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 ? 師? ? 風? ? 采 主? 講? 老? 師? 秦? 漢? 禮 <p class="ql-block">秦漢禮,網名月白風清。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遼寧博雅詩詞學會副會長,退休中學高級教師。在國家十二五“創(chuàng)建書香型校園提升師生品位”課題組承擔科研項目,有詩詞集《牧笛》出版,作為校本教材,另有《漢禮詩詞曲賦輯》編輯成書。詩詞作品刊載于《詩詞月刊》《遼西文學》等刊物,并在中華詩詞學會組織評比的抗疫詩詞大賽中獲獎。</p> 《意象與物象、意境與環(huán)境的區(qū)別和關系》概要復習 <p class="ql-block">講課之前,我們先回顧<span style="font-size:18px;">去年在一次課上</span>講的內容便于新舊知識的接續(xù)。</p><p class="ql-block">一 意象與物象、意境與環(huán)境的區(qū)別和關系從意象與物象之間來了解1. 存在性質:物象是客觀存在的,就是事物的本體;而意象是主觀創(chuàng)造的,隨著人的主觀需要而改變形態(tài),寄托情感。2. 功能用途:物象是描述和表現(xiàn)的基礎,意象則用于表達和寄托情感、思想和象征意義。3. 表現(xiàn)形態(tài):物象呈現(xiàn)的是事物的直接形態(tài),意象則通過藝術加工,呈現(xiàn)出更加深層的含義。</p><p class="ql-block">二 從環(huán)境與意境之間來了解:1 環(huán)境就指對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區(qū)域范圍,特定的風物,進行描寫,而呈現(xiàn)出來的場面。風霜雨雪,飛禽走獸,江河草木,田園山脈……只要展示在一個畫面里,都可以說是環(huán)境描寫。這個環(huán)境描寫,沒有人的主觀情感融匯其中,只是為人物的行為,事件的發(fā)展演變提供一個平臺。人物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生老病死,在環(huán)境中發(fā)生與演變,互相之間雖然有烘托作用,但沒有情感上的必然聯(lián)系。所以說,這種環(huán)境,也叫自然環(huán)境。2 意境,是指詩詞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與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從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是強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的交融。這里的情與景,是意境的兩個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點。之所以重彈老調,就是要明確基本概念,以便進一步理解本次課的內容。</p> <p class="ql-block">今天要講的內容,是意象與表達主旨的關系。意象,是詩人為抒發(fā)情感、闡發(fā)哲理而選來的自然物。因為時間有限,我只能從四個意象講解。</p> <p class="ql-block">一 我們以花鳥這個意象為例,欣賞詩詞都賦予哪些情感和寄托的。同樣是花和鳥,我門讀杜甫在兩首詩中,卻融入了不同情感。我們分析一下。</p><p class="ql-block">1《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此時詩人遭遇安史之亂,親人離散,獨自逃難,居無定所,情緒低落。哪還有閑情賞鳥語嗅花香啊!在他的詩中,深沉地感嘆時局動亂,看到花,淚水拋灑;思慮親人離散,聽到鳥叫,就心驚肉跳。這就是借助花和鳥,來抒發(fā)詩人此時此境的心情。</p><p class="ql-block">2《江畔獨步尋花》(第六首)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此時的詩人,經歷過安史之亂的流離失所,最終在成都安定下來,并在西郊浣花溪親手建造了一座草堂。離散多年的妻子兒女,盡管經歷千辛萬苦,但全家終于團聚了,生活安定了,心情舒暢了,寫的詩也歡快動人了。