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北京中軸線 故宮博物院 外西路太后宮院

老付

<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明清皇宮及其收藏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級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故宮于1961年被國務(wù)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紀(jì)遺產(chǎn)名錄”。2007年,故宮博物院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占地100余萬平方米,保存建筑約9000間,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其前身明清皇宮紫禁城,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分為外朝和內(nèi)廷兩部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體,文華殿、英武殿為兩翼,主要是皇帝舉行盛大典禮的場所。內(nèi)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體,東西六宮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wù)以及帝后妃嬪生活起居的地方。此外還有外東路的太上皇宮和外西路的太后宮院等處。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平面圖。</p> <p class="ql-block">明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1912年清朝滅亡后,紫禁城作為皇宮的歷史就此終結(jié)。1914年,于外朝區(qū)域成立古物陳列所;1925年,于內(nèi)廷區(qū)域成立故宮博物院;1948年,古物陳列所并入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體系完備,現(xiàn)有藏品總量186萬余件(套),藏品總分25大類別,堪稱藝術(shù)的寶庫。故宮博物院通過明清皇家宮殿建筑,宮廷史跡原狀陳列,珍寶、鐘表、書畫、陶瓷、雕塑等藝術(shù)藏品專館陳設(shè),以及專題展覽等多種方式向公眾展現(xiàn)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下圖為 故宮展覽館導(dǎo)游圖。</p> <p class="ql-block">參觀、游覽完故宮博物院內(nèi)廷,東、西六宮各宮院,接下來,前往慈寧宮區(qū)域外西路的太后宮院。下圖為 慈寧宮區(qū)域地圖。</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來到慈寧宮入口處-慈寧門。</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進(jìn)入慈寧門。</p> <p class="ql-block">慈寧宮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修。清乾隆元年(1736年)進(jìn)行修葺并改建周圍建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改建為重檐歇山頂。慈寧宮區(qū)域?yàn)槊髑逄笏樱缑鞔f歷年間慈圣李太后、清代前期孝莊皇后(后成為太皇太后)等,另有太妃、太繽等人隨居。清代慈寧宮主要是為太后舉行重大典禮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壽節(jié)、上繳號、進(jìn)冊寶,以及皇帝大婚、公主下嫁, 均在此處舉行慶賀儀式。若皇太后去世,其梓宮奉安于此。下圖為 到達(dá)外西路的太后宮院,慈寧門內(nèi),遠(yuǎn)觀慈寧宮建筑。</p> <p class="ql-block">慈寧宮現(xiàn)開辟為雕塑館。雕塑館正在舉辦的故宮博物院歷代雕塑文物展,非常引人注目。雕塑是造型藝術(shù)的主要門類之一,是雕刻與塑造的總稱。雕刻的材料主要是木、石、金屬,還涉及骨、角、牙等多種;塑造的原料則以泥土和金屬為主。