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條河從山西高原,流經鶴壁丘陵起伏的山地,再注入平原中的衛(wèi)河,向北而去,它全程176公里。但歷史悠久的沒有人類記憶。但是這條河后來與詩經有很大的關系,從殷商,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它的流域都是繁華之地。那時繁華的朝歌城,夜弦50里,一直到唐朝各路名人,雅士紛至沓來,吟詩賦詞,名篇云集!</p> <p class="ql-block">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是詩歌的開山之祖!詩經里描述淇河衛(wèi)地的詩有44篇,描述這里的人物事物的詩有39首,我生活在這個城市幾十年竟概然不知,因詩經里生僻字多,古字難析,所以不學不問。如今讀古詩詞其奇韻之美,加之淇河一天比一天的美麗,竟讓我追溯2000年前的詩經,去尋訪古時游走于衛(wèi)國的一位“女子”,和與“她”有關的詩!</p> <p class="ql-block">這條淇河,古時候駱賓王,宋之問,王維,高適,岑參,柳宗元都來過,他們都是我耳熟能詳的大詩人,還有一些我不熟悉的詩人,光是在淇河詩廊里駐足,那些大氣浩然,詩詞華麗,委婉動人的詩歌,都讓我流連忘返。我拍過無數的詩詞,這些詩詞讓我追溯想象詩人吟詩漫步的形象,每一位的身旁都有青竹繞岸,河水閃躍的靈光!</p> <p class="ql-block"> 比如岑參的,<懸樓壓青岸,戴勝鳴花枝。>有一天早上,我看見了一只戴勝鳥在枝上跳躍,歡啼。倏然間, 我想起淇河是它祖上的故鄉(xiāng)。想起了這句詩,因為在如今鳥兒難尋跡的今天,有一只戴勝鳥飛來。必是這塊土地與它相親!</p><p class="ql-block">我閱讀著高適的,<竹林夾流水,孤城對遠山>在淇河邊徜徉, 那茂林修竹,那遠山青黛,那河水宛如游龍,柔如飄帶,淇水之美,同樣醉了異鄉(xiāng)人!</p> <p class="ql-block">我翻閱有關詩經的材料,突然有令人暈頭轉向的<三風>迎面撲來,什么邶bei風,庸yong風,衛(wèi)風都是什么呀?</p><p class="ql-block">仔細查找,方知,邶,鄺(此字左邊應為庸,查不到),衛(wèi)都是周代各諸侯國名,最多時有15個諸侯國名。但最盛的是這三國之風。邶在湯陰東南,鄺在衛(wèi)輝,衛(wèi)在鶴壁朝歌,這三個地區(qū)是研究豫北地區(qū)民俗,歷史,詩經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那時豫北怎么有這么多諸侯國呢?那是因為周武王滅了殷商,沒有對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趕盡殺絕,讓他繼續(xù)在殷商的故都朝歌統治殷商的遺民,但又不放心,派自己弟弟營叔,蔡叔,霍叔在周邊監(jiān)督,史稱三監(jiān)之國,分別為邶國,酃國,衛(wèi)國。</p> <p class="ql-block">后來周武王崩,其子繼位,因年幼,由武王弟弟周公旦輔政, 引起三監(jiān)國不滿,唆使武庚叛亂,周公旦率兵平亂,殺武庚,逼營叔自盡,放蔡叔,廢霍叔為庶民,又封另一位平亂有功的最小弟弟在三監(jiān)舊地建立衛(wèi)國,衛(wèi)國沿續(xù)800 年,在秦二世時,才被消滅。</p> <p class="ql-block">知道了上述歷史,便知曉了詩經中那么多的這風,那風的國名,他們出自不同的地區(qū),反映那里的風土人情。</p><p class="ql-block">如: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國風,邶風,擊鼓> ,</p><p class="ql-block">投我一木瓜。報之以瓊琚<國風,衛(wèi)風,木瓜>。</p><p class="ql-block">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國風,鄭風,風雨>。譯: 風雨之夜,雞鳴不息,看到你到來,還有什么不高興呢?</p> <p class="ql-block">我想先弄明白三風。然后由表及里,掀開詩經的一角,讓我們窺見了那華美的古詩詞,領略淇河風光潤滑的中國文學的無聲雅韻吧!詩經難懂。像嚼一枚橄欖一樣,仿佛越嚼越有味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