詩中的花鳥,又是怎么寫的呢?花滿溪,寫花的茂盛蔥蘢;壓枝低,寫出花的濃密,把樹枝都壓得贅下來了;留連戲蝶,自然因為花香蝴蝶才翩躚流連;而嬌鶯,也在花上鳴唱。整首詩有聲有色,有情有味,這就是詩人情感的寫照和寄托。這就是詩人借助意象來表達情感。草木花鳥本無情,可來到詩人的眼前耳邊,就有了感情。似在訴說,又在謳歌,意象把作者的情感表達出來。</p><p class="ql-block">同是菊花,在不同詩人詞人的筆下,也蘊含不同情調。我們從下面幾首詩詞中,欣賞不同的表達效果。</p><p class="ql-block">1 陶淵明《飲酒》(第五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讀此詩,品味作者心境,“悠然”二字,寫出安閑自在的田園情趣。那“采菊東籬下”,寫出人所在位置和從事的活動。正是這個位置和活動,創(chuàng)造出特殊的意象,賦予特殊的韻味。以致后代的詩人們用到“采菊”和“東籬”,都寄托隱居世外,悠閑自在,不求仕途的含義。同時,我們也知道,菊花是到處都可以開放的,未必只栽種在東籬,房前屋后,路邊籬畔,那為什么只說“東籬”,而不說“南籬”“北籬”“西籬”呢?這就是首創(chuàng)者陶淵明賦予的特殊含義,而在文化圈中寄予的象征意義。他自己只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笨珊髞淼奈娜司鸵浴皷|籬”作為自己的名號,表達的意義正是陶淵明所表達的。南宋的史鑄,就自號東籬,還酷愛菊花,著有《百菊集譜》,可見不僅僅是愛菊,而且種植菊花,研究菊花,生活追求也與陶淵明相似。元代的散曲大家馬致遠,也號東籬。在元代輕視文化人的社會,馬致遠的處境不會好,所以他不求官場,游走江湖,與陶淵明的情趣相同。</p><p class="ql-block">2 說到菊花和東籬的,還有李清照。她在《醉花陰》詞中,則在陶淵明寄予的情調之上,又賦予新含義,為這一意象增添韻味。“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詞中上片交代季節(jié)中的時間,重陽佳節(jié),從白天到午夜。地點是住房中,瑞腦消金獸,是房間的設施;玉枕紗廚,是床上物品。詞下片交代一天內的時間地點,東籬邊,黃昏后。進而寫了傷感心情。這里的東籬與菊花,與陶淵明雖然相似,但情調不同,抒發(fā)了女詞人特殊情懷。傷感從何產生的呢?都是東籬,陶淵明抒發(fā)的是悠閑的隱居生活,逍遙自在的情態(tài)。李清照表達的是幽居寂寞,無以排遣的苦悶,借酒澆愁,面對黃昏,想著如何排遣將要來到的寂寞的長夜。同是菊花,陶淵明是悠然閑適,采菊在手,遠眺南山,心胸間是遠離世俗煩惱的輕松暢快。李清照則是借花抒情,人比黃花瘦。暗香盈袖花開正艷,芬芳四溢;可人呢,卻孤獨寂寞,無人欣賞,丈夫不在身邊,心情是多么傷感惆悵!銷魂,引出點睛之筆。菊花,在這里有反襯作用?;溃性~人欣賞;人美,丈夫不在身邊。這就是借花抒情之妙。</p><p class="ql-block">3 而在《聲聲慢》詞中,李清照對菊花又用了不同情感寄托。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是宋朝經歷靖康之變后,李清照在國破,家亡,夫死,逃難后,感嘆時局,傷于人事而寫的傷感之作。本詞是一首長調,我們在知道寫作背景之后,不對全詞作解讀,只對與菊花有關的句子簡單分析。上片用了七組疊詞,寫出詞人此時的孤獨寂寞惆悵傷感,我們不妨再加四個疊詞,空空蕩蕩、悲悲切切,這就是詞人的處境,為下片抒情創(chuàng)設氛圍。下片開頭三句,“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寫的就是菊花。衰敗,憔悴,凋零,早已沒有了盈袖的香氣。讓人想到此時也不是“人比黃花瘦”,而是人與黃花同消瘦,共凋零。莫說有誰來欣賞,就算有人給以同情,有點安慰,也算得以稍微的寬慰??!更讓人難以承受的是,在《醉花陰》詞中寫“人比黃花瘦”時,雖有無人欣賞的遺憾,但還有深深地期盼,離別是短暫的,終究會有歡聚時。而此刻的“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笔菄覜]有了,親人沒有了,丈夫沒有了,家園沒有了,自己的青春也遠去了,還有誰來看顧一眼呢?這里的菊花已經不是簡單的借花抒情,而是自己命運的真切寫照啊!這就是借助意象表達主旨的最好詮釋。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皆可入詩。 