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個關于時間的故事。一件有趣的事。</p><p class="ql-block"> 1998年5月我參加一個考察學習隊去了美國。這是我第一次出國,第一次飛越太平洋來到西半球。近二十天的考察學習參觀任務較重,時間安排很緊。歸國的前一天,當天的活動結(jié)束,全體成員在回賓館的車上昏昏欲睡。負責聯(lián)系聯(lián)絡的同事不能休息,他要將我們返程的航班時間、航班號告知廣州的同事,安排一輛中巴車來白云機場接我們一行。我和他挨著坐,當他辦完有關事項后,我靈機一動,建議聯(lián)絡員就接機的事給大家出個題目,激發(fā)疲勞的腦細胞。提問大家: 我們將在什么時間回到廣州。</p><p class="ql-block"> 我們回國的時間是5月21日,航班凌晨1時30分從美國洛杉磯機場起飛,直達廣州。空中飛行15 小時。問:到達廣州白云機場是哪一天的什么時間?問題一提出,車內(nèi)的沉悶頓時打破,這個看似簡單其實并不簡單的問題,引起熱烈討論。大家紛紛發(fā)表自己的高見,最終形成兩派不同的結(jié)論。一派認為應該是在5月23日上午7時30分左右到達廣州。一派認為是在5月22日上午7時30分左右到達廣州。差距是一個整天。兩派意見擁有的人大體各占一半。意見對立,各說理由,振振有詞,爭論激烈時甚至還挖苦對方不懂基本的地理知識。以持第一種意見的雄辯最甚,氣勢占了上風。</p><p class="ql-block"> 我是第一種意見的鐵桿成員。主要依據(jù)是“國際日期變更線”。即洛杉磯與廣州的時差是15個小時,洛杉磯飛廣州需要15個小時,15加15等于30小時。我們的航班從東向西飛行,橫跨太平洋,飛越太平洋中部的國際日期變更線,所以時間要再加上一天。于是,5月21日凌晨1時30分,加上30個小時,等于5月22日早晨7時30分,再加上一天,等于5月23日早晨7時30分到達廣州。廣州當天的時間一定是5月23日。另一派的觀點則只是加上時差和空中飛行的時間就等于落地廣州的時間,結(jié)論是5月22日早晨7點30分到達廣州。不能再額外加上一天了。我們一派意見的八九個人,大多是讀書多一點的“知識型”人士。我根據(jù)自己掌握的知識,堅信5月23日到達廣州的判斷。心里還嘲笑對方一派地理知識貧乏,不知道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存在,不懂從西向東穿過變更線要減一天,從東向西過變更線要加上一天的原理。</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們錯了!爭論了好一會兒,沒有形成共識。在即將到達賓館要下車時,隨車的協(xié)調(diào)服務員(當?shù)氐拿兰A人)站出來發(fā)言了,說應該是5月22日到達廣州,不是5月23日。他多次飛越太平洋往返東西半球,他的話有可信度和權威性。聽到這,對立一派的人歡呼雀躍起來,慶祝勝利。我們一派的人蔫了,不吭聲了。但是我心里還是不服氣,認為這個美籍華人也搞錯了,也缺少一定的地理知識。以至于我到了廣州,一出機場就迫不及待地問當?shù)厝耍裉焓菐自聨滋??回答?月22日!我真的錯了,整整多算了一天。鬧了一個笑話。</p><p class="ql-block"> 怎么會出這樣的錯誤呢?一貫成績優(yōu)秀又喜歡地理的我,不會記錯的。教科書上不是明明白白寫著要加一天或減一天嗎?老師也是這樣講、這樣教的。</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后,我立刻翻找有關的地理書籍,上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關于時區(qū)時差,特別是“國際日期變更線”的資料。以“百度”為例,它對國際日期變更線是這樣解釋和表述的:“日期變更規(guī)則是,跨越該線時需調(diào)整日期:自西向東穿越(如從中國到美國)需減一天。例如6月12日變?yōu)?月11日;自東向西穿越(如從美國到中國)需加一天。例如6月11日變?yōu)?月12日”。