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洛陽是一座底蘊極其深厚、魅力非凡的城市。作為中國著名的古都之一,它承載了數(shù)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十三朝古都”的輝煌:這是洛陽最耀眼的名片。先后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長達1500多年,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之一。<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國”概念的起源地: “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就出現(xiàn)在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指的就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意為“天下之中”。洛陽是中國乃至世界聞名的牡丹栽培中心,有“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譽。牡丹栽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河洛文化的核心:洛陽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區(qū)域。河洛文化是以洛陽為中心的黃河與洛河流域的古代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和核心文化。洛陽,不僅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部濃縮的中華文明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龍門石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2000年列入)。它位于洛陽市南郊約13公里處的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西山)和香山(東山)峭壁之間,如同一座跨越千年的露天藝術(shù)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chǎn):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其“展現(xiàn)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guī)模和最為優(yōu)秀的造型藝術(shù)。這些詳實描述佛教宗教題材的藝術(shù)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shù)的最高峰。鑿肇始(北魏):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后,在龍門山(時稱伊闕)開始大規(guī)模開鑿石窟,以取代云岡石窟成為新的皇家造像中心。早期洞窟(如古陽洞、賓陽中洞)帶有明顯的北魏風格:佛像面容清瘦、長頸削肩、衣紋密集流暢(“褒衣博帶”),體現(xiàn)“秀骨清像”的審美。唐朝(尤其是唐高宗、武則天時期)是龍門石窟開鑿的第二個高峰,也是藝術(shù)成就的巔峰。唐代造像風格大變:佛像面容豐滿圓潤、雍容大度、身軀健美,衣紋簡潔自然,充滿寫實感和生命力,體現(xiàn)了大唐盛世的自信與開放。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一處風景名勝,它是一部刻在石頭上的千年史詩,是中華文明包容、開放、創(chuàng)新精神的偉大見證。站在盧舍那大佛腳下,仰望那穿越千年的慈悲目光;漫步于伊水之濱,觸摸那些承載著無數(shù)匠人心血與信仰的冰冷巖石,你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藝術(shù)的震撼與文化的永恒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奉先寺(盧舍那大佛龕):龍門石窟的巔峰之作與絕對象征。開鑿背景:唐高宗李治為父親唐太宗追福而敕建,皇后武則天捐“脂粉錢”兩萬貫贊助。開鑿于公元672-675年。規(guī)模氣勢:是龍門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藝術(shù)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佛龕寬約36米,深約41米。造像群共有九尊巨像,以中央的盧舍那大佛為核心。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僅頭部就高4米),是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佛像面容豐滿圓潤、端莊典雅、目光慈祥、嘴角微含笑意,蘊含著睿智與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其形象被認為融入了武則天的容貌特征。代表著盛唐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和審美理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東山(香山)主要看點:看經(jīng)寺,東山最大的洞窟,唐代開鑿。以窟內(nèi)墻壁上雕刻的29尊羅漢像聞名,是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被認為是依據(jù)唐代從印度傳入的禪宗《歷代法寶記》所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香山寺:與龍門石窟隔河相望的著名古剎,始建于北魏,武則天曾在此主持“香山賦詩奪錦袍”盛會。白居易晚年隱居于此,號“香山居士”,并捐資重修寺廟。現(xiàn)建筑多為現(xiàn)代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蔣介石因洛陽地處中原、便于指揮北方軍事,曾多次到洛陽督戰(zhàn)(如部署“剿共”和抗日計劃)。為方便其居住,國民政府選址香山寺建造別墅。宋美齡也曾在此短暫居住,故稱“蔣宋別墅”。中西合璧式建筑,外觀為傳統(tǒng)青磚灰瓦,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采用西式布局(如壁爐、木質(zhì)地板、玻璃窗等),兼具民國官邸的私密性與實用性。 主體為兩層小樓,帶獨立庭院,背依香山,面朝伊河,視野開闊,環(huán)境清幽。西安事變后,蔣介石返洛陽也曾暫住休養(yǎng)。