宗門下的一個支派,應(yīng)開創(chuàng)人方會住于袁州楊歧山故名,據(jù)楊次公證道牧牛頌為藍本所刻的寶頂牧牛圖,即以牧牛喻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p><p class="ql-block">凈土宗祖師,臨濟宗第四十六代傳人惟賢長老解釋“禪”:</p><p class="ql-block">“禪在印度語里叫禪那,在中國語叫靜慮?!办o慮”的靜就是冷靜下來的靜,就像水一樣不動,波浪不起,這是靜的境界?!皯]”是什么呢?正確的觀察,正確的思維,叫“慮”。所以禪又叫止觀,靜中觀察。能靜中觀察就有智慧發(fā)生,能夠有智慧發(fā)生就可以到一定的境界,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開悟見道。八風吹不動?!?l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佛教藝術(shù)</p><p class="ql-block">樂器</p><p class="ql-block">貝:宋代陳旸《樂書》“梵貝”條載:“貝......今之梵樂用之以和銅鈸,釋氏所謂法螺。”</p><p class="ql-block">寶頂大佛灣第八龕</p><p class="ql-block">橫笛:橫管吹樂器。古名“籧”(笛),橫吹之。漢樂府有短簫鐃歌。這種樂器,管細而長,也稱羌笛,它由西域傳入我國。古時也稱簫,與近代橫笛相似。</p><p class="ql-block">寶頂大佛灣第30龕牧人所吹笛子。</p><p class="ql-block">弓笛:橫管吹樂器。形制為弧管弓形,離吹孔處很近有一竹節(jié),為彎頭。有吹孔1個,指孔6個,無膜孔雕刻。</p><p class="ql-block">寶頂山大佛灣第17號:六師外道之一“吹笛女”(南宋) 弓笛橫腔吹</p><p class="ql-block">細腰鼓:六朝時從西域傳來,種類較多,到隋唐宋時出現(xiàn)的有:腰骨、正鼓、和歌、毛員鼓、漢鼓、魏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杖鼓、拍鼓等。隋唐時“胡樂”里用的腰鼓和其他的細腿鼓不一樣。</p><p class="ql-block">寶頂大佛灣第21龕</p><p class="ql-block">亭臺樓閣</p><p class="ql-block">寶頂山大佛灣第17號:方便佛報恩經(jīng)變圖(南宋)</p><p class="ql-block">寶頂山大佛灣第15號:父母恩重經(jīng)變圖(局部)(南宋)</p> <p class="ql-block">三、寶頂石窟銘文之美</p><p class="ql-block">中國刻石作為金石學的研究重點</p><p class="ql-block">1、清代葉昌熾根據(jù)形制和文體將刻石分為12種:碑、碣、志、莂、石闕、浮屠、幢、柱、摩崖、造像、井欄、柱基等。并細分為41類:“石經(jīng)、封禪、書札、詔敕、符牒、格論、典章、譜系、界至、浮圖、詩文、經(jīng)幢、刻經(jīng)、塔銘、墓志、造像、畫像、橋柱、井闌、地圖、摩崖、石闕、題名、柱礎(chǔ)、買地薊、投龍紀、神位題字、食堂題字、吉語、醫(yī)方、書目、詛盟、符篆、璽押、題膀、石人題字、石獅子題字、石香爐題字、石盆題字。</p><p class="ql-block">2、金石學家馬衡根據(jù)形制和文體分九類:</p><p class="ql-block">刻石、摩崖石刻、碑、碣、畫像、造像、經(jīng)典刻石(太學石經(jīng)、釋道石經(jīng)、醫(yī)方、格言、數(shù)目五類)、紀事刻石(表彰、文書、墓志、譜系、題詠題名、地圖界至六種)、建筑附屬石刻</p><p class="ql-block">3、1999年重慶市大足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的《大足石刻銘文錄》將石窟銘文分為四大類:</p><p class="ql-block">造像龕刻經(jīng)文、經(jīng)目、偈語、頌詞等;祈佛人造像鐫記、題刻和石刻匠師題名等;石刻培修,裝絢碑刻、題記等;歷代碑碣、題刻、詩詞、游記等。</p><p class="ql-block">石窟群落范圍內(nèi)崖壁、窟頂、券門、壁龕上,銘文書法富有章法布局之美。大足石刻的世俗經(jīng)變和祖師寄語體現(xiàn)出布道傳法的宗旨。