這樣的表述與我的記憶和理解完全相符。百度所舉的例子,也幾乎和我們的行程時間一致。依據(jù)百度的解釋,我們一派給出的到達廣州的時間是5月23日,是正確的!但是,實際上我們到達廣州的確是5月22日,并不是我們所堅持的“加上一天”的5月23日。</p><p class="ql-block"> 問題出在哪里呢?“百度”及有關書籍、詞典也錯了?</p><p class="ql-block"> 結(jié)合自己的旅行過程,認真分析思考,結(jié)論是普通教材的表述簡單、膚淺,專業(yè)書籍、詞典和“百度”的解釋,限于抽象化、概念化。最重要的從東到西或從西到東“需要加一天或減去一天”的原理,它們的解釋是模糊的,又缺少具體的形象分析和解讀。曾經(jīng)的老師沒有真正弄懂,也沒有實際的旅行經(jīng)驗,講不清楚,只能照本宣科。學生一知半解,囫圇吞棗,不明究竟。造成錯誤的理解和認知就不足為奇了。</p><p class="ql-block"> 書籍、詞典和“百度”的解釋只機械地說飛越國際日期變更線,根據(jù)跨越方向的不同,要增加或減少的“一天”,把時區(qū)、時差等因素排除在外,也沒有考慮往來過程中時間消耗的因素。就讓人理解為是在時差和飛行消耗的時間之外,還要硬性增加一天或減少一天(24個小時),我們的錯誤因此造成。應該這樣理解,在東西半球之間移動,到達當?shù)睾蟮臅r間,是出發(fā)原地時間的前一天(所謂減去一天)或后一天(所謂加上一天)。如果在日期變更線東西相鄰的兩個時區(qū)(即東12區(qū)與西12區(qū))之間往來,就需硬加上一天24小時或減少一天24小時。日歷反映出來的是相差一整天,因為他們之間的時差是24小時。在不同時區(qū)之間往來,飛越日期變更線,只需加上或減少兩個時區(qū)間的時差,加上跨越兩區(qū)所消耗的時間就可以了。不能因為越過了“變更線”再加或減一天(24小時)。只是到達地的時間是離開地時間的前一天或后一天。廣州地處東八區(qū),洛杉磯地處西八區(qū),兩個城市之間的時差是15個小時。從廣州到洛杉磯是從西向東飛越日期變更線,需減去時差15個小時。從洛杉磯到廣州是從東到西飛越日期變更線,需加上時差15個小時。再加上實際飛行消耗的時間,就是到達地的實際時間了。不能因為跨越日期變更線額外加上或減去一天。時間有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不可能憑空增加或減少的。</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事例,它提示我們一個抽象的地理概念如何真正被理解?如何避免科學知識停留在表面記憶。機械地孤立地記住“向西加一天,向東減一天”規(guī)則,不理解其原理,不理解世界時間體系的建立和作用,混淆和出錯就容易了。世界時間體系建立的核心目的,是讓地方時間與以太陽為中心的日期和時間,在全球范圍內(nèi)協(xié)調(diào)一致,避免混亂。</p><p class="ql-block"> 發(fā)生在我身上的這個關于時間的笑話,也說明各類書籍、詞典、互聯(lián)網(wǎng)解讀解釋中存在概念化、不周全、不明晰甚至有錯誤的問題,不能讓受用人一讀就明白,避免產(chǎn)生誤解。學習者則需主動積極地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應驗。只有這樣,日期變更線這類重要的地理學概念才能從書本上的一條虛線,變成學習者腦海中清晰、穩(wěn)固、可靈活運用的空間時間認知和能力。</p><p class="ql-block"> 查閱資料中,還讀到這樣的故事:某航班在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時,飛機廣播里說:“今天是昨天的明天”。這種“老筋急轉(zhuǎn)彎”式的介紹方法,讓乘客迷茫了好一陣子,待腦細胞死了若干后終于明白了,理解了。它生動地揭示了理解抽象科學概念必須建立空間聯(lián)想。尤其是地理學概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