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這句在江西流傳已久的民諺,恰似一把鑰匙,輕輕開啟了贛鄱大地神秘的語言寶庫。江西方言究竟有多少種?這是一個難以精準(zhǔn)統(tǒng)計的謎題,就像細數(shù)夜空中閃爍的繁星。在這片土地上,相鄰的兩個村落,或許對同一事物都有著不同的稱謂,卻不妨礙彼此自如交流;然而,一旦跨越幾個縣,語言便仿佛筑起了無形的壁壘,聽起來恍若“天書”。</p><p class="ql-block"> 江西方言為何如此豐富多元?這與江西獨特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歷史長河中,江西曾是南北分治時期南方朝廷的“中原腹地”,猶如一塊強大的磁石,吸引著無數(shù)因戰(zhàn)亂從北中原南遷的移民。這些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們,口音雖千差萬別,但文字卻一脈相通。在歲月的長河中,江西方言悄然沉淀,保留了大量古漢語詞匯,每一個字詞都仿佛浸潤著歷史的韻味,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散發(fā)著詩意盎然的獨特美感。</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江西的方言世界,你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那些日常用語竟與古代詩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們不說“衣服”,而說“衣裳”,這一詞匯在詩仙李白筆下熠熠生輝——“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寥寥數(shù)語,將楊貴妃的絕代風(fēng)華勾勒得淋漓盡致。試想,若將“衣裳”換成“衣服”,那詩中的韻味與意境,恐怕會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當(dāng)夜幕降臨,江西人不說“夜晚”,而是用“夜間”描繪夜色。唐朝詩人盧照鄰在思念友人時,曾深情寫下“停弦變霜露,對酒懷朋故。朝看佳贍晚,夜間鴻雁度”,字里行間,思念之情如涓涓細流,在“夜間”二字的映襯下,更顯悠遠綿長。清朝詩人楊鸞的詼諧之作“白日蒼蠅滿飯盤,夜間蚊子又成團。每到更深人靜后,定來頭上咬楊鸞”,以生動有趣的筆觸,將“夜間”的生活場景躍然紙上,令人忍俊不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雨”在江西方言中稱為“落雨”,與明朝詩人王恭筆下“江上落雨不休,山邊閉門溪水流”的意境完美契合,仿佛一幅水墨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叭ツ辍北晃覀儐咀鳌芭f年”,南宋詩人陸游“殘燈耿耿愁孤影,小雪霏霏送舊年”的詩句,道盡了歲末的孤寂與惆悵。“天亮”謂之“天光”,蘇東坡“篋中尚有絲綸句,坐覺天光照海涯”的豪邁,讓我們感受到了晨光初現(xiàn)時的蓬勃生機?!皩W(xué)?!痹诜窖岳锸恰皩W(xué)堂”,韓愈“學(xué)堂日無事,驅(qū)馬適所愿”,展現(xiàn)了對知識殿堂的向往。“多少”化作“幾多”,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千古絕唱,將愁緒抒發(fā)得淋漓盡致,若將“幾多”換成“多少”,詩意瞬間消散,只剩平淡。</p> <p class="ql-block"> 江西方言絕非人們刻板印象中的“土氣”,而是一座蘊藏著高雅古典之美的寶藏。它承載著江西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底蘊,是贛鄱兒女血脈中流淌的文化基因。作為江西人,我們應(yīng)珍視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讓孩子們從小學(xué)習(xí)方言。普通話如同翱翔的翅膀,助力孩子們走向廣闊天地;而方言則是心靈的根,無論他們行至何方,都能記得自己的來處,感受家鄉(xiāng)的溫暖。能說一口流利方言的孩子,心中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眷戀,會更加深厚綿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溯歷史,江西曾被譽為“南中原”,在漫長歲月里,成為了各個歷史時期中原流民躲避戰(zhàn)亂的理想之地。到了明朝建國初期,江西人口數(shù)竟占全國總?cè)丝诘奈宸种唬绱她嫶蟮娜丝诨鶖?shù),使其當(dāng)之無愧地成為大明朝廷確定的兩大移民輸出地之一。巨量的人口不僅帶來了繁榮的經(jīng)濟,讓江西富庶千年,更孕育了燦爛的文化,使得江西方言能夠保留眾多古漢語詞匯,在時光的打磨下愈發(fā)熠熠生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