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當高考作文走向經(jīng)典閱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道題,一束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今年全國一卷高考作文試題以組合性材料的形式出現(xiàn),先后選取了老舍、艾青、穆旦的三句話,要求考生通過聯(lián)想和思考,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進行寫作。試題一出爐,“全國一卷 難”“全國一卷作文 看不懂”等相關詞條很快登上微博熱搜,在新聞出版界,也引發(fā)了人們的理性探討。為此,6月8日晚上,《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雷萌采訪了去年剛退休的語文報社原總編輯任彥鈞,他現(xiàn)在是上海大學中國創(chuàng)意寫作研究院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中小學創(chuàng)意寫作聯(lián)盟理事長。下面是二人的對話。</i></p><p class="ql-block"><b>雷 萌</b>:任老師,您好!這幾天,對全國一卷高考作文試題,不少網(wǎng)民在微博留言表示“看不懂”“幸好生的早,不然連作文都看不懂 ?”“心疼今年考全國一卷的考生”。您是否關注到這種熱議?又怎么評價這道試題?</p><p class="ql-block"><b>任彥鈞:</b>我一直在關注網(wǎng)友的種種說法,也關注到教育部教育考試院有關負責人的回應,以及一些專家和名師的觀點。</p><p class="ql-block">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這道試題的命題意圖。據(jù)教育部教育考試院有關負責人透露,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與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所以全國一卷高考作文試題三則材料各有側重,同時又相互交織,共同建構起中華民族近現(xiàn)代歷史從“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到奔走吶喊、救亡圖存,再到振興中華、民族自強的敘事背景與閱讀語境,為考生提供多維度的立意空間,引導考生在理解材料內涵、獲得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積累與感悟進行寫作??忌梢运伎既齽t材料的內在關聯(lián),回望歷史、展望未來,對個體與集體、平凡與偉大、苦難與希望、歷史與未來等關系進行深層次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其次,我們還需要了解這道試題的設計理念。按照專家和名師們的解讀,這道試題中的第一句話,出自全國一卷閱讀材料Ⅱ所選老舍的長篇小說《鼓書藝人》(節(jié)選),體現(xiàn)了“讀寫銜接”的理念;第二句話,出自統(tǒng)編教材九年級上冊詩歌單元所選艾青的名詩《我愛這土地》,體現(xiàn)了“以考促教”的理念;第三句話,出自穆旦的名詩《贊美》,則體現(xiàn)了“深度學習”“延伸閱讀”的理念。因此,這道試題不僅考查寫作能力,也考查閱讀積累和文化積淀。</p><p class="ql-block">綜上可見,全國一卷高考作文試題的命制,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時,又彰顯出高考語文命題以及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導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有的考生和網(wǎng)友覺得“難”,恐怕主要是不了解穆旦,也沒讀過他的《贊美》。盡管如此,大多考生早已訓練有素,應對起來自會游刃有余。</p><p class="ql-block"><b>雷 萌:</b>那您能否給我們簡要介紹一下穆旦其人其詩?</p><p class="ql-block"><b>任彥鈞:</b>穆旦是浙江海寧人,原名查良錚,與金庸(原名查良鏞)是本家兄弟。金庸是拆了“鏞”字作筆名,穆旦是拆了“查”字作筆名。20世紀80年代,我是先知道作為詩歌翻譯家的查良錚,他是俄國詩人普希金首席譯者,也翻譯了英國詩人拜倫、雪萊、濟慈等大量作品,有時署名“梁真”(取名字的諧音)。到了后來,才知道作為九葉派代表詩人的穆旦,但正如現(xiàn)代詩人、翻譯家王佐良在《雨天停在老橡樹下》所感慨的那樣:“無論如何,穆旦是到達中國詩壇的前區(qū)了,帶著新的詩歌主題和新的詩歌語言,只不過批評家和文學史家遲遲地不來接近他罷了?!笔碌饺缃?,則有越來越多的詩人和學者將其推舉為現(xiàn)代詩歌第一人。更令我震撼的是,穆旦作為西南聯(lián)大的學生,在學校從長沙遷往昆明之際,曾追隨聞一多等先生,加入“湘黔滇步行團”,一路“多習民情,考查風土,采集標本,鍛煉體魄”,他當時的代表作《詩八首》即源于這一獨特的生命體驗?!顿澝馈穭t是其中膾炙人口的佳構,現(xiàn)代詩人、評論家袁可嘉《詩人穆旦的位置——紀念穆旦逝世十周年》曾精辟論述說:“穆旦佳作的動人處卻正在這等歌中帶血的地方。本來無節(jié)制的悲痛往往淪為感傷,有損雄健之風,但穆旦沒有這樣,他在每個詩段結束處都以‘一個民族已經(jīng)起來’的宏大呼聲壓住了詩篇的陣腳,使它顯得悲中有壯,沉痛中有力量。贊歌人人能唱,但會唱帶血的贊歌者卻不多?!绷眄氀a充說明的是,九葉派女詩人鄭敏的名作《金黃的稻束》,2000年還曾入選高考語文全國卷的閱讀試題。</p><p class="ql-block">這幾天,許多人都在轉發(fā)穆旦的《詩八首》;我也在微信朋友圈分享過批評家孫郁的《少年詩神穆旦》,《隨筆》雜志公眾號推出此文時“編者按”強調說:穆旦的詩句不僅是擺在考生面前的一道題,還應是照亮前路的一束光。</p><p class="ql-block">今年全國一卷高考作文試題將目光聚焦艾青和穆旦的愛國主義詩篇,在一定程度上,堪稱對現(xiàn)代詩經(jīng)典的致敬!我國自古是詩歌大國,大眾卻一直對唐詩、宋詞津津樂道,對現(xiàn)代詩則缺乏足夠的認知和重視。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現(xiàn)代詩中的經(jīng)典,同樣值得我們熱愛與呵護。</p><p class="ql-block"><b>雷 萌:</b>人們常說“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經(jīng)典作品也是如此。請您再談談經(jīng)典閱讀的重要性,又該如何更好地開展經(jīng)典閱讀。</p><p class="ql-block"><b>任彥鈞:</b>竊以為,經(jīng)典作品是一個民族繁衍、昌盛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智慧寶藏和精神家園,閱讀經(jīng)典則是我們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世界的必由之路,其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而從實踐層面來看,讀寫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彼此依存,又相互創(chuàng)生,最理想的境界是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融合、雙效提升。我們的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去是以閱讀為導向,今后應適當以寫作為導向;我們的全民閱讀,若能與大眾寫作有機貫通起來,也將收獲無限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近年我所投身其間的風靡全球的創(chuàng)意寫作,與創(chuàng)意閱讀本來就是一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連體兒。2024年1月,中文創(chuàng)意寫作已被國務院學位辦列為高校二級學科,希望其成果能更好地反哺我們的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和中高考語文命題改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