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這幾天媒體上報道了鄭愁予和陳彼得仙逝,才把一些耳熟能詳?shù)脑娋浜透枨退鼈兊膭?chuàng)作者對上號,他們的作品語言細膩,韻律舒緩,意象深邃,回味無窮,所以令人記憶深刻。那一代人少年時罹經(jīng)戰(zhàn)亂,顛沛流離,向往安寧,熱愛自然,最善于用和緩的文字與節(jié)奏將人帶入對生命、時間和存在的哲思。相較于消費主義影響下的狂躁、頹廢、絕望和歇斯底里的表達,這些作品中淡淡的愁和從容不迫,對于我這個年齡的人更容易接受和認同。鄭愁予的《梵音》一詩中“反正已還山門,且遲些個進去”一句隱喻了對生命節(jié)拍的把握。在物欲橫流的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急于追求目標,卻因此失去了過程中的美好,失去了保持內心平和的精神追求。在這首詩中,他從天地山海、云霧風雨、星光夜影、花葉春秋寫到心和夢,“雨,漸漸瀝瀝的梵音”、“夢,濃濃淡淡的愁”這樣的詩句寫透了詩人的“愁”。在鄭愁予的詩中,“愁”不是一種消極的情緒,更是一種對生命、時間和存在的思考。這種“愁”更多是源于對人生無常、世事變遷的理解,同時也是對他人的關懷和憐憫,是一種共情的胸懷,這也成就了鄭詩的動人。</p><p class="ql-block"> “愁”是一種復雜且難以言表的情感,我初中階段體弱多病,除了學習成績稍好些,總有一無是處的自卑,于是內心中對高亢的集體主義有些排斥,在大多數(shù)的班級活動中表現(xiàn)得無精打采,這一點竟然被一周來上一次課的外教發(fā)現(xiàn)了,這位加拿大老太太喜歡排演一些氣氛熱烈的小短劇,在互動中提高口語能力,內容多是些英語的童謠,和我們當時的英語水平也算接近。她發(fā)現(xiàn)我在節(jié)目中濫竽充數(shù),很少開口,便走到我課桌前,說了這句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的“You look worried, why?”我曾無數(shù)次對著鏡子,想像當年我滿面愁容憂心忡忡的樣子。詩詞中的愁字,有翻譯家認為在英文中沒有一個完全對應的單詞,根據(jù)具體語境,可以翻譯為Sorrow、Melancholy、Worry、Grief、Sadness、Nostalgia等等,每種翻譯都只能捕捉“愁”的一部分含義,很難表達其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獨特的情感深度和文學內涵。</p><p class="ql-block"> “愁”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騷客們創(chuàng)造的情感源泉,屈大夫吟太息掩涕,愁國計民生;漢高祖唱安得猛士,愁王朝安危;曹孟德嘆神龜雖壽,愁壯士暮年;李后主說一江春水,愁故國不再;蘇東坡譬天地蜉蝣,愁人生短暫;李清照的離愁別緒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太白的懷才不遇,如抽刀斷水,舉杯難消:杜工部的憂國憂民,萬里悲秋,百年多??;辛棄疾的壯志難酬,愛上層樓,驀然回首;柳三變的愁婉轉哀憐,衣帶漸寬,冷落清秋;秦少游的愁細膩深遠,自在飛花,無邊絲雨;晏同叔的愁婉約含蓄,花去燕歸,西風凋樹;戴望舒的愁孤獨感傷,寂寥雨巷,彷徨惆悵,徐志摩的愁優(yōu)美真摯,輕輕來去,作別云影;北島的愁冷峻深沉,“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云”;海子的愁浪漫孤獨,“黑夜從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顧城的愁純真憂郁,“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席慕蓉的愁溫柔抒情,“故鄉(xiāng)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余光中的愁抒情哲思,“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p><p class="ql-block"> 文學作品中的愁是個人情感的抒發(fā)家國情懷的寄托和生命哲思的探索,不止是紛亂心境中的焦慮、痛苦、迷茫和執(zhí)著,也是參透人生意義的反思、覺醒、超脫與釋然。人生如逆旅,誰人非過客。在長夏中感受好的文字,是一種幸福,那些無端的憂愁也自然被抵消了。把人生的際遇串聯(lián)起來,好的,不好的,對的和錯的,成功、失敗、清醒、覺知,當我們不再為這些際遇擔憂或煩惱,它們便組成了人生最燦爛的星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