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黔行記之十三——誤入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從陽朔出發(fā)去龍脊梯田的時候,我選擇了不走高速,主要目的是想和桂林的山山水水多接觸接觸。沒想到這個決定讓我有幸誤入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行車過程中,路邊忽然出現(xiàn)一塊旅游指示牌,上寫桃花源。反正時間有富裕,于是我驅(qū)車拐了進去。如非采取這種自駕走國道的方式,估計一輩子也不會來到這里,因為這個景區(qū)在眾多桂林山水景區(qū)中屬于小紅級別的,并未引起外人的注意。它之所以吸引我的還是桃花源這三個字的分量,讓我想起了陶淵明,也許這個桃花源與陶淵明先生并無任何關系,但是我就想抱著印證一下是否真有桃花源的那種世外感覺的想法,才誤入其中的。</p><p class="ql-block"> 景區(qū)的票價并不高,我享受到了半價優(yōu)惠,120元購買了兩張門票,而且還包含船票和導游講解票。此時,天上依舊下著雨,而且下的逐漸大了起來。坐在船上,斜風細雨打進船艙,在導游小妹妹提醒下我撐起了雨傘避雨。從乘船走進湖中的那一刻開始,我感覺就是開啟一場詩意的漫游。雨滴急切的敲打著湖面,湖水泛起一層白色的霧氣,將整個桃花源景區(qū)籠罩起來,初步具有了桃花源的意境。周圍群山環(huán)繞,帶給人一種,如同一幅被暈染的水墨長卷在眼前徐徐展開。隨著游船不斷深入,眼前景物漸入佳境,桃花源的感覺越來越真切起來。</p><p class="ql-block"> 位于廣西桂林陽朔縣白沙鎮(zhèn)五里店,桂陽公路經(jīng)過于此,距桂林39千米、距陽朔15千米。建設之初,考慮到該地與陶淵明的桃花源非常相像,故而以陶淵明《桃花源記》為藍本,融合當?shù)靥飯@山水風光修建。其中景點包括燕子湖、燕子洞。燕子湖湖水清澈碧綠,宛如少女明眸,湖面寬闊平靜,四周群山環(huán)繞,湖岸邊垂柳依依,與周邊田園村舍相映襯,構成如詩如畫的美景。燕子洞全長120米,洞內(nèi)無燈光與人工修飾,乘船穿過,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出洞后豁然開朗,別有洞天。</p><p class="ql-block"> 說話間,小船緩緩駛入燕子洞,眼前的情景真的跟陶淵明筆下描述的一樣啊!陶淵明寫道: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不知道東外是否也跟老先生描繪的一樣呢?</p><p class="ql-block"> 我靜下心來慢慢感受著眼前的一切。幽暗的洞穴里,唯有船槳劃水的聲響在耳畔回蕩,仿佛穿越時空的隧道。到有輕聲告訴大家,不要說話,可以在黑暗中靜靜感受。待駛出洞口,眼前真的豁然開朗起來,盡管沒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場景,但是卻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景致映入眼簾,而這種景致卻在景區(qū)后半程里做了特殊點綴和安排。出洞左側盡管是人工營造的桃林,卻在雨幕中朦朧婉約,別有一番風情。此時沒有人在意它的真假虛實,都在用心去感受桃花源帶給人的那種情境。</p><p class="ql-block"> 船行碧波上,遠處青山若隱若現(xiàn),籠罩在一層薄霧之中,宛如披著輕紗的仙子。岸邊,漁夫與魚鷹在雨中默契配合,演繹著古老的捕魚技藝,構成一幅靈動的山水人文畫卷。此刻雨漸漸小了,細雨拂面,帶來絲絲清涼,驅(qū)散了夏日的燥熱??諝庵袕浡嗤僚c青草的芬芳,令人心曠神怡。遠處的田野、村莊在雨水的洗禮下愈發(fā)清新。忽而,傳來陣陣悠揚的壯族漁歌對唱,清脆的歌聲在山水間回蕩,為這場雨中之旅增添了無盡的浪漫與詩意,讓人仿若真的走進了陶淵明筆下那寧靜祥和的世外桃源,沉醉不知歸路。</p><p class="ql-block"> 即將離開桃花源的時候,我再次回頭遠眺整個園區(qū),煙雨朦朧間,亦真亦幻。我沒有學著武陵人“處處志之”,我也沒必要“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我不知道此去之后某天懷念起來今天的誤入遭遇,是否有人還能找到這里,是否也會像陶淵明先生描寫的一樣“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p><p class="ql-block"> 桃花源既出,再回凡間。世間果有桃花源,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只要相信自己,永不迷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