能夠入詩的事物,必是詩人有獨特感受,賦予特定含義,抒發(fā)個人情懷的。有的因共同的默認,而成為一個情感寄托符號,在詩詞中共享;有的因作者獨特的感觸,賦予特殊的情感和思緒,也被后人接納。</p> <p class="ql-block">二 我們再以水這個意象為例欣賞詩詞都賦予哪些情感和寄托的</p><p class="ql-block">(一)春秋時期的孔子,在訓導弟子時,曾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边@雖然不是以詩句形式出現(xiàn),但卻富有詩意。對后世的啟迪,可謂深遠廣泛。流逝的時光像水一樣奔流不息,不再重復給人無限遐思。請看</p><p class="ql-block">1 李白《將近酒》開篇前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痹娤梢院肋~的氣勢,深沉的感慨,抒發(fā)出時間如黃河水一樣,奔流入海,不再回頭,進而感嘆人的生命短暫,朝如青絲暮成雪。這里的黃河,不是澆灌大地的水源,而是流去的時光。給人啟發(fā),珍視生命。 </p><p class="ql-block"> 2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遍_篇前兩句,則以長江水來比喻時間,并進一步比喻,時間的歷史長河沖刷盡千古風流人物。給長江水賦予形象的比喻,抒發(fā)深刻的哲理。簡明易懂,道理人所共知,卻又富有氣勢。</p><p class="ql-block">3 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边@首詞最直接,最鮮明,與蘇軾的《念奴嬌》可謂異曲同工,都是在孔子的“逝者如斯夫”的基礎上的升華出來的意象。 </p><p class="ql-block">4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詞也用到水這個意象,雖然也寫長江水滾滾奔流,但賦予的情感寄托卻與前幾位截然不同。獨特的命運,特殊的感慨,李煜一點也沒說到時間,卻夸張地說個人愁緒。江山丟了,奢侈豪華的生活沒了,錦衣玉食的享受沒了,后宮的佳麗被別人奪走了,詞人心里的悲傷,落寞,傷感,惆悵,說不盡,道不完。說好日子“一江春水向東流”,對詞人來說,不是夸張,而是再也找不出能表達的詞句了。</p><p class="ql-block">(二)同樣是水,在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詩中,又有新的角度,賦予不同的情感。</p><p class="ql-block">1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p><p class="ql-block">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p><p class="ql-block">2 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p><p class="ql-block">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p><p class="ql-block">詩人年邁回鄉(xiāng), 感慨人世變遷,寫得別有情趣。第一首寫與自己離鄉(xiāng)后新出生的少年兒童相見,互不相識,卻給詩壇留下“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钡募丫洹6c自己年紀相近的人,則是“近來人事半消磨”,或者所剩不多,或者容顏衰老。但自然環(huán)境卻依舊,“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從另一個角度,寫人生是短暫的,自然是永存的。這里的鏡湖水,不是李白詩中水的流去匆匆;不是李煜詞中的哀愁無盡;也沒有東坡詞中英雄逝去的感嘆。這種意向的情感寄托,意境的打造,別有風味難怪此詩古今贊美,眾口流傳。</p><p class="ql-block">(三)同樣是水,詩人抒發(fā)情感闡釋理趣,總能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詩境,借助意象表達哲理深意。