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山西古跡文化游記6--洪洞廣勝寺

蘇冀二泉映月

看過了黃河壺口瀑布后,我們驅(qū)車向東170公里到達臨汾市的洪洞縣,當晚也就入住在了此縣城內(nèi)。洪洞縣,是個千年古縣,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被稱為“華人老家”;洪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人文古跡眾多;其中有三處是洪洞旅游必玩的景點:廣勝寺、大槐樹、蘇三監(jiān)獄。 廣勝寺,位于洪洞縣城東北15公里處,是霍太山(廣勝)風景名勝區(qū)內(nèi)的景點 ,為國家4A級景區(qū),是與故宮齊名的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轉(zhuǎn)天一早,我們從洪洞縣城出發(fā)先到達了廣勝寺山腳下的停車場;要在此處的游客中心坐景區(qū)交通車(也可以步行爬山)前往廣勝寺。廣勝寺,分為上寺、下寺和水神廟;其中上寺在山上,下寺與水神廟都在在山下(僅一墻之隔),中間有景區(qū)交通車擺渡往返;一般是先游覽上寺,然后到下寺和水神廟。上圖是廣勝寺景區(qū)大門處的牌坊。 景區(qū)交通車,一直開到廣勝寺上寺的門口。<div> 廣勝寺歷史悠久,建筑風格奇特,是中國與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唇榻B:寺院始建于東漢建和元年(147年),原名稱阿育王塔院,唐代改稱廣勝寺。廣勝寺以“三絕一奇一特”聞名天下:“三絕”即上寺的飛虹塔、佛教經(jīng)書《趙城金藏》、下寺元代戲劇壁畫;“一奇”即上寺大雄寶殿前的唐代左右扭古柏;“一特”即廣勝寺建筑之奇特。</div> 看介紹:宋、金時期,廣勝寺被兵火焚毀,隨之重建。而在元代成宗年間(1303年),臨汾一帶發(fā)生大地震,寺廟建筑全部震毀。到元代大德年間(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后,明嘉年(1555年)和清康熙年(1695年),臨汾一帶又發(fā)生兩次地震,寺院建筑再遭一定損壞,除上寺飛虹塔及大雄寶殿,為明代重建外,其余主要建筑均為元代建筑。寺院歷經(jīng)損毀、修葺與重建,整體建筑群落布局造型別致;除了有名的飛虹塔外,寺內(nèi)還保存有精美壁畫、木雕、懸彩泥塑等文物。<div> 上圖為廣勝寺上寺山門,門上的匾額是前清時期題寫的。</div> 進入廣勝寺山門后,是個塔院;廣勝寺三絕之一飛虹塔就矗立在其中,它是現(xiàn)今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琉璃塔。 看介紹:飛虹塔,始建于東漢,唐代擴建,后遭焚毀及地震毀壞; 明代正德年(1515年)又重建 ,現(xiàn)塔為明代嘉靖年(1527年)建成 ,明代天啟年(1622年 )塔身加裝了琉璃 ,底層增建了圍廊。<div> 飛虹塔為樓閣式塔,琉璃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層,塔通高47米,塔底部周長136米;全部由磚砌而成,十字歇山頂。外形輪廓由下至上逐層收縮,形如錐體;各層皆有琉璃出檐,塔底層設有回廊,回廊南面入口處突出一間二層屋。塔的外表全部鑲嵌著琉璃構(gòu)件,一層一組圖案,形式多樣、色彩絢麗,居中國的琉璃塔之首 。飛虹塔還是央視86版《西游記》中唐僧掃塔劇情的拍攝場地 。</div> 廣勝寺飛虹塔,其前身是始建于東漢建和元年(147年)的阿育王塔,即佛祖舍利塔,這是中國十九座佛真身舍利寶塔之一。進入塔內(nèi),在塔底層四周,除供奉著釋迦牟尼銅鑄佛像外,還有些關(guān)于我國歷代名塔的相關(guān)介紹。 飛虹塔整體磚木結(jié)構(gòu),塔內(nèi)中空,有螺旋梯步可供攀登而上。