中國雕塑的歷史源遠(yuǎn)流長,不同歷史時(shí)期雕塑藝術(shù)各具特色;新石器時(shí)代的陶塑和玉石雕刻、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鑄造和玉雕、秦漢時(shí)期的陶俑及畫像石等墓葬雕塑、 魏晉南北朝時(shí)期的佛教造像等均各具特色,代表了當(dāng)時(shí)雕塑藝術(shù)的水平和時(shí)代風(fēng)格。隋唐時(shí)期,各類雕塑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均成就卓著,呈現(xiàn)全面繁榮景象。宋元明清時(shí)期,雕塑家們尤為注重物象意趣等表現(xiàn),雕塑作品更加多樣化。 下圖為 外西路的太后宮院,慈寧宮建筑。(雕塑館)</p> <p class="ql-block">慈寧宮(雕塑館)位于隆宗門西側(cè),明清兩朝都是皇太后、皇太妃居住的地方,清孝莊文皇后、孝圣憲皇后都先后在這里居住過。慈寧宮還是舉行重大典禮的殿堂,每逢太后生日、元旦、冬至、上徽號等節(jié)慶,都在這里舉行朝賀慶典。慈寧宮還是舉行大型宴會(huì)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二、正月十六皇太后在此設(shè)宴宴請身份尊貴的女眷。公主訂婚、下嫁也在慈寧宮舉辦宴會(huì)。參加活動(dòng)的全是女性,外人不得參加。圖為 慈寧宮建筑,以及庭院全景圖。</p> <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所藏古代雕塑文物門類齊全、工藝精湛,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jià)值。雕刻館按時(shí)代發(fā)展序列將院藏雕塑精品予以展示,以使觀眾能夠較為全面、客觀地了解中國古代雕塑的發(fā)展歷程和取得的成就,在回望歷史中陶冶情操。下圖為 慈寧宮(雕塑館)入口處。(雕塑館已另行制作美篇,敬請觀看)</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慈寧宮重檐建筑工藝,以及匾額。</p> <p class="ql-block">慈寧宮后殿為大佛堂。清代宮中佛堂眾多,此處建筑體量較大,俗稱“大佛堂”。自孝莊太后起,這這里作為清代太后、太妃的禮佛場所。大佛堂面闊7間,進(jìn)深3間,皇琉璃瓦歇山式頂。殿前月臺曾陳設(shè)日晷、香爐、香筒。清代殿內(nèi)裝修考究,佛龕、供案、佛塔、佛像、經(jīng)卷、法器等陳列眾多。大佛堂明間陳設(shè)有明代干漆夾纻?cè)婪稹⒍o(hù)法及十八羅漢像,藝術(shù)價(jià)值極高,為傳世塑像中的精品。殿內(nèi)原懸掛康熙皇帝“萬壽無疆”御書匾和乾隆皇帝御書聯(lián)。1973年,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訪問洛陽白馬寺,殿內(nèi)佛像、陳設(shè)等相關(guān)文物(包括明代夾纻?cè)婪鸷褪肆_漢在內(nèi))2000余件拆卸撥交給河南洛陽白馬寺。目前大佛堂建筑保存完好,開辟為故宮博物院佛教造像展廳。下圖為 外西路的太后宮院,慈寧宮后殿,大佛堂建筑以及庭院。</p> <p class="ql-block">慈寧宮大佛殿,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嘉靖皇帝為其母親蔣太后修建的起居場所?,F(xiàn)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時(shí)的格局,為清朝太后、太妃等人禮佛之所。下圖為 大佛堂簡介。</p> <p class="ql-block">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釋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紀(jì)前后創(chuàng)立。佛教造像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jīng)過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逐漸創(chuàng)造出有自己特色的造像體系。魏晉南北朝時(shí)期佛像,形體消瘦清秀,佛裝多褒衣博帶式,顯示出中國文化對異域藝術(shù)的改造、融合與發(fā)展。隋唐時(shí)期佛像比例協(xié)調(diào),形體圓潤飽滿。