</p><p class="ql-block">朱熹《觀書有感》,對水的寄托又有獨到之妙。 《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詩中對水既有靜態(tài)描寫,又有動態(tài)描寫。靜態(tài),水平如鏡,映照天光云影,容納天地萬物,暗寫水的胸懷博大。動態(tài),源源不斷,沖走陳腐,保持清澈,揭示水的活力所在。靜態(tài)也好,動態(tài)也罷,都是水本身具備的特點,不是詩人主要表達的主旨。此詩貴在情趣的寄托,深沉的感悟,題目才是點睛之處。觀書有感,既寫出讀書時的心境,又深蘊讀書的感悟。不斷學習,細致思考,開闊視野,加深感悟,提高對生活、對社會的觀察認識能力,才能讓自己不斷充實。應該說這首詩中對水的意象寄托更深刻,更高遠。難怪這首詩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都有啟發(fā)意義。</p><p class="ql-block">(四)同樣是水,還能寄托思念之情。我們再欣賞白居易的《長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lt;/p> <p class="ql-block">借用水這個意象,就表達了水遠流,人遠去的思念哀愁。上片的汴水、泗水、瓜州古渡頭,水流的由近及遠,暗喻人離開越走越遠,但牽掛的人還在遠望,直到遠處的吳山遮住了視線,思念越來越濃,愁思越來越深。下片把水和愁緒揉在一起,悠悠,既是寫水,也是寫情,綿長而悠遠,什么時候才結束呢?恨到歸時方始休,寫出了思念之情只能重聚才能結束。新巧的構思,精妙的創(chuàng)意,把水這個意象又賦予新的含義。</p><p class="ql-block">(五)同樣是水,可是因為它的流動,它的深度,成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難免讓人產生愁緒,思念,甚至是憤恨。張可久的【越調·憑闌人·江上】,又對水的意象賦予新情感。江上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箏?隔江和淚聽,滿江長嘆聲。江上澄澄江月明,月光下的長江清澈明亮,更顯得寬闊,彈奏箏的聲音傳過江來。和淚聽,也許彈奏者是老相識,也許彈奏的樂曲勾起相思,也許彈奏的是悲涼哀傷情調。只能感動到流淚,但卻隔著長江不能相見,不能敘話。最可恨的就是江水造成的障礙?。〈藭r的長江水是深淵,是高墻,帶給人的是分離,多么可恨,多么無情!</p><p class="ql-block">以上只是說了水的比喻、象征和情感寄托等作用,其實水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滋潤萬物,洗刷污漬。水本是無情物,但通過詩人們的意象由此引申擴展,可以想到美好德行,或親人師長的教誨,如雨露滋潤,普降甘霖;還可以想到,修養(yǎng)品德性情,痛改前非,精神情操得到滋養(yǎng),洗刷恥辱和悲傷;這樣的詩詞作品很多。因為是本意,就不分析了。天空的雁,水中的魚,山中的樹,草原上的馬……都有特殊的情感寄托。即使是天象中的日月星辰,都是特殊的意象符號。只要我們分析,欣賞,都能找到特殊的情感寄托的例子。</p> <p class="ql-block">三 霜是季節(jié)變化而生成的水的結晶,最常見的顏色是白色,給人的感覺是寒氣,讓人聯(lián)想到衰老。但楓葉在經霜之后,變?yōu)榧t色,在情感寄托時 就有特殊的處理。因感寄托不同,而有了殊的涵義。</p><p class="ql-block">1 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腸……寫秋,本來就有讓人傷感的味道,加上“蕭瑟”“草木搖落”,更突出悲涼傷感之意。緊接著的“露為霜”,更加深了清冷的味道。在清冷蕭瑟的日子,看著草木凋零,燕南飛,鵠南翔,想著遠行的好友、戀人,不能相依相守,更有人身短暫的感嘆。霜,帶來的清冷、孤寂、傷感,感覺就非常清晰了。</p><p class="ql-block">2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中一明一暗兩次說到霜。第一句月落后、烏啼時,出現(xiàn)霜滿天,寫出夜晚肅殺的寒氣,讓人深感寒意是明寫。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是暗寫。