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薩拉熱窩位于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三角形國土幾何中心附近,是波黑的首都。</p><p class="ql-block">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城市,一半是煙火,一半是墳墓,也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城市,河的兩岸清真寺與教堂并立,這就是被稱為“歐洲的耶路撒冷”的薩拉熱窩。</p><p class="ql-block">在薩拉熱窩拉丁橋上,因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引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戰(zhàn)后波黑成為南斯拉夫王國一部分。二戰(zhàn)中遭盟軍轟炸,戰(zhàn)后成為南斯拉夫聯(lián)盟境內(nèi)波黑的首都。更悲慘是1992年3月3日波黑宣布獨立后,長達4年的波黑戰(zhàn)爭成為歐洲局部地區(qū)最大規(guī)模的種族沖突,將薩拉熱窩圍成了人間煉獄,波黑430萬人口中有27.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淪為難民。戰(zhàn)爭沒有輸贏,只有創(chuàng)傷。</p><p class="ql-block">如今漫步在薩拉熱窩的大街小巷,熙熙攘攘人群擦肩而過,這是用人類的生命代價告訴世人,和平彌足珍貴。</p><p class="ql-block">因電影《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薩拉熱窩在中國一代人中而家喻戶曉。有的團友沖著這部精典影片,踏上巴爾干半島這片土地,去看看薩拉熱窩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薩拉熱窩市政廳,位于市中心的米里雅茨河畔。1892年由奧匈帝國出資建造,1896年建成,最初是政府辦公地點,后成為波黑國家和大學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薩拉熱窩市政廳采用偽摩爾風格,大量運用幾何圖形組合,立柱部分有新古典主義影子。外觀建筑結構對稱,外墻呈赭紅色,拱廊與金色裝飾搭配,整體色彩鮮艷,華麗奪目,三角形造形使其在城市中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費爾哈迪亞街口的血玫瑰統(tǒng)稱為薩拉熱窩血玫瑰,是上個世紀90年代波黑戰(zhàn)爭圍城戰(zhàn)役中,迫擊炮彈炸在混凝土留下的傷疤,后填充紅色樹脂制成的紀念碑。</p><p class="ql-block">血玫瑰紀念碑象征著戰(zhàn)爭帶來的苦難與犧牲,每個“玫瑰”標記著至少有三人在圍城戰(zhàn)中喪生的地點,是對戰(zhàn)爭殘酷性的見證,成為薩拉熱窩獨特且沉重的戰(zhàn)爭印記。</p> <p class="ql-block">薩拉熱窩市政廳旁邊進城最熱鬧的街是費爾哈迪亞步行街。街道始建于16世紀,這里是購物休閑的好去處,也是人們了解薩拉熱窩多元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貝格清真寺是薩拉熱窩最宏偉的奧斯曼建筑,由波斯尼亞總督貝格建于1531年。其優(yōu)雅的穹頂與43米高的宣禮塔,定義薩拉熱窩老城的天際線。</p> <p class="ql-block">貝格清真寺是波黑乃至巴爾干半島最大的最重要的伊斯蘭宗教中心。每天宣禮塔會發(fā)出五次宣禮召喚,召喚信徒前來祈禱,在當?shù)啬滤沽值淖诮躺钪芯哂兄匾匚弧?lt;/p> <p class="ql-block">貝格清真寺是薩拉熱窩的標志性建筑,是了解波黑歷史文化和伊斯蘭建筑藝術的重要窗口。此外,它還是南斯拉夫電影巜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的取景地,增加了其文化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薩拉熱窩鐘塔建于17世紀,屬于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時期城市公共設施,最初承擔為老城居民報時功能,見證薩拉熱窩數(shù)百年興衰,是城市歷史連續(xù)性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電影里,鐘塔所在的老城街巷是重要場景空間。游擊隊員穿梭、戰(zhàn)斗,鐘塔作為背景元素,強化了薩拉熱窩城市抗爭氛圍,成為影片“城市符號記憶”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格茲.胡色雷.貝格清真寺,位于薩拉熱窩的老城區(qū),是波黑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于16世紀初建造,是薩拉熱窩重要的歷史文化地標。