兩宋時(shí)期佛像世俗化因素彰顯,特別是羅漢,多以現(xiàn)實(shí)人物為原型塑造而成,面貌多樣,神態(tài)生動(dòng)。元明清時(shí)期匠人對銅、瓷、泥、木、石等諸種材質(zhì)的特性掌握得更加得心應(yīng)手,佛像種類豐富多彩。下圖為 佛教造像館 一展室簡介。</p> <p class="ql-block">佛教造像館一展館室內(nèi),一組精美的佛教造像。左 夾纻金漆佛像 明(1368-1644年)。中 銅佛像 明(1368-1644年)。右 木雕金漆觀音像 清(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在參觀、游覽整個(gè)慈寧宮雕塑館過程中,我們看到:包括享譽(yù)世界的秦始皇兵馬俑等雕塑。在數(shù)量上則以漢與唐居多,陜北與晉西南出土的畫像石,內(nèi)涵豐富,造型獨(dú)特。河北曲陽白石佛像時(shí)間從北魏至隋唐,紀(jì)年造像排列有序,使用鏤空雕刻的方法,豐富了佛像的創(chuàng)作技法。下圖為 大佛堂明代銅佛像。</p> <p class="ql-block">接下來,來到外西路的太后宮院壽康宮,下圖為 壽康宮宮門壽康門。</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壽康宮宮門,門楣上方懸掛的匾額。</p> <p class="ql-block">太后宮院壽康宮,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建成,是乾隆皇帝為生母崇慶皇太后而建。“壽康”語出《尚書·洪范》 意為長壽健康。正殿為皇太后接受朝賀之所,后殿為日常起居之地。正殿東暖閣為佛堂,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崇慶皇太后去世后,乾隆皇帝為紀(jì)念母親特制的金發(fā)塔即供奉此處。下圖為 壽康宮建筑以及庭院。</p> <p class="ql-block">壽康宮 崇慶皇太后在此生活了42年。慈禧太后晚年也曾在此小住。下圖為 太后宮院壽康宮,正面宮門裝飾、裝潢。</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壽康宮簡介。</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莊重素雅,奢侈豪華。壽康宮室內(nèi)精美的裝飾、裝潢。</p> <p class="ql-block">精美絕倫的屋頂裝飾。下圖為 壽康宮建筑室內(nèi)裝飾、裝潢。</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壽康宮室內(nèi)全景圖。</p> <p class="ql-block">壽康宮建筑后墻宮門,精美的裝飾、裝潢。</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壽康宮后殿建筑。為皇太后日常起居之處。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崇慶皇太后去世后,乾隆皇帝為紀(jì)念母親特制的金發(fā)塔即供奉在此。</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萬歲千秋奉壽康》 壽康宮 原狀陳列展現(xiàn)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壽康宮后殿室內(nèi)場景,以及壽康宮清宮舊藏文物。</p> <p class="ql-block">上 崇慶太皇后出巡所至省份及途徑地 乾隆皇帝每去避暑山莊,都恭奉皇太后同行,總計(jì)29次之多。除塞上巡幸外,還恭奉皇太后南至江浙,北至盛京,東巡岱岳,西幸五臺,中至嵩山。下左 方觥式勾蓮紋掐絲琺瑯三式 清(1644-1911)、下中 萬壽生生圖(1644-1911)、下右 畫琺瑯百花地開光山水圖獸環(huán)瓶 清乾隆(1736-1795)。</p> <p class="ql-block">崇慶皇太后出巡所至省份及途徑地,以及地圖、文字介紹。包括:南巡四次,謁五臺山三次,東巡三次,謁盛京二次,巡幸嵩洛一次。</p> <p class="ql-block">方觥式勾蓮紋掐絲琺瑯三式。</p> <p class="ql-block">萬壽生生圖 圖冊共計(jì)10冊,為原任四川蓬溪縣知縣羅學(xué)旦以各種篆體所書“壽”字一萬個(gè),故名萬壽生生圖。乾隆二十二年,皇帝第二次南巡時(shí),羅學(xué)旦將圖冊恭進(jìn)皇太后,并因此得到御賜的“緞四匹”。