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張良廟,又名漢張留侯祠,位于陜西省漢中市留壩縣留侯鎮(zhèn)廟臺子村,坐落于秦嶺南麓紫柏山下,南距漢中101千米,北鄰鳳州76千米,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總面積為42100平方米,處于五山環(huán)抱、二水夾流之間,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p><p class="ql-block">張良廟古建筑群依山而建,九大院落錯落有致,牌樓、進履橋、三清殿院、大殿院、南北花園、拜石亭、洗心池、云梯、草亭、授書樓、避谷亭等景觀。相傳張良輔佐劉邦成就帝業(yè)后,隱居于此。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高風(fēng),在這里建廟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侯祠”,俗稱“張良廟”。</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張良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張良是秦末漢初杰出的謀臣,與韓信、蕭何并稱為“漢初三杰”。以下是關(guān)于他的詳細介紹:</p><p class="ql-block"> 貴族出身:張良出身于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zhàn)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也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yè)的機會,也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并把這種仇恨集中于一點——反秦。</p><p class="ql-block">?博浪沙刺秦:張良曾散盡家財,找到一個大力士,為其打制一只重達120斤的大鐵錘,準備刺殺秦始皇。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張良指揮大力士埋伏在陽武縣的古博浪沙。但因秦始皇車輦?cè)克鸟{,難以分辨,大力士擊中的只是副車,秦始皇幸免于難,張良則趁亂逃脫。</p><p class="ql-block">?投身反秦: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爆發(fā)后,張良聚眾起兵反秦,后歸劉邦,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在項梁、項羽叔侄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后,張良提議立韓王成,并被任命為司徒,他竭盡全力扶持韓王成,揮師收復(fù)韓地,但進展并不順利。</p><p class="ql-block">?輔佐劉邦:劉邦西進伐秦過程中,張良屢獻奇計。劉邦想強攻峣關(guān)時,張良勸諫并獻策,讓劉邦預(yù)備糧餉、虛張聲勢,還派酈食其帶珍寶財物勸誘秦將,后又趁秦兵懈怠之機發(fā)起攻擊,大敗秦軍,使劉邦順利進抵霸上,迫使子嬰投降。</p><p class="ql-block">?鴻門宴脫險:公元前206年,項羽率諸侯兵抵達函谷關(guān),劉邦命令守軍緊閉關(guān)門,阻止諸侯兵進關(guān),由此引發(fā)項羽不滿,欲與劉邦決一死戰(zhàn)。張良在鴻門宴前,通過項伯為劉邦疏通,在宴會上又機智應(yīng)對,使劉邦得以脫身。</p><p class="ql-block">? 助劉稱帝:楚漢戰(zhàn)爭期間,張良提出“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zhàn)”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漢朝建立后,張良被封為留侯。</p><p class="ql-block">?晚年生活:天下平定后,張良逐漸淡出政治,專心修道,以避免卷入政治斗爭,最終得以善終,謚號文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