江楓,是說經霜染過的楓葉,在漁火映照下顯出紅色。詩人看到江楓,想到秋天,想到離別,愁思涌上心頭。秋寒,愁緒,別情,連在一起,讓人感傷纏繞于心。這就是霜這個意象寄予的情感。</p><p class="ql-block">3 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正宮·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里的霜,雖然“曉來誰染霜林醉”詩意很濃,但內涵是季節(jié)流逝無情,草木凋零無奈,讓人看了頓生傷悲。這里最妙的是霜色,不是地上的白霜,不是霜染的紅色,而是醉,用醉酒人的臉色來寫霜色。讀起來有趣,品起來有味,想起來流淚。在這樣的季節(jié),有情人不能相陪相伴,抱團取暖,卻要遠行,拋下心上人,沒有醉酒的歡快,只有離別的愁緒,怎不讓人涕泗橫流。 那么,霜的意象涵義寄托,有沒有樂觀,贊美,蓬勃向上的呢?偉人毛澤東就以他豪放的激情,宏大的胸懷,獨特的構思,精巧的文筆,給霜的意象賦予新的含義。我們欣賞幾處。 </p><p class="ql-block">4 毛澤東《沁園春 長沙》的上闕,就有經典的運用。在這里,還要多說兩句,毛澤東作為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軍事家,在詩詞方面也有偉大的成就。篇幅雖然不多,但幾乎每篇都有經典句,被廣泛傳誦。兩篇《沁園春》詞,一篇以寫秋色而著名,一篇以寫雪而成為古往今來的名篇,無法超越。我們欣賞偉人是怎樣寫霜的,用了什么樣的情感寄托,有什么獨到之處。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前邊已經分析了幾位古人寫霜的詩句,表達的情感都是清冷,傷感,悲涼,消沉,缺少生氣。一場秋霜讓草木凋零,讓離人傷感,情調悲涼。而毛澤東詞中的霜,則別有情調,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首先寫眼前之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個“紅遍”,雖是霜染的結果,卻沒有半點清冷凄涼。似乎是漫山大火在燃燒,讓人感到熱血沸騰?!鞍亵礌幜?,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都是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而“萬類霜天競自由”,更是畫龍點睛,寫出大自然中一切草木、生靈都在奮發(fā)向上,競爭著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機。霜,沒有帶來蕭條,沒有帶來傷感,卻賦予自然以生氣,這就是獨到之處,超出前人,超越俗套,另辟新天地。正是有這種豪氣,才有上片結尾句的驚天一問:“問蒼茫大地,誰主沉?。俊备奶鞊Q地,創(chuàng)建新中國的壯闊胸襟,就在不同凡響的意象寄托中。</p><p class="ql-block">5《漁家傲 反第一次大“圍剿”》上片中,也出現(xiàn)了霜的意象,讀起來同樣振奮人心。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如果只看“萬木紅爛漫”,以為是春天百花盛開呢,可中間一個“霜天”,才知道是秋霜染萬木。但沒有悲涼,沒有蕭瑟,沒有清冷,有的是火熱的戰(zhàn)斗激情,殺聲震天的氣勢,對反動派的憤怒。正因為有這種氣勢,才打了打勝仗,活捉了敵軍戰(zhàn)地最高指揮官。</p><p class="ql-block">6《采桑子 重陽》中,也有霜的意象,與上一首有異曲同工之妙。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這首詞也有獨到之妙。自古悲秋皆寂寥,看到秋霜生感傷。草木逢秋,經霜凋落,這是大多古詩人都會產生的情感。而偉人毛澤東不但沒有傷感和消沉,反而欣賞秋色,覺得秋菊的香氣更濃烈,更迷人。秋霜后的景色,比春光更美,放眼望去,寥廓江天,美不勝收。正因為獨特的情感寄托,獨特的審美,才有如此美妙的詩詞作品。</p> <p class="ql-block">四 我們再以雁,來分析詩人們都給予了哪些寄托,表達了什么情懷。鴻雁,我們都熟悉,春來北去,秋至南翔,與季節(jié)緊密相關。但在詩詞中,賦予的含義就豐富了,寄托的情感更復雜。