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儒林外史》是古代六大名著之一。所謂儒林,就是指知識分子,指讀書人。這部書講的就是那個時代的讀書人可悲的命運。</p><p class="ql-block">全書從王冕開始,正史中的王冕與書中描寫的有點相似,有隱居的過程,有不做官的經(jīng)歷,也是一個畫家,書中的王冕畫荷花,正史里的王冕畫梅花。小說里的王冕是一直不出來做官,正史中的王冕入明以后,在朱元璋手下做過官,并猝死在任上。</p><p class="ql-block">為什么《儒林外史》寫的王冕一直沒有出仕呢?小說寫王冕遇到了一些官吏,透過這些官吏的所作所為,顯示出富貴的齷齪和宦海的風(fēng)波。王冕的故事之所以選入小學(xué)課本,畫入連環(huán)畫,是因為他與大自然親和、他安貧樂道,特別是他一個牧童出身而成材,很容易成為現(xiàn)代人尤其是小學(xué)生一種勵志的榜樣。王冕隱居深山,畫沒骨的荷花,靠賣荷花畫為生,侍母甚孝,與左鄰右舍親和,這是讀書人理想的一種人生境界,就是陶淵明《歸田園居》的景像。因此,王冕的故事有正反兩重意蘊,負面的官場的齷齪和險惡,正面的讀書人融合到大自然里自得其樂。</p><p class="ql-block">《儒林外史》通過這一正一反,最后點題,說出第三重意蘊。王冕堅決不仕,卻聽到明朝廷對知識分子推出一種新政策,禮部議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四書五經(jīng)八股文。王冕感嘆說這個法卻定得不好,將來讀書人有此一條榮身之路,就會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貫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p><p class="ql-block">小說就是通過王冕的故事,引出一代文人有厄這個全書的點題語,也就是讀書人命運的悲歌。朝廷的政策,讓讀書人的命運陷入一種非常可悲的境地。</p><p class="ql-block">為什么說八股文取仕會使一代文人有厄,因為這個辦法,讀書人有了這樣一個追逐名利的道路,就會把做人的根本看輕了。朝廷這個強力的指揮棒,指揮大家走向名利之途。由此又可引出另一個意思,就是千古文人名利關(guān)。</p><p class="ql-block">《論語》里有一個話題,說讀書人向?qū)W有為人之學(xué),有為己之學(xué)。所謂為己之學(xué),就是向?qū)W是為了提升個體生命的一種境界,充實精神,讓向?qū)W之人在更高層面上實現(xiàn)生命的過程。所謂為人之學(xué),就是我們的學(xué)適應(yīng)一種社會的需求,社會的需求往往與社會給你的待遇回報相關(guān)聯(lián),也就是與名利聯(lián)在一起。為人之學(xué),后面的話題就是名利之關(guān)。這個關(guān)口從明代,延伸到清代,就具體化為對八股文的態(tài)度。</p><p class="ql-block">科舉制源于隋唐,有一個故事,唐太宗李世民興科舉,在五鳳樓上看見士人從科舉考場魚貫而入,魚貫而出。李世民意味深長的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天下英雄全掉入我的圈套里了,都去追名逐利,然后就沒有多余的心思去造反了。</p><p class="ql-block">客觀的說,科舉制度并不完全是君主的主謀,更多的是一個選才的制度。隋唐之前的政治權(quán)力更多的是與門閥門第連在一起的,無論是漢朝的察舉制,還是魏晉的九品中正制,所以左思寫詩發(fā)牢騷:以彼徑寸莖,蔭此百丈條。埋怨自己雖然有才,但因門第不高,所以到不了權(quán)力的上層。因此,科舉考試給了社會中下層的人,憑借自己的努力上升到社會的上層的路子。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相比隋唐以前,可以說是一個進步。</p><p class="ql-block">到了明清兩代,科舉考試演變成以四書五經(jīng)為內(nèi)容,以八股文寫作為取仕之道,讓讀書人在單一軌道上去思索,極大束縛了文人的思想,對士人的思想極其的戕害和扭曲。</p><p class="ql-block">以此為點題,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用辛辣的筆墨、不露聲色的幽默,描寫了讀書人的眾生相和扭曲的人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