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 中江有座地標古建龍王閣,處于縣城之南的南塔下面,修建有龍王祠和龍王閣,這里是老百姓祈禱風調(diào)雨順和國泰民安的地方,一年四季香火繚繞,是中江一道亮麗的景觀。始建于哪朝哪代?縣志無考。《中江縣志》只記載“嘉慶間知縣王遐齡重建,道光十七年,縣令林振棨以津貼余銀重修” 。龍王閣為什么被歷代政府重視?<br><font color="#ed2308">一、政府為了恢復(fù)傳統(tǒng)文化的必然需求</font><br> 因龍王閣在中江的歷史長河里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曾是先輩們祈風調(diào)雨順、護一方安寧的精神寄托,更是中江文化脈絡(luò)里不可磨滅的印記。過往歲月里,它見證了無數(shù)民俗活動,那些祈雨儀式、傳統(tǒng)祭祀,是民眾對自然敬畏、對生活期盼的質(zhì)樸表達。<br> 然而,隨著時光流轉(zhuǎn),因歷史原因,南塔下的老龍王祠逐漸在風雨侵蝕下黯然失色,甚至難覓蹤跡,龍王閣也因城市發(fā)展新建公路而拆除。早在90年代,筆者與原中江中學校長王文襄參加縣政協(xié)會議,他呼吁我們聯(lián)合修復(fù)龍王閣,因資金原因很難實現(xiàn)。</b><div><b> 如今經(jīng)濟形勢好轉(zhuǎn),政府重建,是對這份文化根脈的重新喚醒。它能讓年輕一代在觸摸古建筑的瞬間,穿越時空與先輩對話,了解中江先民如何在敬畏自然、利用自然中求生存、謀發(fā)展,從而將這份尊重自然與傳承信仰的文化精神在現(xiàn)代社會延續(xù)。</b></div><div><b> 同時,龍王閣也是中江民間藝術(shù)的寶庫。傳統(tǒng)木雕、石刻工藝在閣樓的構(gòu)建里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精美的龍鳳呈祥圖案、寓意吉祥的花草樹木雕飾,皆是技藝傳承者們智慧與匠心的凝聚。重建龍王閣,為這些瀕臨失傳的手工藝提供了 “生存土壤”,讓民間藝人們有了施展技藝的舞臺,也讓民間藝術(shù)能在歲月沉淀里繼續(xù)傳承下去,為中江的文化長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b></div></h1> <h1><b><font color="#ed2308">二、政府為了增添三河六岸景點的華彩亮點</font><br> 政府將龍王閣重建在貓兒嘴山頂,主要從旅游發(fā)展的視角看,因凱江河與東河交匯處本身便有著獨特的地理魅力。江水奔涌,波光粼粼,河岸風光旖旎,綠樹成蔭,本就吸引著游客駐足欣賞。而龍王閣的重建,無疑是為這片景色注入了靈魂。其獨特的古建筑風貌將成為視覺焦點,朱紅的柱子、青灰的瓦片、飛檐翹角在江水映襯下,如詩如畫,為攝影愛好者、繪畫藝術(shù)家提供了絕佳的創(chuàng)作素材。</b><div><b> 如今 龍王閣已經(jīng)新建到二樓,估計年底建好,今后站在龍王閣上,游客可憑欄遠眺,將三河六岸的風光盡收眼底,感受江水交匯的壯闊與兩岸城市的靜謐融合,成為三河六岸觀光游線路上不可錯過的打卡點。</b></div><div><b> 而且,龍王閣能與周邊自然景觀相互呼應(yīng)、相得益彰。周邊的河岸公園可順勢規(guī)劃,以龍王閣為核心打造文化休閑區(qū)。在園中種植本土花卉樹木,設(shè)置露天演藝小廣場,定期開展民俗表演,如川劇變臉、地方曲藝,讓游客在領(lǐng)略自然之美時,又能沉浸式體驗中江的民俗風情,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提升旅游體驗感,為三河六岸的旅游發(fā)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推動當?shù)芈糜谓?jīng)濟蓬勃向上。<br> 在時代發(fā)展的浪潮中,中江縣政府這一重建龍王閣的舉措,恰似在歷史與現(xiàn)代之間搭建了一座堅固的橋梁。既讓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重煥生機,又為三河六岸的景色增色添彩,中江也將因龍王閣的重生,綻放出更具文化底蘊與旅游吸引力的獨特光芒,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b><br></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