</p> <p class="ql-block">下圖左起:霽籃描金粉彩花卉詩句紋瓶 清乾隆(1736-1795)、淡黃地軋道粉彩花卉攢盤漆盒 清乾?。?736-1795)、淡黃地軋道粉彩花卉攢盤 清乾?。?736-1795)、霽藍(lán)描金粉彩花卉詩句紋瓶 清乾?。?736-1795)。</p> <p class="ql-block">霽藍(lán)描金粉彩花卉詩句紋瓶 (1736-1795)。</p> <p class="ql-block">淡黃地軋道粉彩花卉攢盤漆盒 清乾?。?736-1795)。</p> <p class="ql-block">淡黃地軋道粉彩花卉攢盤 清乾?。?736-1795)。</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金長方盆桂花盆景 清(1644-1911)壽康宮舊藏。</p> <p class="ql-block">墨玉雙連天雞瓶 清(1644-1911) 壽康宮舊藏。</p> <p class="ql-block">白玉五蝠團(tuán)壽紋圓盒 清乾隆(1736-1795) 壽康宮舊藏。</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仿哥釉洋彩轉(zhuǎn)心瓶 清乾隆(1736-1795) 壽康宮舊藏。</p> <p class="ql-block">金長方梅花盆景 清盆(1644-1911) 壽康宮舊藏。</p> <p class="ql-block">上 弘歷書侍皇太后觀競渡一律軸(復(fù)制品)清乾隆十七年(1753)。下 弘歷書延春閣恭奉皇太后觀燈即事一律橫軸(復(fù)制品)清乾隆三十年(1766)。</p> <p class="ql-block">弘歷書侍皇太后觀競渡一律軸(復(fù)制品)。</p> <p class="ql-block">弘歷書延春閣恭奉皇太后觀燈即事一律橫軸(復(fù)制品)。</p> <p class="ql-block">母子情牽 作為母親,崇慶皇太后時(shí)時(shí)處處念著為國操勞的兒子,噓寒問暖,關(guān)懷備至。母子之間,無論是軍國大事,還是春雨秋旸,情感相聯(lián),同喜同憂。乾隆四十一年(1776)金川平定,將士凱旋,崇慶皇太后此前的擔(dān)憂與牽掛得以釋懷,欣然以皇太后的名義賜宴皇帝,并賞賜平定金川有功將領(lǐng)23人。乾隆皇帝在《蒙圣母賜膳于寧壽宮喜而成什》詩中,由衷地發(fā)出了“母子情牽處,憂勞略釋懷”的感嘆。下圖為 皇太后與皇帝,母子情牽,共享天倫之樂。</p> <p class="ql-block">作為兒子,乾隆皇帝對母親克敬克誠,平日每隔二三日便至太后宮視膳問安,時(shí)令佳節(jié)闔家歡慶,享皇家天倫之樂。夏日蓮荷,冬閱冰嬉。每逢巡幸四方,悉奉輦前行,南至江浙,北及盛京,東巡岱岳,西幸五臺,中至嵩山。木蘭秋狝,亦必同往。乾隆御制詩中與皇太后相關(guān)的詩句多達(dá)770余首,從生前的“萬歲千秋奉壽康”,到逝后的“捧床只恨叫無應(yīng)”,表達(dá)了對母親的真摯情感。母慈兒孝,尊老愛幼,家和萬事興。下圖為 皇太后、皇帝共享天倫之樂。</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皇太后宮院,壽康宮舊藏。</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皇太后宮院,壽康宮舊藏。</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丁酉新正月二日 恭侍太后宴即事喜成一律 乾隆御筆。</p> <p class="ql-block">下左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二十三日崇慶皇太后去世,隨即發(fā)布了皇太后的遺言-遺誥。遺誥自述了其尊崇的太后生涯,茲節(jié)錄以為結(jié)語:“今皇帝秉性仁孝,承歡養(yǎng)志,克敬克誠,視膳問安,晨夕靡間,每當(dāng)巡幸所至,必掖輦同行,親見億兆呼嵩。尊親并篤,合萬國歡,以天下養(yǎng),信可謂之兼?zhèn)湟印!鑹垡寻耸辛?,母儀尊養(yǎng)四十二年,因集勛歸美而三晉徽稱,遇萬壽祝厘而三舉慶典。中外一統(tǒng),五世同堂,稽之史冊,實(shí)罕倫比。今予福壽考終,夫復(fù)何憾!” 下右 丁酉除夕一律 乾隆御筆。下中 乾隆皇帝為紀(jì)念母親特制的金發(fā)塔。</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乾隆皇帝為紀(jì)念母親特制的金發(fā)塔,供奉在壽康宮后殿。