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心參拜孔林祭圣人 參觀完孔府已是下午14點鐘了,我們決定抓緊去孔林拜謁。從孔府后門出來,門旁等著的馬車很多,于是,就乘馬車前往孔林,每人20元(60歲半票,70歲全免)。在曲阜,乘坐馬拉車從孔府到孔林也就20多分鐘,陽光灑在身上,馬車上的木紋和繩索都帶著歲月的痕跡。 馬蹄噠噠,像是在敲打著歷史的節(jié)拍,馬車晃晃悠悠,帶著人們穿梭在時光的長廊里。車輪碾過曲阜的路面,揚起一陣細微的塵土,仿佛是歲月在輕輕訴說著過往。馬蹄聲、車轱轆聲,還有車夫的吆喝聲以及乘客們的歡唱聲,交織成了一曲懷舊的樂章。 孔林位于曲阜市城北1.5千米處,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與孔府、孔廟統(tǒng)稱“三孔”??琢忠彩鞘澜缪永m(xù)時間最長的家族的專用墓地,據(jù)史書記載,孔子死后就埋在這里,與他相伴的,是孔家生生不息有家譜記載的直系10萬多子孫后代。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葬于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后來隨著孔子的地位日益提高,孔林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 東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魯相韓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門一間,在東南又造齋宿一間,以吳初等若干戶供孔墓灑掃,當時的孔林“地不過一頃”。到南北朝時,才植樹600株。宋代宣和年間,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儀。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墻,構筑了林門。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將孔林擴為3000畝的規(guī)模。雍正八年(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并派專官守衛(wèi)。據(jù)統(tǒng)計,自漢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整個孔林周圍垣墻長達7.25公里,墻高3米多,厚約5米,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內(nèi)有古樹2萬多棵,有神道與城門相連,比曲阜城還要大得多,在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歷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和喪葬風俗的演變。 1961年3月4日,孔林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孔林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孔林神道兩旁松柏挺立,虬枝崢嶸,讓人不由肅然起敬! 到達孔林,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六楹精雕的萬古長春牌坊,坊額上刻“萬古長春”四字,筆勢沉厚,字體端莊。此坊建于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為石質(zhì)結構,廡殿頂,坊長22.71米,高7.96米,坊頂?shù)裢咣饧凹公F,檐下雕有斗拱。額坊、立柱、花板遍布精美的雕刻,柱、坊深浮雕,花板淺浮雕,是曲阜現(xiàn)存最大、最精致的石牌坊。清雍正年間卻又在坊上刻了“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的字樣,是中國著名的牌坊之一。此坊六柱五門,飛檐起脊,三層橫梁,房頂呈瓦垅狀。其支撐的6根石柱上,兩面蹲踞著12個神態(tài)各異的石獅。明間兩石柱南面各浮雕兩條盤龍戲珠,北面雕雙獅戲球,再外兩石柱只有上部各雕一條龍,次間兩邊的柱上部各雕一只站立鳳凰,為雙鳳朝陽。 在“萬古長春”坊前東、西側(cè)各有一座雙檐歇山式碑亭。東亭內(nèi)立《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神道》碑,此碑與坊建于同一年,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冬十一月山東巡撫鄭汝璧、巡按連標立。