曾接待過張學良、閻錫山等民國軍政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洛陽博物館是中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洛陽這座十三朝古都最重要的文化地標之一。是了解洛陽乃至整個河洛地區(qū)輝煌歷史的絕佳窗口。大量精美的漢代陶俑、建筑模型,曹魏時期的珍貴器物,以及恢弘絢麗的唐三彩、金銀器、壁畫等,生動再現(xiàn)了漢魏的雄渾與隋唐的盛世繁華。無論是古樸凝重的青銅器、栩栩如生的陶俑、色彩斑斕的唐三彩、莊嚴肅穆的石刻,還是精致典雅的宮廷器物,都代表了當時最高的藝術(shù)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洛陽是唐三彩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地之一。展示了形態(tài)各異、色彩斑斕的唐三彩人物俑、動物俑和生活器皿,生動再現(xiàn)了唐代的社會風貌和藝術(shù)成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是來自于北魏1500年前東方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洛陽麗景門是洛陽市的一座標志性歷史建筑,被譽為“中原第一樓”和“古都第一門”。始建于金興定元年(1217年),原為金明洛陽城的西門,歷經(jīng)元、明、清多次重修。“麗景”取自“美麗的光景”,象征盛世繁華。歷史上是官員迎接帝王、使臣的禮儀之門?,F(xiàn)存建筑為2002年在原址基礎(chǔ)上重建,最大程度還原了古代形制,延續(xù)了歷史文脈。仿古青磚灰瓦,飛檐翹角,門樓懸掛“麗景門”金字匾額。城門內(nèi)設(shè)文化展廳,展示洛陽十三朝古都的歷史文物、書畫碑刻?!安坏禁惥伴T,枉來洛陽城”,麗景門不僅是洛陽的物理地標,更是穿越千年時空的文化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洛陽大十字街(通常指老城十字街)是洛陽最具煙火氣的美食地標,緊鄰麗景門,位于西大街與東大街的交叉口。這條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街,如今以夜市小吃天堂”聞名,被網(wǎng)友稱為“來洛陽必打卡的舌尖江湖”。始于隋唐,原為商賈云集的商業(yè)中軸,現(xiàn)保留明清建筑風格(青石板路、紅燈籠、仿古招牌)。白天:靜謐古樸,可逛文物店、手工藝品店(唐三彩、牡丹畫)。夜晚(17:00后):化身百米長美食長廊,近200家小吃攤點亮燈籠,人聲鼎沸。日賞麗景門,夜吃十字街”——在千年青石路上,用味蕾丈量洛陽的盛世余韻,百元吃出幸福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路軍駐洛辦事處舊址位于洛陽市老城區(qū)南關(guān)貼廓巷。舊址建筑(包括當時的辦公室、電臺室、劉少奇住室等)基本保存完好。1985年,舊址被辟為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內(nèi)陳列了大量歷史照片、文件、文物等,生動再現(xiàn)了洛八辦的光輝歷史和革命前輩們在艱苦環(huán)境下的斗爭事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洛陽山陜會館是位于洛陽市老城區(qū)的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一座保存完好、規(guī)模宏大、雕刻精美的清代古建筑群。清代康乾盛世時期,洛陽作為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商業(yè)中心,吸引了大量來自山西、陜西的商人(晉商、秦商)在此經(jīng)營。為了加強同鄉(xiāng)聯(lián)系、維護共同利益、議事酬神,他們集資修建了這座會館。其建筑本身是清代建筑藝術(shù)、雕刻藝術(shù)(木雕、石雕、琉璃雕)的集中體現(xiàn),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洛陽洛邑古城是一個集歷史文化、非遺傳承、沉浸式體驗、休閑娛樂和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游景區(qū),被譽為洛陽的“新名片”和網(wǎng)紅打卡地。洛邑古城以盛唐時期的建筑風格為基調(diào)進行復建和營造。飛檐翹角、青磚黛瓦、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完美再現(xiàn)了古都洛陽的恢弘氣象與精致典雅。景區(qū)內(nèi)提供大量的漢服租賃服務(wù),游客可以輕松換上精美的漢服(唐裝、宋制等),化身古人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拍照打卡,沉浸式感受“穿越”回古代的奇妙體驗。目前是洛陽非常熱門的景區(q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洛邑古城是在原洛陽老城文峰塔、金元古城墻遺址等基礎(chǔ)上,進行保護性開發(fā)和文化提升,建成的仿古歷史文化園區(qū)(非完全古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白馬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洛陽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被譽為“中國第一古剎”。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首座寺院。東漢明帝遣使西域求佛法、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佛經(jīng)、佛像抵洛陽,為紀念白馬之功,寺院命名為“白馬寺”。 兩位高僧在此譯出中國第一部漢文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開啟佛教漢化進程。現(xiàn)存建筑多為元、明、清時期。白馬寺不僅是信仰圣地,更是跨越兩千年的文化符號。漫步古剎,梵音繚繞間可觸摸佛教東傳的起點,感受“祖庭”的厚重與包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王殿:供奉彌勒佛、四大天王及韋馱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佛殿:寺內(nèi)主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賢菩薩。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洛陽白馬寺的齊云塔院是白馬寺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獨立成院卻與主寺緊密相連,以一座千年古塔為核心,融合了歷史、建筑與佛教文化的獨特魅力。13層密檐式磚塔,通高約26米(洛陽現(xiàn)存最古老地面建筑)。