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稱:郝霞客 美篇號:476076163 <h3> 烏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秦淮河上的文德橋南,地處夫子廟秦淮河風光帶的中心地帶。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最著名的古巷。</h3><div><br></div><div> 烏衣巷因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的一首詩《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使這個千年古巷家喻戶曉。 其中的“王謝”即王導和謝安,東晉的政壇雙星。</div><h1><br></h1><h3> 王導(公元236—339年,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時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是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元老,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h3><h1><br></h1><h3> 謝安(公元320—385年,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淝水之戰(zhàn)中是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謝安多才多藝,善書法,通音樂,性情溫和,處事公斷,不專權謀私,氣度非凡,故有“風流宰相”之稱。</h3><h1><br></h1><h1></h1><h3> 烏衣巷曾經(jīng)是王導、謝安等豪門大族的宅邸。</h3><br><h3> 王導、謝安才華橫溢、政績卓著,更令人驚嘆的是王、謝兩家后人也人才輩出,王氏的后人王羲之、王獻之、王洵的書法登峰造極,名揚天下。謝氏的后代謝靈運是中國山水詩派的鼻祖,他與謝氏后裔的大詩人謝惠連、謝朓并稱“三謝”,堪稱歷史之奇。</h3><br><h3> 烏衣巷在唐朝時就已敗落,“舊時王謝堂前燕”,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之后又經(jīng)歷了千百年的風雨滄桑,烏衣巷早已不復存在。</h3> <h3> 現(xiàn)在的烏衣巷是南京市秦淮區(qū)政府1997年根據(jù)有關歷史資料在原址上恢復重建的,代替豪門宅第的是王導、謝安紀念館而已,既沒有豪門的氣派,也沒有往昔的繁華,剩下的只有一些古老的文物和熙熙攘攘的游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烏衣古井</h3> 烏衣古井,呈圓形,內(nèi)徑 33 厘米,外徑 65 厘米,高 43 厘米,外壁光滑,布滿麻狀紋,井內(nèi)壁為青磚所砌。 相傳三國時期,吳國戍守石頭城的部隊營房駐扎在烏衣巷,此井為當時軍士們的生活用井;也有說法稱其建于清代,是一座紀念性的古井。 走進紀念館,迎面是一座“魏晉遺風”的屏風,上面用隸、行、草、篆各種字體書寫了劉禹錫的《金陵懷古·烏衣巷》詩。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聽箏堂</h1> 位于南京烏衣巷內(nèi)聽箏堂是王謝古居,是為紀念東晉名相謝安而建。 <h3> 聽箏堂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晉時期,相傳晉孝武帝光臨謝宅時,曾在此聽謝安彈古箏,后人為紀念此事建了聽箏堂。</h3> 聽箏堂為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的建筑風格,門楣上 “聽箏堂” 三個字蒼勁有力,兩側對聯(lián)增添文化氣息,堂前有 “曲水流觴” 的漢白玉九曲小池。 這里不僅是對東晉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也體現(xiàn)了后人對謝安等名士的追思,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讓人們感受到魏晉時期的名士風流和文化氛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聽箏堂</h3> 聽箏堂里陳列著許多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相關的物品,如魏晉磚畫、漢代的陶瓶等陶瓷器皿,與王、謝家族相關的人物雕像和畫像,人物的生平、事跡介紹和家族世系表,有魏晉南北朝風格的家具,如桌椅、屏風等。 精美的“竹林七賢”磚雕,是六朝時的著名代表人物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的悠閑生活的生動寫照。(六朝墓葬出土文物的復制件) <h3> 聽箏堂前“竹林七賢”磚刻 前“曲水流觴” 的漢白玉九曲小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朝歷史列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朝歷史列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謝氏家族世系表</h3> 謝安手札、謝安游東山圖、淝水之戰(zhàn)形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謝氏家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謝靈運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謝靈運生平簡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東晉女文學家 謝道韞生平簡介</h3> 謝道韞東晉的女文學家,謝奕女,謝安的侄女,王凝之之妻。聰慧有才,能善詩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來燕堂</h3> <h3> 來燕堂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東晉時期,是王導、謝安等豪門大族的居所一部分。后因歲月變遷而傾圮,</h3> 堂匾題字“來燕” 取自當年謝安以燕傳信的故事,來燕堂的堂匾系當代著名書法家沙曼翁書寫,筆鋒遒勁有力,象征著六朝時期 “王謝大宅” 的風范。 堂內(nèi)陳列了許多珍貴的六朝時期文物以及王謝古居的文史資料,兩側的玻璃櫥展示著六朝的歷史、文學等,供游客參觀了解。<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來燕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來燕堂內(nèi)的王羲之銅像</h3> 00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氏家族世系表</h3> 新亭聚會圖(左)與王導墓志與晉書王導傳、王導手跡(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新亭聚會圖</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新亭聚會即晉室南渡之初,王導等過江人士常在新亭飲酒,眾人感江河之意,唏噓涕下,王導奮臂而起,勉勵大家“不要楚囚對泣”戮力王室克服神州。<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氏家族</h3> 王羲之像與羲之愛鵝圖(左)蘭亭舊貌與蘭亭全景(中)王興之與王閩之墓志(右) 堂內(nèi)陳列了許多珍貴的六朝時期文物以及王謝古居的文史資料,兩側的玻璃櫥展示著六朝的歷史、文學等,供游客參觀了解。 東晉時期,隨著東西各民族的融合,人們的精神生活自由開放。藝術創(chuàng)造充滿熱情。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一個豐富多彩的世俗生活形態(tài)開始了,其中的陳設、用具受到外來影響,出現(xiàn)了墩、椅、櫈,等高型家具。東晉起居陳列室內(nèi),各種精致的陳列,重現(xiàn)了東晉時期的場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明造像碑(南朝 ·齊)</h3> 青磚黛瓦間,烏衣巷的往昔如影隨形。苔痕漫過的石階,朱雀橋邊的傳說仍留在記憶中。 踏出巷口的瞬間,仿佛掙脫歲月的枷鎖,歲月的風吹散了歷史的煙塵,眼前市井煙火與古韻交織。但劉禹錫的那首《烏衣巷》的千古名句縈繞在腦海中。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7年3月21日攝于 南京<br></h1> <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