</p> <p class="ql-block">四、寶頂石窟結(jié)界之美</p><p class="ql-block">寶頂山道場造像群為南宋趙智鳳建,大規(guī)模造像可能在嘉定至紹熙年間(1208年—1233年)由道場四方結(jié)界,教相道場,事相壇場組合,以孝為成佛之本,由顯入蜜,佛儒交融的密教道場。</p><p class="ql-block">寶頂山道場“巖谷深邃,林壑秀美,叢皇古木,蓊郁陰翳,真釋氏清靜道場之境?!辫べば姓哂ǖ缊?,先立四方結(jié)界?!薄皩氻斏降缊鏊闹茉煜袷颂?,具結(jié)界像特色的11處。道場四方設(shè)四方結(jié)界,從印流出熾焰繞成堅固之城,諸惡人虎狼獅子不能附近?!痹S多結(jié)界像龕窟都刻有《佛說守護大千國土經(jīng)》其功效力不僅護衛(wèi)道場,還可消除眾生,一切災(zāi)難,不善之業(yè),尤能鎮(zhèn)護國家。</p> <p class="ql-block">二佛并坐</p> <p class="ql-block">龍頭山鄉(xiāng)野</p> <p class="ql-block">撐子佛</p> <p class="ql-block">護法神與六通神</p> <p class="ql-block">胡老師說:寶頂山結(jié)界從這尊毗盧佛開始,有七、八條不同的上山的路通往寶頂山中心區(qū)域(寶頂大佛灣、小佛灣、倒塔等)無數(shù)山神樹神護法神守護著寶頂佛國,這就是寶頂山的結(jié)界。</p> <p class="ql-block">明王</p> <p class="ql-block">寶頂山十大明王</p> <p class="ql-block"><b>五、大足寶頂山傳統(tǒng)文化之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后記</b></p><p class="ql-block">2025-6-21大足石刻研究院胡登俊老師和重慶文保志愿者在座談會上的交流發(fā)言:</p><p class="ql-block">佛像如何產(chǎn)生的?從佛教石窟發(fā)展脈絡(luò)來講來源于古印度。最早時只有洞窟,沒有佛像。石窟是僧人用于修行和禮拜佛陀的宗教場所,古印度被古羅馬曾經(jīng)占領(lǐng)過一段時間,所以大的殿堂,例如支提窟等,慢慢發(fā)展為修行者雕刻自己觀想的東西,從古印度開始傳播,時間先后順序:比如印度的阿旃陀石窟 ——克孜爾石窟——敦煌莫高窟 ——云岡石窟與龍門石窟作為北魏不同時期都城的佛教藝術(shù)成為有系統(tǒng)的石窟造像———巴中石窟———安岳石窟——大足石刻。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這種佛教石窟傳播脈絡(luò),佛教藝術(shù)傳到大足石刻,這是一個中國化、民族化、世俗化的過程。今天的大足石刻,不管是大佛灣、結(jié)界像都是如此。中國佛造像體現(xiàn)了佛教藝術(shù)的精髓,也展現(xiàn)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云崗石窟造像特點上佛菩薩眼神都神圣不可侵犯,而大足石刻的佛像眼神微微低垂、身體向前微微傾斜,你會感覺到和他有交流。古代工匠在做雕刻石窟時,主要迎合信眾的需求,大眾的需要,人們對中國有親和力的菩薩出現(xiàn)是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出于讓人信服、溝通交流的需要,將佛菩薩請下神壇,賦予了他人性的光輝。</p><p class="ql-block">仔細回想北山轉(zhuǎn)輪王經(jīng)藏窟菩薩上下唇。是不是與現(xiàn)在美學上女性化妝紋唇畫口紅類似?西方美學上的女性化妝發(fā)展到后來成為美術(shù)學。但我們比他早了三百年。大足石刻有一門雕刻的技藝“斬金削玉”,它的意思就是眉毛和鼻子的雕刻技法。</p><p class="ql-block">佛身具備“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佛教造像度量標準典籍——《佛說造像量度經(jīng)》《佛說造像量度經(jīng)》是一部“造像法典”。專門對佛身造像作了明確精準的規(guī)范。</p><p class="ql-block">不論是從佛教經(jīng)典教義和政治上的某些沖突融合來講,或者再加上儒釋道融合后的發(fā)揚光大。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深入到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根子上?!叭宓娜蕫邸⒌赖淖匀?、佛的彼岸”,歷史上宋代時中國化、民族化、世俗化就已經(jīng)走的差不多了,但三教合一的思想早于此,這在大足石刻上找到了體現(xiàn)。