據(jù)介紹:十多年前飛虹塔是可以攀登的;但現(xiàn)在為保護文物古建筑,已經(jīng)禁止攀登了(有名的文物,以后想近距離地欣賞會是越來越難了,真得早點看了)。進入塔內(nèi),只能在塔底一層沿四周游覽;二層以上入口有欄桿封擋。我們登至第二層入口的圍欄處向塔內(nèi)看了看:在塔內(nèi)二層平臺上有一可以進入塔里的磚門,其門口附近處的琉璃塑像及制品,就看著十分精美(見上圖)。 飛虹塔,可以說是中國最精美的古塔和現(xiàn)存的四座有名古塔之一(另三座有名古塔為:登封的嵩岳寺塔、朔州的應縣木塔、大理的千尋塔),也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留有工匠題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 。2018年8月,經(jīng)世界紀錄認證官方工作人員現(xiàn)場測量審核,該建筑被確定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 。 飛虹塔,本來就是座磚塔;其外觀在明代重建時加裝了色彩斑斕的琉璃,從一座古樸素雅的磚塔,搖身變成華麗奪目的琉璃塔。 飛虹塔塔身二層以上外表全部鑲嵌著藍、綠、黃、白、黑五彩琉璃雕飾。 塔身各層皆有琉璃出檐,琉璃仿木構(gòu)斗拱與蓮瓣隔層相間,第三至第十層各面均砌筑有佛龕、門洞和枋心,內(nèi)置佛、菩薩、童子像,門洞兩側(cè)鑲嵌琉璃盤龍、寶珠等飾物。塔身第二層設平座一周,施琉璃勾欄、望柱,平座之上有佛、菩薩、天王、弟子、金剛等像。第三層東、西、南、北四面施券拱門,各面正中有琉璃燒造的四大天王像,正南天王像兩側(cè)有明王駕龍琉璃像,正北則以鳳凰居中,二金剛披甲跨獸脅侍兩旁。 塔身外表全部鑲嵌有琉璃仿木構(gòu)件,各層檐下俱施琉璃花罩和垂蓮柱,以及屋宇、樓閣、亭臺、角柱、佛龕、花卉、人物、翔鳳、獅、象等琉璃構(gòu)件,一層一組圖案,形式多樣,造型優(yōu)美,制做精巧,色彩絢麗。 從塔底到塔頂,每一層、每一處細節(jié)都裝飾著神形各異,精致生動的人物、吉獸、神佛等造像,在陽光的照耀下流金溢彩,艷麗逼人。 看過飛虹塔后,其后面就是上寺的幾個佛殿。先是彌陀殿,它是上寺內(nèi)一座結(jié)構(gòu)較為奇特的元代建筑,殿為琉璃屋頂,單檐歇山式;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唇榻B:彌陀殿內(nèi)屋頂上施六根大斜梁,減少兩縫梁架,在建筑結(jié)構(gòu)上有獨到之處;此在佛教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 看介紹:彌陀殿,殿內(nèi)主尊為端坐須彌座蓮臺之上的阿彌陀佛,明代銅鑄;兩側(cè)為泥塑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主尊阿彌陀佛像前另安放兩尊像,一尊是明代信士捐贈的釋迦牟尼佛像,另一尊為力空法師像。<div> 廣勝寺三絕之一《趙城金藏經(jīng)》原存于上寺彌陀殿內(nèi)?!囤w城金藏》是宋代中國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經(jīng)《開寶藏》的版式,也是現(xiàn)在《中華大藏經(jīng)》之底本,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文化價值。這部藏經(jīng),是唐代三藏大法師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經(jīng)卷中譯善本,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視為稀世瑰寶。