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什么是“二十四史”?</p><p class="ql-block">二十四史是我國歷史上各朝代由官方編撰或認可的史書,內容多采用正史資料,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開始,到明朝崇禎皇帝為止,共計二十四部,故稱“二十四史”。</p> <p class="ql-block">二、發(fā)展歷程</p><p class="ql-block">最早在三國時期出現(xiàn)的名稱是“三史”,指《史記》《漢書》《東觀漢記》。</p><p class="ql-block">從魏晉至唐朝,三史往往與六經(jīng)并列,稱“六經(jīng)三史”。后來加上《三國志》,稱為四史,也叫“前四史”。</p><p class="ql-block">唐朝還有“十三史”的說法,出現(xiàn)了像吳武陵《十三代史駁議》之類的書。</p><p class="ql-block">宋朝有“十七史”之名,南宋史學家呂祖謙編寫的《十七史詳解》。</p><p class="ql-block">明朝在十七史以外,加上《宋史》 《遼史》 《金史》 《元史》,稱為二十一史。</p><p class="ql-block">乾隆朝開四庫館,修《四庫全書》,并“欽定”合稱“二十四史”。</p> <p class="ql-block">三、涵蓋內容</p><p class="ql-block">“二十四史”共計3213卷(《漢書》《后漢書》《魏書》和兩《唐書》有復卷,實際為3300卷),約4700萬字(以中華書局點校本統(tǒng)計)。</p><p class="ql-block">記述范圍:自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明末崇禎皇帝止,涵蓋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內容。</p> <p class="ql-block">四,每部史書分別記載了哪些內容?</p><p class="ql-block">1.《史記》—西漢·司馬遷</p><p class="ql-block">《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笆酚洝北緛硎枪糯窌耐ǚQ,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p><p class="ql-block">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于漢武帝征和三年。</p><p class="ql-block">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期間,武帝要求司馬遷對漢朝的歷史按自己的意愿做修改,司馬遷不從,武帝大怒,投其下獄,司馬遷始終不改初心,不負先父和作為史官的操守,寧受宮刑也要保歷史真實。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后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之于世。</p><p class="ql-block">《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上古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妒酚洝饭惨话偃迨f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余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余字。《史記》規(guī)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后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采用這種體裁撰寫。</p><p class="ql-block">《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司馬遷概括自己修《史記》的目的和意義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魯迅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p> <p class="ql-block">2.《漢書》—東漢·班固</p><p class="ql-block">《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于漢高祖劉邦元年,終于王莽地皇四年,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p><p class="ql-block">3.《后漢書》—南朝·范曄</p><p class="ql-block">《后漢書》記載了上起王莽新朝滅亡(23),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廢漢建魏,記東漢一百九十七年的歷史,內容為本紀和列傳。范曄是第一位在紀傳體史書中專為婦女作傳的史學家。尤為可貴的是,《列女傳》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貞女節(jié)婦,還包括并不符合禮教道德標準祖舟辨的才女蔡琰。</p> <p class="ql-block">4.《三國志》—西晉·陳壽</p><p class="ql-block">《三國志》共六十五卷,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主要記載了魏、蜀、吳三國時期的歷史。</p><p class="ql-block">5.《晉書》—唐·房玄齡</p><p class="ql-block">《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并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jù)政權的興亡。在史學界有“詞藻華麗,內容不實”的評價。</p><p class="ql-block">6.《宋書》—南朝·沈約</p><p class="ql-block">《宋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至劉準首尾六十年的史實,為沈約所撰。全書一百卷,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作者根據(jù)何承天、徐愛等所著宋史舊本,旁采注紀,撰續(xù)成書。</p> <p class="ql-block">7.《南齊書》—南朝·蕭子顯</p><p class="ql-block">《南齊書》現(xiàn)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紀八卷,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所缺一卷為《自序》。