西亭內(nèi)立《闕里重修孔子林廟》碑,碑文為明萬歷年間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東阿人于慎行所書,立石時間比建坊晚了一年,立于明萬歷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進入景區(qū)入口后,再步行400多米,到達真正的孔林入口“至圣林門”,上書“至圣林”。 孔林,又稱“至圣林”,位于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鼓樓北街18號,始建于東周魯哀公16年(公元前479年),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從字面上看孔林,筆者以為只是一片古樹林,我想沒有到過孔林的朋友們,也許和我的理解也八九不離十吧。 “至圣林”坊是孔林的大門,原名“宣圣林”坊,始建于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經(jīng)明、清兩代的多次重修,始終保持明代早期的建筑特點。此坊四柱三間三樓式木制牌坊,綠琉璃瓦廡殿頂,前后檐下皆用雕刻精制的斗拱,彩畫精細,十分精美,坊前有明崇禎七年(1634年)雕刻的石獅一對,格外引人注目。 走過至圣林坊,便到了孔林的入口,看到一導游對大門石雕的小鹿講了一大堆好話。 走進孔林,便是1200余米長的神道,神道兩側(cè)蒼檜翠柏,古木參天。形狀各異的柏、檜、柞、榆等樹木盤根錯節(jié),老干虬枝,生機盎然??琢钟袀€傳說,“上不落鴉,下不招蛇”,就是說在孔林里看不到烏鴉和蛇??茖W的解釋是,孔林里種植有大量的楷樹、檜柏和槲樹,烏鴉對這些樹是相當排斥的,所以不落;至于不招蛇,是因為孔子的后人在種樹時,預先在地下鋪設了朱砂、硫磺等物,所以蛇不敢靠近。 神道兩側(cè)有許多憨態(tài)可掬、栩栩如生的石虎、石羊、石馬及人物等石儀,分列左右兩排,一直通向孔子墓,顯得莊嚴肅穆。 據(jù)傳,神道右側(cè)植蒼柏73棵,象征孔子活至73歲,左側(cè)則植72棵,代表孔子教出了72位賢人,看來,玩數(shù)字游戲古今有之,并非今人的專利。 孔林二林門位于至圣林門北,為一座城堡式的建筑,亦稱“觀樓”。四周筑墻,墻高4米,周長達7000余米。二林門前以甬道與大門相連接。此門為魯國故城的北門(龍門)遺址,元至順二年(1331年)始建,明弘治七年(1494年),孔子六十一代孫襲封衍圣公孔弘泰添建門樓,“神門隘陋也,架以樓觀”,因而又稱觀樓。現(xiàn)存觀樓五間,重檐綠瓦歇山頂,無斗拱,下檐四周有回廊,廊柱下置鼓礅柱礎。清雍正十年(1732年)、1964年重修。門前石欄內(nèi)放有石獅一對,均為明崇禎七年(1634年)雕刻。 孔林內(nèi)有一條小河,即著名的圣水------洙水河。洙水河上有座“洙水橋”,在孔子墓軸線南端,寬6.6米,長25.24米,橋面呈拱形,遮住北望的視線,以示孔子墓深藏于內(nèi)。<br>洙水橋始建年代不詳,但金代文獻中已有記載,說明建成在金代或金代之前。明弘治七年(1494年),孔子六十一代孫、衍圣公孔弘泰增設石欄桿,并于左右兩側(cè)添建兩座小橋,因橋為平型,習慣稱為“東平橋”和“西平橋”。 橋南有一4柱3門的精致牌坊,上書“洙水橋”,敦厚結實,堅定有力,據(jù)傳為明朝臣相嚴嵩所書。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年,清雍正十年重修,而橋則古老得多了,金代的文獻中就有記載。 跨過了洙水橋,就是蒼勁的古柏和三間古樸素雅的擋墓門,又叫“墓門”,黃瓦懸山頂,檐下有斗拱,兩側(cè)八字墻,前有8級臺階,后有6級,如同陽宅之門。門基高約1.3米,用以擋住人們的視線,故又稱“檔墓門”。墓門始建于東漢永壽三年(157年),金代時期位于今享殿處,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重建時移至現(xiàn)位置,清代初期重修。 門里那長長的石甬道及端立兩側(cè)的翁仲、文豹、甪端、望柱,更使人無形中陡增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br> “華表”又稱望柱,上面雕有蓮花盆,盆上放一鼓腹縮口花瓶,下有蓮座,是進入墓地的標志,以示天門。 “文豹”是想象動物,形象似豹,其獸溫順善良,能腋下噴火,用其守墓以示安詳、尊嚴。 “甪端”也是一種想象中的怪獸,傳說世上出現(xiàn)此獸是大吉,說它能通四方語言,知曉遠方及幽避之事,日行萬里,夜行八千。 “翁仲”為石人像,傳說為秦代著名驍將,威震邊塞,后來演變成文、武二人,將其守墓,以示安寧。 相傳乾隆帝一次祭祀孔子時,問一位翰林石人的名字,那翰林錯答成“仲翁”。乾隆隨后即寫下“打油詩”一首:“翁仲爾今稱仲翁,必是窗前少夫功;你今不得作林翰,罰到江南作判通?!鼻」室獍阉木湓娭忻烤渥詈蟮膬蓚€字都顛倒過來,以諷刺把“翁仲”錯為“仲翁”的翰林,將其罰去作了通判。<br> 甬道的盡頭迎面而立的是一排覆蓋著黃色琉璃瓦的五開間大殿,這便是人們祭祀孔子時設置香壇的享殿。“享殿”是祭祀孔子時排擺香壇、宣讀祭文的地方,平時擺放祭祀禮器。