</p> <p class="ql-block">“天空聽見誰的淚水在流淌、在燃燒,借給我一把黎明的槍,就用它穿透黑暗的心臟。愛我,就用穿越生死的歷量,讓我們化作希望的光,跟隨它直到光明、直到不朽?!薄恫恍唷肥乔澳侠螂娪啊锻郀柼乇Pl(wèi)薩拉熱窩》的主題曲,是那個年代音樂與電影結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電影講述了二戰(zhàn)期間,南斯拉夫游擊隊員瓦爾特與戰(zhàn)友在薩拉熱窩與納粹占領軍展開殊死斗爭的故事。這首主題曲通過激昂磅礴的旋律和震撼人心的節(jié)奏,生動詮釋了薩拉熱窩保衛(wèi)戰(zhàn)中英雄們的無畏與堅韌,成為了南斯拉夫人民抵抗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塞比利廣場是薩拉熱窩標志性建筑之一,常被視作老城區(qū)的象征。廣場上鴿子與游客不分彼此,周邊傳統(tǒng)商鋪、餐飲店、咖啡館林立,洋溢著獨特的奧斯曼風情。</p> <p class="ql-block">塞比利廣場上數(shù)以千計的鴿子,飽含著薩拉熱窩人民對和平的渴望,提醒人們珍視和平,銘記歷史傷痛,“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p> <p class="ql-block">.在塞比利廣場旁邊的銅匠街始建于1489年,是薩拉熱窩最古老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銅匠街街道兩旁是清一色的伊斯蘭風格建筑,蜿蜒曲折的小巷和厚重滄桑的石板路,充滿了濃郁的奧斯曼風情。</p> <p class="ql-block">銅匠街作為電影《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的取景地,電影中游擊隊員在此與德軍周旋,銅匠們敲打銅器掩護瓦爾特撤離的場景,為這條街增添了傳奇色彩。</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們在薩拉熱窩午餐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薩拉熱窩老城的文化、商業(yè)與歷史交融的重要場所。地上標識是“薩拉熱窩:文化交匯之地”,體現(xiàn)薩拉熱窩作為伊斯蘭、東正、天主教等文化在此碰撞交融,是對薩拉熱窩“歐洲的耶路撤冷”這一多元性地位的一種詮釋與紀念。</p> <p class="ql-block">耶穌圣心主教座堂,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教堂,也是薩拉熱窩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具有典型的哥特復興風格。</p> <p class="ql-block">這座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統(tǒng)治時期修建的建筑(底層配有藥房),常被稱為“薩拉熱窩老城經(jīng)典歐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薩拉熱窩是座熱情友好的城市,但在波黑戰(zhàn)爭期間留下刻骨銘心的創(chuàng)傷,建筑物墻壁依稀可看到戰(zhàn)爭期間留下的許多彈孔,希望“巴爾干火藥桶”的名稱永遠成為過去的代名詞。</p> <p class="ql-block">這張拉丁橋頭的石椅是打卡的熱點,但有三位當?shù)嘏笥岩恢痹谑紊辖徽?。知道我們來意后,客氣讓座離開,并友好詢問我們是否從北京來,遺憾是忘了留下中波人民友好交往的瞬間。</p> <p class="ql-block">薩拉熱窩拉丁橋建于1798一1799年。橫跨米里雅茨卡河,現(xiàn)為三拱石橋結構,因與“薩拉熱窩事件”緊密相連而聞名。</p> <p class="ql-block">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拉丁橋北端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齊普槍擊身亡。</p><p class="ql-block">該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直接導火索,一個月后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zhàn),隨后多國卷入,一戰(zhàn)全面爆發(fā)。</p> <p class="ql-block">拉丁橋頭北端咖啡廳門前,有大公夫婦遇刺時乘坐車輛的仿制車、刺客行兇處腳印,還有遇刺場景珍貴圖片。</p> <p class="ql-block">薩拉熱窩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南斯拉夫情結影響了我們這代人。</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6日,我們一行10多位朋友有幸踏上這片有歷史、有故事的土地,雖然只有短短一天時間,但了卻心中一樁夙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