記錄了南朝齊朝的二十三年短暫歷史。梁朝國姓為蕭,開國者是蕭道成,亡國者是蕭寶融,而本書作者蕭子顯就是蕭道成的皇孫。</p><p class="ql-block">8.《梁書》—唐代·姚思廉</p><p class="ql-block">《梁書》共56卷,記載了自梁武帝蕭衍建國至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五十六年間的歷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辛勤撰寫完成的。</p><p class="ql-block">9.《陳書》—唐代·姚思廉、姚察</p><p class="ql-block">《陳書》中的帝紀六卷,列傳三十卷,共三十六卷,無表志。內容從開國皇帝陳霸先到亡國皇帝陳叔寶,前后共三十三年。</p> <p class="ql-block">10.《魏書》—北齊·魏收</p><p class="ql-block">《魏書》共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實共一百三十卷。北齊魏收撰?!段簳凡⒎遣茇Ы⒌奈海俏覈狈缴贁?shù)民族鮮卑族拓跋氏(后改為元氏)建立的朝代,史學界稱為“北魏”。內容從鮮卑族的起源開始,截止到公元550年。</p><p class="ql-block">11.《北齊書》—唐·李百藥</p><p class="ql-block">《北齊書》本名《齊書》,宋時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該書共五十卷,它雖以記載北齊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后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p> <p class="ql-block">12.《周書》—唐·令狐德棻(fēn)</p><p class="ql-block">《周書》共五十卷,其中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唐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吨軙冯m以“周”題名,但實際上記述了從公元534年東、西魏分裂到楊堅代周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歷史。</p><p class="ql-block">13.《隋書》—唐·魏征</p><p class="ql-block">《隋書》內容涉及隋朝的三十一年歷史。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后周,建立隋朝,但隋朝很快就消亡了。</p><p class="ql-block">14.《南史》—唐·李延壽</p><p class="ql-block">《南史》記錄了南朝宋、齊、梁、陳四個小朝代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15.《北史》—唐·李延壽</p><p class="ql-block">《北史》的內容涉及北朝魏、齊、周、隋四個朝代的歷史。</p><p class="ql-block">16.《舊唐書》—后晉·劉昫</p><p class="ql-block">《舊唐書》記錄了唐朝的興衰史,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系統(tǒng)記錄唐朝歷史的典籍,為后晉皇帝石敬瑭下令編修。</p><p class="ql-block">17.《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等</p><p class="ql-block">《新唐書》和《舊唐書》相比,更加完善,尤其是在典籍律法方面下了很大功夫。</p> <p class="ql-block">18.《舊五代史》—宋·薛居正</p><p class="ql-block">《舊五代史》記錄了唐朝之后的五個小朝代的歷史,分別為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唐宋之間的五十三年中,中原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了上述五個朝代;這五個朝代之后,我國內地還有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后蜀、南平、北漢十個小國,它們的歷史也是《舊五代史》的主要內容。而這段歷史被稱為五代十國,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的割據(jù)自治。</p><p class="ql-block">19.《新五代史》—宋·歐陽修</p><p class="ql-block">《新五代史》打破了一國一記、一朝一史的格局,改為采用南北兩條線索,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了歷史發(fā)展的過程。</p> <p class="ql-block">20.《宋史》—元朝·脫脫</p><p class="ql-block">《宋史》記錄了整個宋朝的發(fā)展歷史,該書是在宋朝《國史》基礎上編撰而成的。</p><p class="ql-block">21.《遼史》—元朝·脫脫</p><p class="ql-block">《遼史》的內容為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契丹族耶律氏建立的遼國興衰過程,其中包括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遼國前后有二百年的國運。</p> <p class="ql-block">22.《金史》—元朝·脫脫</p><p class="ql-block">《金史》記載了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女真族建立的金國的興衰過程。金國前后有一百一十九年國運。</p><p class="ql-block">23.《元史》—明朝·宋濂</p><p class="ql-block">《元史》的內容為元朝的興衰滅亡史,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和最系統(tǒng)的記錄元朝歷史的典籍。</p> <p class="ql-block">24.《明史》—清朝·張廷玉</p><p class="ql-block">《明史》記錄了朱元璋到朱由檢的二百七十六年明朝歷史。該書編纂從順治年間一直延續(xù)到乾隆年間,前后超過九十年,其工程之浩瀚、內容之繁雜,由此可見一斑。然而,由于清朝實行極端的專制統(tǒng)治,編纂者無法完全按照史學家的觀點和思想編寫《明史》,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的影響。《明史》雖然有很多不足,仍不失為史學巨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