享殿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為六十一代孫、衍圣公孔弘泰所建。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時改為黃琉璃瓦,以示達到最高等級。 大殿內(nèi),正中有孔子畫像,不知何人所畫,也毌需考證是否像真人,只是膜拜需要的偶像。大殿內(nèi)還有上書御制的石碑,來此祭拜孔子墓之前,要先在這里擺香案宣讀祭文,然后才可進入墓區(qū)。 我們未帶香燭,也不懂祭祀這位先哲的繁瑣禮儀,但心里對這位兼思想家、教育家及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者于一身的一代宗師,卻充滿了仰慕之情。對其“為政以德”的施政主張,講求忠恕之道的修身哲學以及有教無類、教學相長的教學實踐,更是有著刻骨銘心的印象。<br> 穿過孔林享殿,首先接觸到的不是孔子而是孔子弟子子貢,路的右側(cè)有一不大的亭子,亭子里有一段枯樹樁,亭前立一石碑,上書“子貢手植楷”。相傳此樹為孔子弟子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wèi)國人)親自所植的楷樹,也叫黃連樹。據(jù)說子貢思路敏捷,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曾任魯國和衛(wèi)國的丞相,他能言善辯,善經(jīng)商,是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一個,深得孔子器重,在孔門四科中被列為“言語”科之首。 孔子去世后,弟子們帶來各自家鄉(xiāng)樹種栽植在孔子墓周圍,孔林內(nèi)樹種很多,孔林一名,即由此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弟子所植之樹均已無存,只有子貢所植之樹尚在,歷代多加呵護,但遺憾的是在清光緒八年(1882年),被雷電擊中而燒毀,現(xiàn)僅存一段枯樹樁,孔子學生子貢為老師守墓,并植樹紀念,這就是那一棵大樹死后留下的殘棟。 這棟三間簡易房子,是子貢守墓的住所。子貢(前520-前456年),孔門十哲之一,尊師至孝的典范。孔子去世后,眾弟子守墓三年而去,唯子貢哀思未盡,獨在此又守了三年。后人為紀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通,題字“子貢廬墓處”,子貢在這里守了六年,并且種下一棵楷樹,從此世間多了一個詞叫做楷模。 享殿之后,正中大墓為孔子墳地,據(jù)相關記載,孔子出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zhèn)魯源村);東周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弟子們把他葬于魯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那時下葬不培墳頭,“墓而不墳”,后來隨著孔子地位不斷提高,孔林的規(guī)模便愈來愈大。 孔子墓像一個隆起的馬背一樣,所以人們又稱其為馬鬣封。孔子墓高約5米,東西寬約30米,南北長約28米,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和石砌拜臺以及磚砌花欞圍墻等。墓前面立有一前一后兩塊石碑,前碑刻有“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八字,為明代正統(tǒng)八年(1443年)所立,黃養(yǎng)正所書,后為元乃馬真后三年(1244年)孔子五十一代孫衍圣公孔元措立,后碑僅刻篆書“宣圣墓”三字,無疑,這里便是孔子的長眠之所了。據(jù)說,孔子死后即葬身此地,但一直沒有立碑,南宋淳祐四年,五十一代衍圣公孔元措為防止金、元異族軍士掘墓,特地立了“宣圣墓”三字碑,結果,竟奇跡般地使孔子墓免遭劫難,孔子的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孔子的葬禮集中了夏、商、周三王的禮節(jié),但葬禮非常的簡單。史載子夏對前去圍觀的燕國人說:“圣人之葬人,與人之葬人也,子何觀焉?”意思是說,圣人為別人舉行葬禮,與普通人安葬圣人是一樣的,你們?yōu)槭裁磁軄碛^看呢?葬禮結束后,弟子們一人一抔土,為孔子筑起了一個橢圓形的墓。《孔氏祖庭廣記》中載:“孔子冢去城一里,塋冢百畝,北廣十步,東西三十步,高一丈二尺?!笨梢?,其墓制的規(guī)模很小,無法與當時的王公貴族墓相提并論。 孔子墓東邊是他兒子孔俚的墓??踪担ㄇ?32-前482年),字伯魚,孔子獨子,伯魚享年五十歲??柞幰簧丶曳钅?,親聆其父在庭詩禮之訓,先孔子而亡,后被追封為“泗水侯”,孔氏族人尊孔俚為“二世祖”。 據(jù)說孔俚出生時,魯昭公派人送來一條大鯉魚,表示祝賀,孔子以國君親自賜物為莫大的榮幸,因此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后世孔氏子孫以此諱鯉魚而稱之為“紅魚”,祭祖時不用鯉魚而用鯽魚。 