</p><p class="ql-block">中國人骨子里三教合一的思想一直存在,我們一直在傳承尊老愛幼、與人為善、積極向上。諸位的父母,即便大字不識,他從小交給你的,也就是這些。崖壁上的教科書,就是當年的僧人,把傳統(tǒng)文化融合后根植于大家心靈的連環(huán)畫而已。從敦煌石窟到大足石窟實質(zhì)就是外來的佛教文化不斷地和中國本土的儒家文化等逐漸融合的一個過程,這才有了大足石刻最后的定義,“石窟藝術(shù)史上最后的豐碑——中國化、世俗化影響深遠的旅程?!边@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我們的評價。</p><p class="ql-block">從考古的角度,寶頂山大佛灣明宣德元年(1426)劉畋人《重修寶頂山壽圣寺碑記》為嘉州人(今四川樂山)。劉畋人碑載:“寶頂山,距大足治東僅一舍許,巖谷深邃,林壑秀美,叢篁古木,蓊郁陰翳,真釋氏清凈道場地也。傳自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七月十有四日,有曰趙智鳳者,始生于米糧里沙溪。年甫五歲,靡尚華飾,以所居近,舊有古佛巖,遂落發(fā)剪爪,入其中為僧。年十六西往彌牟,云游三晝,既還,命工首建壽圣本尊殿,因名其山曰寶頂。發(fā)弘誓愿,普施法水,御災(zāi)捍患,德洽遠近,莫不皈依。凡山之前巖后洞,琢諸佛像,建無量功德?!?lt;/p><p class="ql-block">劉畋人相當于當?shù)亟逃珠L,上面這段劉畋人纂寫的碑文,是依據(jù)小佛灣趙智鳳生平的碑文而來,但是小佛灣此段碑文清代的時候已經(jīng)完全模糊。我們研究院曾經(jīng)對寶頂山小川東道米糧山沙溪作過考察,目前我們依然沒有找到趙智鳳的墓。</p><p class="ql-block">圣壽寺是臨濟宗的祖庭。我看了一下,此次來的文保志愿者中對文物、宗教、盜墓,感興趣的人都有。我把這些一直歸于傳統(tǒng)文化,幾十年來我越來越感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p><p class="ql-block">現(xiàn)代哲學對人性分類:利益 恐懼 欲望。所有的其他宗教與哲學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p><p class="ql-block">佛家的無常觀,苦、集、滅、道等卻給出了一個新的希望“來生”,我們姑且不論有沒有來生。它抓住了人對生命死亡的恐懼,把人性挖掘到極致。再利用人性的弱點來進行教育。諸法無常與現(xiàn)代哲學上的剎那生滅的追問,現(xiàn)代哲學的追問:時間存在嗎?你存在嗎?你是由分子構(gòu)成的,不斷的構(gòu)成現(xiàn)在的你,現(xiàn)在的你還是你嗎?這種無常觀可以理解成哲學的一個部分,現(xiàn)代的一個部分??傆幸粋€時間,我們用傳統(tǒng)文化,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用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營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生活,我們可以學習古代王侯將相管理國家,管理自己的家庭所用的各種方法。在中國人眼中的天下是無法向外人所道明的!我們的天下遠超字面之義,只有我們中國人自己知道這天下代表著什么。建黨100周年黨提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庇萌寮椅幕瘉碇v,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xiàn)在我們很高興的是,今天骨子里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有天下的觀念,十幾億人都如此。這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強大。馬克思主義,只是一個符號而已,它代表的核心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p> <p class="ql-block"> 大足北山佛灣136窟寶印觀音像南宋紹興年間像 </p><p class="ql-block">眉眼釆用“斬金削玉”雕刻技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