</div><div> 抗戰(zhàn)時期,當時廣勝寺寺院住寺力空法師,為保護國寶與地方黨政軍配合,將稀世孤本《趙城金藏經(jīng)》全部4000余卷運到根據(jù)地,避免了日寇對祖國珍貴文物的搶掠(保護文物有功,因而力空法師坐姿塑像,被后人得以安放在彌陀殿佛像的最前面,見上圖中))?,F(xiàn)在的稀世孤本《趙城金藏經(jīng)》已移至北京國家圖書館,是國家圖書館四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另三大鎮(zhèn)館之寶為:《敦煌遺書》、《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 。彌陀殿內(nèi)西側(cè)一排紅色木質(zhì)藏經(jīng)柜,就是原來存放《趙城金藏經(jīng)》的(見上圖左側(cè))。<br><div> </div></div> 彌陀殿殿內(nèi)主尊佛像的背后,是盤坐的大肚彌勒菩薩,袒胸露腹,仰頭咧嘴大笑。 彌陀殿漂亮的琉璃屋頂 彌陀殿后面就是上寺中心--大雄寶殿。在大雄寶殿前有兩棵千年的唐柏蒼勁繁茂,為寶殿增添了濃濃古韻。 這兩棵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古柏樹,左側(cè)柏樹向左扭,右側(cè)柏樹向右扭,左右對稱,被稱為“廣勝寺一奇”。 大雄寶殿,又稱釋迦殿。重建于明景秦三年(公元1452年),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懸山式。 大雄寶殿正中高懸著一塊牌匾,“光輝萬古”四字四周飾以金龍。看介紹:這四字為清代雍正帝親題;這幅匾額是康熙年間臨汾一帶發(fā)生大地震后,康熙帝派皇四子胤禛前來查看災情時所題寫。雍正所留墨寶較少,也因此顯珍稀。 大熊寶殿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佛,左右奉普賢、文殊菩薩,造像均為明代貼金木雕,豐滿圓潤,熠熠生輝,透人心靈。 大雄寶殿殿內(nèi)兩側(cè)還有明代十八羅漢鐵鑄像,形態(tài)各異,面部表情、袈裟紋理也各不相同,可見當時鑄鐵工藝的成熟精湛。 大雄寶殿西側(cè)的垛殿--韋陀殿,正中供奉的是韋馱菩薩像,坐姿威武,形象生動。 廣勝寺里的這尊韋馱菩薩像,與先前看過的平遙雙林寺里的韋陀菩薩像相比,其神態(tài)的生動性,還是略顯遜色些。 韋陀殿殿內(nèi)東墻壁上,明代萬歷年間的精美壁畫(上圖),幾百年后的今天依然看著:畫面生動、色彩鮮亮、線條流暢;保存的非常完整。 穿過大雄寶殿,后面是上寺的后院,當中是毗盧殿,又稱天中天殿??唇榻B:此古建筑為元代遺構(gòu),明代弘治十年(1497)曾重修,殿前月臺低矮,殿基依山巖建造;月臺和臺明均為近代維修發(fā)掘重建。 毗盧殿為單檐廡殿頂結(jié)構(gòu),琉璃鑲邊屋面。尤其是殿屋頂正脊很短,而其垂脊則較長,是正脊長度的數(shù)倍,甚是少見;整個屋頂輪廓好似兩翼輕羽,欲上九霄。毗盧殿的內(nèi)部建筑結(jié)構(gòu),則采用移柱減柱造的獨特工藝,打破了常規(guī)的建筑布局。毗盧殿整體建筑結(jié)構(gòu)奇特,體現(xiàn)了元代古建筑的特點,是元代建筑藝術(shù)富有成就的實例。 毗盧殿內(nèi)主像為一佛三身,主尊之旁,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四位菩薩立于蓮臺之上。殿內(nèi)除供奉三佛四菩薩,四周還供奉八十八佛。這些佛塑像,塑造刻畫細膩,表情莊嚴又各具獨特的神態(tài)與氣質(zhì)多樣,服飾色彩鮮艷卻不失莊重,線條流暢自然;展現(xiàn)了古代工匠們的精湛技藝。殿內(nèi)的這些彩塑,美感撲面,在看過的山西彩塑中也算是上品了。 毗盧殿屋頂上,琉璃脊飾燒造精致,蟠龍牡丹、鳥獸仙人,富麗堂皇,十分精美。 在毗盧殿前左右,還有地藏殿和觀音殿;以西側(cè)的地藏殿值得一看。地藏殿內(nèi),有明代彩色懸塑一堂,場面較為宏大,精彩紛呈,不容錯過。<br> 地藏殿內(nèi)正中明間佛壇上,地藏菩薩頭戴風帽,身著長袍,半跏趺坐,全身金燦燦;地藏菩薩兩側(cè)侍立八名眷屬,形態(tài)逼真,服飾鮮艷。 地藏殿內(nèi),這些令人震撼的明代彩色懸塑造像,內(nèi)容豐富,技術(shù)精湛,是中國古代懸塑藝術(shù)的精品?。 