北宋木塔毀于戰(zhàn)火,金代僧人彥公重建為磚塔,至今屹立850余年,典型的金代禪宗塔風格。蛙聲回聲現(xiàn)象:站在塔南20米擊掌,塔身反射聲如群蛙鳴叫(物理聲學與建筑設(shè)計的巧合)。塔內(nèi)地宮供奉佛舍利(據(jù)傳為東漢原塔遺存)。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詠:“齊云塔下聽鐘磬,疑是梵音天上來”,可見其古意悠遠。 從白馬寺大雄殿東側(cè)“止語茶舍”旁小門出,沿竹林小徑步行3分鐘即達,但多數(shù)游人去白馬寺時幾乎都錯過了參觀齊云塔。相比主寺人流如織,塔院更為清幽,適合冥想靜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國際佛教文化園。近年擴建區(qū)域,展現(xiàn)佛教國際化。印度風格佛殿:印度政府捐建,仿桑奇大塔風格。泰國風格佛殿:金頂白墻,供奉舍利。緬甸風格佛塔:仿仰光大金塔,通體貼金。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洛陽神洲牡丹園是洛陽乃至中國都非常著名的牡丹專類觀賞園。,品種豐富,數(shù)量龐大,可以欣賞到九大色系、十大花型的牡丹爭奇斗艷。高科技四季牡丹展示:建有大型控溫、控濕的現(xiàn)代化四季牡丹展館。 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如催花技術(shù)),實現(xiàn)一年四季都能觀賞到盛開的牡丹。即使在非傳統(tǒng)牡丹花季(如冬季),游客也能在館內(nèi)一睹國色天香的風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洛陽隋唐九洲池遺址公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九洲池始建于隋代,興盛于唐代,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城內(nèi)最重要的皇家園林水系。“九洲”之名源于古代“天有九霄,地有九洲”的宇宙觀,象征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池中有多個島嶼,寓意“一池三山”或“天下九洲”,體現(xiàn)了皇權(quán)至上和君臨天下的思想。 是隋唐洛陽城遺址中水系保存最完整、園林景觀最豐富的區(qū)域之一。池畔分布著大量高等級宮殿、亭臺、水榭、廊廡的遺址,再現(xiàn)了皇家園林的水景特色。池水清澈,岸邊綠植蔥郁,試圖復原唐代皇家園林的意境。置身其中,能直觀感受到隋唐皇家園林的宏大氣魄和精巧構(gòu)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登封嵩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內(nèi),是五岳中的“中岳”,以“天地之中”的歷史文化地位和“禪武之源”的獨特氣質(zhì)聞名于世。嵩山由太室山(主峰峻極峰,海拔1492米)和少室山(主峰連天峰,海拔1512米)兩座山脈組成,共72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登封嵩山書冊崖是嵩山世界地質(zhì)公園內(nèi)一處令人震撼的地質(zhì)奇觀,也是嵩山代表性的自然景觀之一。這里的巖壁并非普通山體,而是由無數(shù)片近乎垂直豎立、緊密排列的巨型石英巖巖層構(gòu)成。從遠處看,猶如一冊冊直插云霄的巨型書卷被豎立在山谷之中,“書冊崖”之名由此而來。親眼目睹25億年前的地球歷史書卷,感受地球運動的磅礴力量。書冊崖是嵩山“險、奇、峻”的代表,是理解嵩山地貌的關(guān)鍵。它還需要一定的體力去親近,但當你站在垂直的“書冊”前,行走于云端棧道之上,那份來自遠古地質(zhì)年代的震撼和眼前山河的壯闊,必將成為嵩山之旅中最深刻的記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少林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嵩山少林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和少林武術(shù)發(fā)源地,被譽為 天下第一名剎。它坐落于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背依少室山,面對少溪河,距今已有 1500多年歷史。北魏時期,印度高僧 **菩提達摩** 渡海而來,在此面壁九年,首傳禪宗。少林寺因此被尊為中國佛教禪宗的發(fā)源地,對東亞佛教文化影響深遠。武術(shù)圣地: 僧人為強身健體、守護寺院,吸收民間武術(shù)精華,發(fā)展出體系完備、剛猛實用的 少林功夫,是中國武術(shù)最響亮的象征。作為“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于 2010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少林寺作為世界遺產(chǎn)“天地之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具有普世價值。嵩山少林寺遠不止是一座寺廟,它是一個承載著千年信仰、智慧與力量的 文化宇宙。無論你是為追尋禪宗足跡、一睹武術(shù)風采、探究歷史文化,還是感受天地之靈氣,這里都能給你帶來深刻的震撼與啟迪。它是中華文明皇冠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值得你專程前往,用心體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門: 清代建筑,門額“少林寺”三字為康熙御筆。門前古柏參天,氣象莊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王殿:供奉象征風調(diào)雨順的四大天王及彌勒佛、韋馱菩薩。大雄寶殿: 寺院核心建筑,供奉三世佛(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觀音、十八羅漢等。殿內(nèi)地面有歷代武僧練功形成的 坑洼腳印,是歷史見證。千佛殿(毗盧殿):少林武術(shù)最重要的歷史遺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塔林: 位于常住院西側(cè),是歷代高僧、住持、大和尚的墓塔群?,F(xiàn)存 唐、宋、金、元、明、清及現(xiàn)代墓塔240余座,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數(shù)量最多、跨越朝代最廣的古塔建筑群。塔的形制、層級、雕刻反映了不同時代的建筑風格、佛教流派和逝者地位,被譽為 “中國古塔藝術(shù)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期到此,下期我們?nèi)T峽、南陽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