孔子墓前面為其孫孔伋的墓??讈常ㄇ?83年—公前402年),字子思,孔鯉之子,孔子嫡孫,享年六十二歲。戰(zhàn)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儒家學派重要傳承人。“亞圣”孟子深受其理論學說的影響,形成了思孟學派。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被追封為“沂水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加封為“沂國述圣公”,孔氏族人尊孔伋為“三世祖”,墓前有“沂國述圣公墓”碑,后有“三世祖墓”碑,墓碑刻立時間與孔子墓相同。 孔子祖孫三代安葬在一個相對獨立的院落,孔子墓在右,孔鯉墓在左,孔伋墓在孔子、孔鯉墓的正前方,三個墓呈“品”字形結構,這種特殊墓穴墓葬布局寓意為“攜子抱孫”。即孔子領著兒子孔鯉,抱著孫子孔伋,目的是希望給后代帶來好運。孔氏子孫的這種安葬方式,得到了后人的繼承,放眼望去,孔林四處,大大小小的無數(shù)墳墓,幾乎都是類似的“品”字結構。<br> 孔子墓園大門西側(cè)有一個小院叫“思堂”,這是院門內(nèi)的影壁。始建于東漢時期,原為“齋廳”,后改為“思堂”,是祭祀孔子前的主祭官、配祭官沐浴更衣之處。 經(jīng)導游介紹,關于孔林現(xiàn)在的孔家后人還能否再葬入孔林是有嚴格要求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入進。在孔氏家族中,都有固定的埋葬區(qū)域,但有五種人是不能夠葬進來的。首先孔家嫁出去的女人死后是不能葬入孔林,因為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那是要進夫家的祖墳,如果小姐沒有出閣然后去世了那是可以;第二,孔家男性未婚者、夭折男性和光棍死后不能葬入孔林,因為孔子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既然是未婚,可謂不孝也;第三,孔家的出家人死后不能葬入孔林;第四,犯罪、判刑之人死后不能葬入孔林;第五,隨母親改嫁異姓或者入贅賜姓孔的人死后不能入孔林,這就是“五孔不入”!<br> 相反,孔子之所以為孔子,正因為他以博大仁愛的襟懷和千古不移的道德體系,化育著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在奠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同時,也奠定了自己作為一代先哲的牢固根基??鬃幽箓?cè)的“子貢廬墓處”,也許能作為孔子卓越影響力的最好解釋。據(jù)《史記》載,孔子死后,其弟子們守墓三年而去,子貢在此“結廬守墓”竟達六年之久,如果不是孔子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誰又能做到這一點呢?在孔子墓的旁邊有子貢廬墓處,子貢廬墓處的房間內(nèi),中間有孔子木雕像。 從孔子墓甬道往北又見三亭,名為“駐蹕亭”,亭子雖不起眼,卻大有來頭。據(jù)說是宋真宗、清康熙和清乾隆皇帝祭孔時,在此停留過,里面有碑。 (乾隆駐蹕亭) (乾隆駐蹕亭簡介) (康熙駐蹕亭) (康熙駐蹕亭簡介) (宋真宗駐蹕亭) (宋真宗駐蹕亭簡介) 這里還有一個“遠代諸墓望祭之壇”碑,“遠代諸親望祭之壇”是為祭祀孔氏遠代各支宗親及孔氏無嗣諸墓的地方。祭壇何時初立無考,壇前之碑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所立。 在孔林的北部,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名為“于氏坊”,于氏為七十二代孫衍圣公孔憲培(1756年-1793年)的元配夫人。這位于氏,名叫于珊蘭,大學士于敏中之三女,野史傳為原是乾隆皇帝的女兒,因當時滿漢不通婚,皇帝便將女兒過繼給一品大臣于敏中,又以義女的名分下嫁給衍圣公,故稱于氏。 <p class="ql-block"> 于夫人去世后與孔憲培合葬于孔林,因為她比歷代衍圣公夫人的身份都高貴,后道光皇帝派人建造石牌坊,坊心正面刻祭文,以旌表于氏,背面書“鸞音褒德”四個燙金大字。</p><p class="ql-block"> 因為有著皇帝義女的名分,所以于氏的墓地,算是孔林里氣派較大、墓飾規(guī)格較高的,且被后人呼之為“皇姑墳”。在孔府東院,還建有祭奠于夫人的專祠,祠名曰:“慕恩堂”,梢間前檐額上出現(xiàn)了一段描金繪龍的彩畫,“龍”為皇家所獨有,這里出現(xiàn)的龍紋彩畫,是全府唯一的一段,也是最高規(guī)格的一段。</p> (于夫人與孔憲培的合葬墓) 孔林內(nèi)還有一位名人之墓,就是清代著名戲劇家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號東塘,自稱云亭山人,是清初詩人、著名戲曲作家,墓前有石供案,他因著其代表作《桃花扇》一書而名聲大噪??