在地藏菩薩東西兩側(cè),還供奉有十大閻羅王 ,塑像也是色彩艷麗。 地藏殿內(nèi)梁架上,布滿了各種懸塑作品,金碧輝煌。佛祖、菩薩,諸天神佛,虛空凌云,又有天王金剛、珍禽瑞獸、亭閣樓臺,富麗堂皇。雖然這些彩色懸塑作品,與先前看過的小西天懸塑作品相比,略顯粗糙些,但其歷史則比小西天更早100多年,也是很珍貴的。 看過上寺后前往山腳下的廣勝寺下寺,繼續(xù)乘坐擺渡車到下寺;山上的上寺與山下的下寺相距約有5分鐘的車程。下車處走不了多遠,一潭碧水清澈見底;這便是霍山腳下的霍泉,此為三晉名泉之一。 廣勝寺的下寺景點門口緊靠著霍泉邊。汩汩泉水噴涌而出,不舍晝夜??唇榻B:據(jù)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的先民就已經(jīng)利用霍泉進行農(nóng)業(yè)灌溉。泉水順著山勢蜿蜒而下,形成了一套復雜的水渠網(wǎng)絡,將珍貴的水資源輸送到周圍的田地?;羧喔裙こ?,已被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成為國內(nèi)首個以引泉自流灌溉為特色的世界遺產(chǎn)項目。 廣勝寺的下寺景點大門,就緊靠著霍泉邊。 走入下寺景點大門,迎面矗立著一塊巨大的玉璧??唇榻B:這是一塊由遼寧岫巖玉石雕刻而成的中華龍石雕,上面雕刻著56條龍,象征著中華56個民族的團結(jié)。這塊玉石雕是2012年由一位洪洞縣企業(yè)家捐贈的,寓意深遠。<br> 我們在下寺先看的是水神廟。水神廟就在下寺門口的西側(cè),與廣勝寺下寺院僅有一墻之隔。這是一個祭祀霍泉神的風俗性祭祀廟宇,與廣勝寺的佛教寺院是兩回事。 水神廟,包括山門(元代戲臺)、儀門、明應王殿等古建筑??唇榻B: 水神廟原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在元代因地震損毀,重建于元代仁宗延佑六年(1319)。水神廟里,最主要建筑是主殿--明應王殿(見上圖)。 明應王殿內(nèi)供奉的是水神明應王。殿內(nèi)有大小塑像九尊,臺上中央為水神明應王,兩側(cè)四個童男童女,雕塑工藝精美,衣飾合體,神態(tài)嫻靜,形象逼真;而且臺下還有水神的四個官員塑像,面目各異,形態(tài)生動,為重建殿時的作品。 水神廟明應王殿內(nèi),除塑有明應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最寶貴的是布于殿內(nèi)四周墻璧上所繪的元代壁畫;這是“中國古代惟一不以佛道為內(nèi)容的壁畫孤例”,也是廣勝寺山下部分的最主要看點之一??唇榻B:明應王殿內(nèi),這些元代壁畫高5.5米,總長34米,總面積達190平方米。壁畫內(nèi)容以祈雨、行雨、酬神等各種生活場景為主,記有《龍王行雨圖》《祈雨圖》《元雜劇圖》《捶丸圖》《下棋圖》《漁民售魚圖》《王宮尚寶圖》《王宮尚食圖》《王宮梳妝圖》《古廣勝寺上寺圖》等十余個故事;壁畫完成的年代在元代泰定元年(1324)。上圖為壁畫中的祈雨圖部分 上圖為壁畫中的降雨圖部分 壁畫中的一處細節(jié):以眾人下圍棋的場景,來表達祈雨(棋語)的寓意。 壁畫中的另一處細節(jié):以打球的場景,來表達求雨的寓意。 上圖是元代壁畫《王宮尚寶圖》 這些700多年前的元代壁畫,布局嚴謹,造型生動,色彩渾厚,極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而且是保存的還比較完好。壁畫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也相當豐富,堪稱我國風俗神話題材的壁畫杰作。 水神廟明應王殿內(nèi)的這些元代壁畫獨樹一幟,不像通常寺廟里壁畫以佛道故事為主要內(nèi)容,而是聚焦于祈雨、行雨、酬神等核心主題。其中殿內(nèi)南壁東側(cè),還有珍貴的元代戲劇壁畫,引人注目,它被譽為我國發(fā)現(xiàn)的唯一大型元代戲劇壁畫;是廣勝寺的三絕之一(見上圖)。