</p><p class="ql-block">1 杜甫《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奔竟?jié)自然不用解釋,已經有“秋雁聲”了,妙在出現(xiàn)的背景。戍鼓斷人行,是寫戰(zhàn)爭讓人離散,而戰(zhàn)事兇險,不能尋找親人。大雁都是排成行飛行的,這里的“一雁聲”,寫出離群之雁的哀鳴,正是離散之人的寫照;結尾一句點出孤身在外的思鄉(xiāng)之情。秋雁南翔,離人思念親人,思念家鄉(xiāng)。</p><p class="ql-block">2 漢代蘇武因不改志向節(jié)操,而被匈奴囚居北海,漢朝用鴻雁傳書的,來向匈奴證明蘇武還活著。后代就用雁來寄托傳書的寓意。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贝笱愦刚煞虻臅?,寫出詞人的期盼之情。多么希望云中的雁陣,能有自己丈夫的書信??!</p><p class="ql-block">3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一、二兩句慨嘆時光一去不返的傷感,三、四兩句抒發(fā)此時此刻不得志的憂煩。但五、六兩句展望未來,卻沒有消沉,堅信前程廣闊,依然在高樓酣飲。這里的秋雁在長風中展翅翱翔,正是詩人情感的寄托,自信抱負的象征。</p><p class="ql-block">4 蘇軾《點絳唇 再和送錢公永》</p><p class="ql-block">“莫唱陽關,風流公子方終宴。秦山禹甸,縹緲真奇觀。 北望平原,落日山銜半。孤帆遠,我歌君亂,一送西飛雁?!边@首詞,蘇軾寫送別朋友西行的眷戀不舍。上片開篇第一句,為什么“莫唱陽關”?正暗應王維“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和情懷。此時好友餞行,而離開此地,就沒有好友暢敘酣飲了。遠望前程,云路茫茫,讓人思念。下片后三句,把送別的難舍和大雁的比喻,表達的深入心境。孤帆遠,是人走了。送別的還在遠望。我歌君亂,寫老朋友的心靈默契,我在宴會上,送別時唱的歌,遠行人還在回味,更增難舍之情,心亂如麻。而一當動身,就像大雁一樣,遠走高飛。這里的雁,是形象的比喻。</p><p class="ql-block">5 雁,還是真摯愛情的象征,不離不棄,同飛共舞,生死相依。元好問《摸魚兒 雁丘詞》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這首詞,如果理解了小序,內容就容易理解了。作者在小序中,給讀者講了一個凄美地故事。在詞的開頭,可謂是驚天一問,為兩只雁的愛情唱了一首動人心扉的悲歌。尤其結尾把雁與鶯兒燕子相比,更突出雁的愛情讓人欽敬。</p><p class="ql-block">小結:意象,不同于物象,意象是為抒發(fā)情感,表達主題而創(chuàng)設的。大千世界,每一種自然物都有其獨特之處,但一經詩人寫進作品,就賦予了特殊的情感和寓意,需要融進個人的感受和寄托。在這里,我們用唐朝李賀的一句詩和北宋人詩人石延年的對句做結尾,來加深對意象和情感寄托的理解。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今天就說到這里,限于個人理解膚淺,希望得到指謬。謝謝大家,晚安。</p> <p class="ql-block">學會副會長秦漢禮老師的講座《意象與表達主旨的關系》講的很精彩,受益匪淺。</p><p class="ql-block">1,選題精妙。</p><p class="ql-block">從花鳥、水、霜、雁等意象為脈絡,揭示古詩中物象與情感的共生關系。如《春望》的殘花與國破之痛,《將進酒》的黃河水與豪情奔涌,讓我深刻體會到詩人如何借自然之物澆筑胸中之意,意象成為情感的密碼。 </p><p class="ql-block">2. 古典詩詞的現(xiàn)代解讀。深入淺出,通俗語言解析經典,借經典古詩例證,如《聲聲慢》中雁過也的孤寂,杜甫月夜下的“霜鬢”滄桑,既保留詩味又貼近當下認知,讓千年文本煥發(fā)新生命力,拉近了傳統(tǒng)與當代的距離。 </p><p class="ql-block">3. 授課藝術的啟示,層次分明的講解。(從意象類型到主旨升華)、豐富的例證與對比,展現(xiàn)了一堂好課的范本——知識性、審美性與邏輯性交融,令人沉浸其中,亦為創(chuàng)作者提供寶貴經驗。秦老師辛苦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