</p> <p class="ql-block">參觀、游覽完慈寧宮(雕塑館)、慈寧宮后殿大佛堂、壽康宮、壽康宮后殿以及“萬歲千秋奉壽康”壽康宮原狀陳列館后,我們又回到慈寧宮宮殿建筑前。</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站在慈寧宮入口處慈寧門,觀望慈寧宮花園大門。</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慈寧宮花園大門-長信門。</p> <p class="ql-block">清代宮廷服裝服飾花絮。</p> <p class="ql-block">慈寧宮宮門慈寧門,門前兩邊陳設(shè)的鎮(zhèn)獸。</p> <p class="ql-block">慈寧宮花園位于慈寧宮和壽康宮南側(cè),是紫禁城四大花園之一。南北長132.8米,東西寬49.7米,占地6600平方米。園中疊山砌池,建樓筑亭,是明清兩朝太后、太妃們游玩休憩、禮佛誦經(jīng)以及祭祀先皇、寄托哀思的地方。下圖為 進(jìn)入慈寧宮花園大門,參觀、游覽慈寧宮花園。</p> <p class="ql-block">咸若館 明代初建稱咸若亭,萬歷十一年(1583年)更名咸若館。清乾隆年間大修后改成現(xiàn)在的形制,是清代太后、太妃禮佛之所。建筑坐北朝南,面闊五間,由南接出卷棚頂抱夏3間。下圖為 慈寧宮花園內(nèi)咸若館建筑。</p> <p class="ql-block">走近咸若館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咸若館建筑大門。</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咸若館介紹。</p> <p class="ql-block">咸若館 館內(nèi)頗具藏式佛殿風(fēng)格。上方懸掛乾隆帝御筆“壽國香臺”匾額。一組金漆毗盧帽梯級大佛龕貫通東、北、西三面墻壁,佛龕上原供佛經(jīng)。北壁正中掛有白救度佛母唐卡9幅,前方供桌設(shè)有9尊銅鎏金白救度佛母像。兩側(cè)陳設(shè)有7層楠木高塔,每座塔內(nèi)置乾隆年制瓷無量壽佛500尊。無量壽佛和白救度佛母都是佛教中長壽的象征,咸若館所在的慈寧宮花園是太后、太妃們?nèi)粘硗?,正符合長壽寓意。下圖為 咸若館館內(nèi)場景。</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慈寧宮花園咸若館,館內(nèi)精美的裝飾、裝潢。</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慈寧宮花園場景。</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慈寧宮花園臨溪亭。</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臨溪亭亭內(nèi)頂部,精美的蟠龍?jiān)寰b飾。</p> <p class="ql-block">在臨溪亭內(nèi),觀看室外花園場景。</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慈寧宮花園內(nèi),假山、方形水池、香爐等。</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慈寧宮花園長信門。告別慈寧宮花園。</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長信門建筑,以及匾額。</p> <p class="ql-block">左 慶龍尊養(yǎng) 崇慶皇太后專題展廣告、右 萬歲千秋奉壽康 壽康宮 原狀陳列館廣告。</p> <p class="ql-block">隆宗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清代,門內(nèi)北側(cè)為軍機(jī)處、內(nèi)務(wù)府值房,南側(cè)為軍機(jī)章京值房。嘉慶十八年(1813年),一支天理教起義軍在宮里太監(jiān)內(nèi)應(yīng)下,攻打至隆宗門,直逼軍機(jī)處和皇帝寢宮養(yǎng)心殿。如今門的匾額上仍保留有一枚箭鏃,相傳為當(dāng)年激戰(zhàn)時(shí)射入。下圖為 內(nèi)廷外西路的太后宮院-慈寧宮區(qū)域 隆宗門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