這幅《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壁畫,生動地描繪了元代戲曲演出的場景;這幅元代戲劇壁畫,為中國戲劇發(fā)展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歷史見證,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文物價值。 看過水神廟后,轉(zhuǎn)向游覽廣勝寺的下寺古建筑群。看介紹:廣勝寺下寺的古建筑,都建于或重建于元代,在清代康熙年間做過修繕。主要建筑由天王殿、前佛殿(彌陀殿)、后佛殿(大雄寶殿)等部分組成。下寺有前后二院,從前至后地勢逐級升高。從高臺階通過山門為前院,廣闊開朗,種植樹木,除了前佛殿外,沒有其他建筑;后院建筑較密集,后佛殿(大雄寶殿)為主要建筑,其他建筑圍合形成傳統(tǒng)的四合院。下寺整體建筑坐北面南,因山坡地勢而造,高低錯落有序 下寺山門天王殿,孤零零聳立在一片綠植中,單檐歇山頂,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樓閣,這是一座很別致的元代建筑。 天王殿為穿心式過道建筑,殿內(nèi)有背對背的四天王塑像等,可惜已損毀。 下寺的前佛殿,為元代建筑,明代和清代做過重修。 前佛殿原為彌陀殿,現(xiàn)殿內(nèi)供奉千手觀音木雕佛像。在上世紀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培養(yǎng)愛國人士,此處曾被改作過“太岳中學”的教室。 前佛殿內(nèi),僅用兩根柱子,屋頂梁架施大爬梁承,采用人字形斜梁 ,構(gòu)造奇特,設計精巧。據(jù)介紹,該殿內(nèi)屋頂?shù)娜俗中绷?,是我國古代建筑中罕見的實物孤例? 下寺的后佛殿,即為大雄寶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懸山頂。該殿建于元代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距今已有700多年。 后佛殿(大雄寶殿),殿內(nèi)主像為三世佛,文殊、普賢二菩薩分立兩側(cè)。體態(tài)端莊,線條柔美,色彩絢麗,工法精細的佛像均為元代作品,彌足珍貴。據(jù)介紹:解放戰(zhàn)爭時期,太岳中學移住到廣勝寺的下寺,期間對下寺古建筑中的殿內(nèi)佛像、門窗、鐘磬等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壞。 廣勝寺山下共有兩處元代壁畫,一處在水神廟的明應王殿內(nèi),另一處原來就在這下寺的后佛殿(大雄寶殿)內(nèi)。據(jù)介紹:下寺后佛殿內(nèi)原來四周墻壁上,都留有元代精美的佛教壁畫。但在1928年被當時的寺院僧人以征集修繕古建筑款項之名,伙同地方官員和當?shù)剜l(xiāng)紳,將四幅精美的元代壁畫,以1600銀元的價格盜賣出去,用船運到了美國;現(xiàn)分別陳列在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和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這真是民族恥辱的一幕?,F(xiàn)在大雄寶殿內(nèi)的墻壁上,已是灰墻一面(見上圖)。 廣勝寺,真可謂是山西旅游景點中,不可錯過的地方之一。該寺院里,在國內(nèi)外獨一份的璀璨奪目飛虹寶塔、舉世無雙《趙城金藏經(jīng)》及國內(nèi)最早、最大的元代戲劇壁畫等珍稀文物,以及少見的元代古建筑、比小西天更早的彩色懸塑藝術(shù)、保存較完好的古代壁畫、精美的明代木雕與琉璃制品等珍貴文物,都是十分靚麗的看點。不過欣賞這些文物,確實需要一些歷史文化與古建筑及宗教習俗等方面的知識。提前做做功課,回來后再學習加深下,還是很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