咨腥文咕嗫琢直眽s150米,為中型墳冢,墓前石碑圓首,雕二龍戲珠,碑文為“奉大夫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四月立石。 孔林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林內(nèi)現(xiàn)有各類古樹名木10萬余株,得益于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上千類花草樹木,爭相斗艷。<br> 在這些樹木中,有一種樹格外奇特,它與其他樹木有所不同,它以特有的姿態(tài)站立成一種偉岸,讓人怦然心動,這種樹,有一個很詩意的名字,叫“文柏”。 (孔子墓前兩棵文柏,有一顆已經(jīng)枯死) 文柏是柏樹的一種,它長得高大挺拔,直入蒼天,樹干頂部是一個收得很緊的樹冠,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毛筆,挺立在天地之間。<br> 孔林龐大的院落,據(jù)導游說,整個孔林有4000多座墓碑,有宋墓群、元墓群、明墓群和清墓群。直到現(xiàn)在,只要是孔家家譜上的人,死后依然可以申請埋葬在這里,整個孔林真的很震撼,除了孔子和他的家人,還埋葬著超過10萬的世世代代的孔家后代。普通百姓沒有墓碑,為官和地位高的立有墓碑,規(guī)制各不相同,遍地綠草花朵,滿園的蒼松翠柏,參天古樹,還有鱗次櫛比的墓碑、石像、很幽靜。 (導游) 孔林的安葬在2400余年中從無間斷,孔林埋葬孔子嫡孫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孫已至七十八代,從周至今,延續(xù)時間之久,墓葬數(shù)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作為一個氏族墓葬區(qū)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一處的,這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居統(tǒng)治地位的見證。孔林豐富的地上文物,對于研究中國墓葬制度的沿革和古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俗、書法、藝術等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站在圣人墓前,想起孔廟的“至圣廟”,想起孔府的“圣人之門”,于是我深深地給孔子施禮,恭恭敬敬鞠了個大躬,真真正正拜謁了孔圣人。<br> 然而,在這數(shù)不清的墓穴、看不完的碑石林中,被普天下老百姓深深記住的名字恐怕只有一個人------孔子!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于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里。其德育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育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的思想永遠流傳。<br> 漫步在孔林中,感受著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蘊,對孔子及其后人的敬意在心中油然而生。這片神圣的土地,不僅是一處墓地,更是一座文化的豐碑,它見證了儒家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仁”、“義”、“禮”、“智”、“信”的理念也讓我們更加珍視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 曲阜,讀書人一生當中應該至少去朝覲一次的地方吧,這里或許是一個能讓你一來再來的地方,游孔林感慨之:<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土一抔富與貧,篙草萋萋萬冢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放眼世間古今事,千年不忘有幾人。</div> 在曲阜我們吃了當?shù)赜忻募屣灳泶笫[,吃了甏肉,開始對甏(beng)字不認識,問了飯店老板,老板怕我們聽不懂,講不清楚,直接從地上蹦了好幾次,他說就念“蹦”,山東大哥真風趣,逗得我們及其他吃客哈哈大笑。(整理記錄於2025年6月12日) <b>攝影、文字、編輯:</b>張永勝<br><b>網(wǎng)名:</b>佛 緣 <b>美篇號:</b>17317369<br> 感謝朋友們一直以來的關注和鼓勵(照片非常多,特別是孔林里的墓碑、蒼松古柏多到無法整理,有些照片用手機拍攝,像素有限,聊作到此一游以記錄為主吧)!喜歡我的作品請在下方點贊、點評、關注,歡迎欣賞、收藏和分亨!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