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昨天在敦煌博物館里見到了懸泉置遺址的模型,講解員又反復強調(diào)了它的珍貴性,加上這個五一它是首次正式對公眾開放,還有免門票優(yōu)惠,我們在糾結(jié)了半天究竟是去玉門關(guān)還是懸泉置后,最終還是一致決定去這個第一次揭開神秘面紗的遺址去探究一番。 懸泉置遺址位于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側(cè)1.5公里處的戈壁荒漠中,南依三危余脈火焰山,北臨西沙窩,為漢唐年間設(shè)立在絲綢之路上接通中原與西域諸國的重要驛站遺址,因出土的漢簡上書有“懸泉置”三字而定名。 我們駕車沿高速向東行駛了約60公里到達了遺址所在地,戈壁5月的驕陽已露出它肆虐的一面,明晃晃地扎人眼球。我們在一處復建的高墻城塢外的小廣場上按30元一位的票價坐上景區(qū)內(nèi)的大巴前往遺址。陽光灑在戈壁灘上,金黃的沙石與清淺的藍天形成鮮明對比,遠處火焰山褐紅色的山體襯托著遺址的黃土廢墟蒼涼又壯美。 沿鋪就的木棧道可以繞遺址一周,雖然當年高大的建筑早已不復存在,但地面上建筑輪廓和功能區(qū)劃分仍清晰可見,方形城堡的基址、馬廄的殘垣、辦公區(qū)的房舍痕跡褪去歷史的鉛華,顯露出斑駁而壯闊的真容。站在觀景臺上俯瞰,整個驛站的布局一覽無余,仿佛能聽見當年驛馬嘶鳴、使者往來的喧囂,感受到“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的絲路盛況。 這個在1987年被首次發(fā)現(xiàn)的遺址,經(jīng)過1990年至1992年的發(fā)掘,出土15000余枚漢簡和17650件各類實物,出土物品之豐富,保存之完好,文化內(nèi)涵之廣泛,轟動了當時的學術(shù)界。其中大量西漢時期麻紙的出土,推翻了蔡倫造紙說的定論,把我國紙張發(fā)明的時間上推了近一個世紀。這些出土的大量簡牘及其它物品為研究漢代郵驛制度及西北邊郡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及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線索。2014年6月22日,懸泉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在遺址的東南方向有一處懸泉峽谷,傳說是當年李廣將軍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渴乏,“廣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劍刺山,飛泉涌出,以濟三軍,人多皆足,人少不盈,側(cè)出懸崖,故日懸泉”。我們參觀完遺址后,便繼續(xù)乘坐景區(qū)內(nèi)的游覽車前往峽谷,與遺址的荒涼與炎熱形成奇妙對比的是,這里林木蔥郁,生機盎然,連帶著周圍的氣溫也變得涼爽宜人。 沿著林間棧道漫步,不遠的轉(zhuǎn)角出現(xiàn)了一泓清泉,泉水從峭壁石縫中汩汩涌出,在陽光下閃爍著銀光落入潭中,形成了“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景致。泉邊蘆葦搖曳,水面倒映著湛藍的天空,幾尾小魚倏忽游過,驚碎滿池云影。遙想千年前,定有那疲憊的旅人曾在此卸下行囊,讓駱駝俯飲清冽,自己則枕著泉聲,在漫天星斗下暫歇漂泊的腳步吧。 <br> 從懸泉峽谷回到景區(qū)入口處的正方形建筑,估計應(yīng)該是按遺址原樣復建的城塢,門朝東,四周為邊長約50米的高大院墻,墻系用土坯壘砌而成,西角設(shè)突出塢體的角樓。穿過高大的塢門,可見塢內(nèi)建有土坯墻體平房,依不同方向分為宿區(qū)、辦公區(qū)房舍、馬廄等。走進室內(nèi),只見精美的漢服掛在架上、仿制的簡牘堆滿案幾,讓人可以通過簡牘上清晰的墨跡、漆器鮮艷的色彩、皮鞋完好的形制,依稀看到這個漢代最高規(guī)格驛站曾經(jīng)的輝煌。 <br> 登上塢墻,陽光穿過烽燧的瞭望孔,在土坯墻上投下菱形光斑,塵埃在光柱中起舞,恍若穿越時空的信差。那一聲聲“傳馬日馳三百里”的急令,那一道道馬蹄與車轍碾出的深痕,那一隊隊身著胡服的商隊與中原驛卒用生硬的語言討價還價的對話,便似在眼前晃動沸騰起來。這延續(xù)近400年的喧囂如今已然靜默,徒留一面面印有“懸泉置”的旌旗在碧空下獵獵招展。 回到酒店后,同行的隊友們開始了摜蛋牌局,不會打牌的我只能默默呆在房間里休息,隨手翻到手機里推送的敦煌咖啡,立馬被種草決定打車前往。沒想到咖啡館原來是開在敦煌書局的二樓,這個全國首家以敦煌文化為主題的書店,凈麗雅致,不經(jīng)意間透露出敦煌文化的千年底蘊。 在仿莫高窟洞窟設(shè)計的座位上,咖啡的香氣與書頁的墨香交織,耳邊還回蕩著輕柔的敦煌古樂。窗外是黨河風情線的靜謐,窗內(nèi)是暖黃的燈光映照著千年文化的厚重,啜飲時,仿佛能聽見壁畫中的樂舞聲、藏經(jīng)洞的喃喃低語,讓人在氤氳的香氣中觸摸到歷史的溫度。<br> 這樣放松的日子轉(zhuǎn)眼飛逝,5月2日是“征十”比賽的最后一天,我們起了個大早又趕到瓜州戈壁上的廣顯驛去迎接經(jīng)過四天三夜走完全程122公里的隊員們沖線凱旋。廣顯驛也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現(xiàn)在樹立著玄奘石像和“不東”誓言石碑等作為紀念這一段征程的重要精神象征。說實話,真心很佩服那些克服重重艱難困苦走完全程的戈壁勇士們,能在這荒蕪的戈壁上走完一百多公里想想都是件極為不易之事!好在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nèi)缭傅玫搅恕皥F隊風范”、“沙克爾頓”等等眾多獎項載譽而歸,在機場受到了校友們的熱烈歡迎! 離開敦煌,風沙漸遠,但對它的記憶卻愈發(fā)清晰。那些在月牙泉邊的駐足流連,在洞窟里的屏息凝視,在沙洲夜市的人間煙火……都化作生命里的一粒沙,隨時間沉淀,最終成為靈魂的底色。 敦,大也;煌,盛也,作為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以黃砂巖肌理筑就了時光褶皺,以星霜千年的漢簡唐絹解密了文明體溫,用隔空共舞的飛天衣袂<br>重綻出東西方文明碰撞的華彩…… <h1> 我想, 再別敦煌,才知道有些地方,一旦遇見,便再難真正離開。 <br><br> <br> <b><font color="#ed2308">(全文完,看貼辛苦?。?lt;/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