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790年為給乾隆帝祝賀八十大壽,安慶一帶的三慶、四喜、和春、春臺等徽派戲班子陸續(xù)沿大運河北上抵達京城,這一事件被稱作“徽班進京”。他們一路走一路表演,主唱二黃、昆曲、梆子、啰啰等地方戲,帶動了沿途百姓對戲曲的濃厚興趣。在北京徽班又吸收了京腔和秦腔的演出風格,逐步形成一個新劇種京劇。其唱、念、做、打等基本功獨具魅力,博得皇家與百姓的交口稱贊,成為我們的“國粹”,也是著名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p> <p class="ql-block">與大運河相關(guān)的非遺還有很多,像廣泛流行的媽祖崇拜。媽祖本叫林默,是宋代福建湄洲灣的一戶漁民之女,她樂善好施,擅長游泳,可惜在救助落水船員時不幸罹難,人們尊其為海神娘娘,她又被歷代皇帝加封為天妃、天后,從而演變成護佑航運安全的女神,所以沿海及沿河城鎮(zhèn)建有眾多媽祖廟、天妃宮、天后宮等。天津因位于河運與海運的交匯處,所以它擁有的這類廟宇最多,大大小小共計16處,尤以古文化街上的最為有名。其建于元代,是我國最早的媽祖廟之一,每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天后誕辰日都要舉行盛大的民俗活動,盛況空前,熱鬧非凡。</p> <p class="ql-block">運河不僅保障了北京的糧食供給,還為京城運來大批建筑材料,其中就有蘇州的“金磚”。其是皇宮大殿里的地板磚,由于它顆粒細膩、質(zhì)地密實、扣之會發(fā)出金石之聲而得名。金磚的制作工序復(fù)雜、用料考究,因此耗費巨大,無愧于其名。蘇州金磚的制作技藝一直延續(xù)下來,曾有力地保障了天安門城樓、北京頤和園、上海城隍廟、普陀山普濟寺等古建的修復(fù)工作,并于2006年5月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纖夫歌也是一個運河邊典型的非遺項目。在沒有油電機械動力的古代,行船主要靠風力和人力,特別是逆水行舟時更要憑借纖夫的牽拉。他們背負纖繩,身體前傾,沿著纖道一步步緩緩?fù)蟿哟弧榱藚f(xié)調(diào)步伐以及振作精神,纖夫們常常齊唱號子,比如流行于江南的《丹陽舟人及纖夫之歌》:“張哥哥,李哥哥,大家著力一齊拖;一休休,二休休,月子彎彎照九州。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簡短有力,而又哀婉凄涼,是纖夫生活的真實寫照。</p> <p class="ql-block">大運河沿線還留有許多傳說,比如“四女孝親”的故事。漢景帝年間,德州安樂鎮(zhèn)的一對夫婦育有四個女兒,她們相約每人種一棵槐樹,誰的樹枯了就要嫁人,為讓其他姊妹能成家,自己承擔起為父母養(yǎng)老送終的重任,個個偷偷給別人的樹下澆開水,不成想四棵槐樹更加茂盛。于是,四姐妹都終生未嫁,成了孝順父母的楷模,后人為她們建寺加以紀念,安樂鎮(zhèn)也就改叫四女寺鎮(zhèn),大運河穿鎮(zhèn)而過后,四女孝親的傳說更是名揚遐邇。</p> <p class="ql-block">眾多非遺項目匯成大運河上的片片漣漪,伴著漕船輻射四方,又似木槳激起的串串水花,將陽光折射為七彩虹霞,為大運河增添了無窮魅力,令人目眩神迷。人們暢游其中,在非遺文化的熏陶中沉醉,盡享精神大餐,樂而忘返,樂而忘憂。</p><p class="ql-block"> 2025.6.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