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歷史的長卷中,唐長安城閃耀著無與倫比的光芒。這座宏偉的都城,以獨(dú)特的棋盤式布局,在華夏大地上勾勒出一幅氣勢恢宏的城市畫卷。它東西寬9721米,南北長8651米,周長約37公里,總面積達(dá)84平方公里,是清朝北京城面積的兩倍有余,龐大的規(guī)模令人驚嘆。</p> <p class="ql-block">縱橫交錯的街道是長安城的脈絡(luò),其中主干道朱雀大街寬達(dá)150米,車馬行人川流不息,彰顯著大唐的雄渾氣象。而宮城與皇城間的橫街更是寬達(dá)220米,仿佛一條寬闊的銀河,將皇家威嚴(yán)與市井繁華分隔開來。除了巍峨的宮城、莊嚴(yán)的皇城和熱鬧非凡的東市西市,108個長方形的居民區(qū)——坊,整齊排列,宛如棋盤上的棋子。各坊面積雖大小不一,但街道寬度統(tǒng)一保持在100至150米,規(guī)整有序。</p> <p class="ql-block">這座宏大的城市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據(jù)估算,城內(nèi)居住著約100萬人。為了生計,許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四處“逐食”,甚至連皇帝也難免受其影響。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構(gòu)成了唐代長安的宮殿區(qū),其中太極宮作為皇帝及其家屬的主要居所,威嚴(yán)莊重;宮城南面的皇城,是中央衙署的集中地,是政務(wù)處理的核心。宮城與皇城被圍墻環(huán)繞,士兵日夜駐守,守護(hù)著帝國的心臟。</p> <p class="ql-block">在長安城的東側(cè),青龍寺的鐘聲與東西市的喧鬧相映成趣。東市與西市的繁榮,讓“買東西”這個詞流傳至今,成為商貿(mào)往來的象征。長安城的分區(qū)充滿趣味與特色,朱雀街西及西北角數(shù)坊,因鴻臚寺、大秦寺等建筑的存在,成為西域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地;靠近大明宮的翊善、來庭兩坊,是宦官的集中居住區(qū);隋煬帝將樂人子弟集中一坊,形成樂人居住區(qū);崇仁坊匯聚造樂器者,親仁坊多是入道的士大夫,豐邑坊則聚集著為喪葬服務(wù)的兇肆。此外,雞坊、客戶坊等特殊區(qū)域,也展現(xiàn)出長安城獨(dú)特的居住風(fēng)貌。</p> <p class="ql-block">朱雀街東側(cè)是官僚的宅邸,彰顯著尊貴與威嚴(yán);西側(cè)則是庶民的家園,充滿生活氣息;西北部聚居著西域人,帶來異域風(fēng)情;城南農(nóng)田與別墅相間,寧靜悠然;東南部的慈恩寺、杏園等名勝,是文人墨客流連忘返的游覽勝地。唐長安城,這座承載著大唐榮耀與輝煌的城市,以其獨(dú)特的布局與豐富的內(nèi)涵,成為中國古代城市建設(shè)的典范,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p> <p class="ql-block">當(dāng)晨曦穿透巍峨的城樓,縱橫交錯的街道便蘇醒過來。貫通南北的朱雀大街寬達(dá)150米,可并排行駛二十余輛馬車,馱著西域香料的駱駝商隊與高頭大馬的貴族儀仗擦肩而過,揚(yáng)起的塵煙里都飄著盛唐氣象。更令人震撼的是宮城與皇城間的橫街,220米的寬度如同銀河落人間,隔開了紅墻內(nèi)的皇家威儀與市井里的煙火喧囂。108坊如同精密排布的棋盤格,大小雖有差異,卻以100-150米寬的街道為經(jīng)緯,將百萬人口的生活編織得井井有條。</p> <p class="ql-block">我受中促會派遣,于1992年去日本山梨縣島纖色做了一年研修生,事前在杭州培訓(xùn)了半年日語。當(dāng)時沒有電腦,缺乏有關(guān)日本的書籍,對日本的現(xiàn)狀不大了解。到了日本研修期間到日本的古都奈良、京都旅游,盡管山梨縣跟奈良、京都有些遠(yuǎn),但日本的新干線很方便彌補(bǔ)了距離感,我這個好古之人盡情享受了日本的古都風(fēng)光,也對日本的古都有了大致了解。</p> <p class="ql-block">日中科學(xué)技術(shù)文化中心,第十七、十八團(tuán)研修生集體合影。日本國立中央青年之家,富士山下。92年9月6日攝。</p> <p class="ql-block">筆者在奈良駅(站)前,1993年2月4日。</p> <p class="ql-block">筆者參觀奈良國立博物館,1993年2月4日。</p> <p class="ql-block">筆者在東大寺留影,1993年2月4日。</p> <p class="ql-block">時隔二十五年,乘郵輪旅游到日本,秀麗推著輪椅,我因患腦溢血,重到奈良東大寺,舊地重游不勝感概!想當(dāng)日意氣分發(fā),嘆而今夕陽西下!2017年3月27日。</p> <p class="ql-block">我們?nèi)ツ瘟贾饕袃蓚€目的,日本的古都和尋訪我國唐代高僧鑒真和尚的遺蹤,據(jù)《宋高僧傳》等記載,俗姓淳于。廣陵江陽(今江蘇揚(yáng)州)人。自幼出家,曾游歷洛陽、長安等地,究學(xué)佛教三藏。后歸揚(yáng)州大明寺講律傳法。</p> <p class="ql-block">筆者與神鹿,1993年2月4日。</p> <p class="ql-block">筆者時隔二十五年與神鹿留影,是不是當(dāng)年的神鹿?2017年3月27日。</p> <p class="ql-block">秀麗與神鹿合影,2017年3月27日。</p> <p class="ql-block">跟著寇丹老師研習(xí)茶文化時,我才驚覺日本古代對中國文化與生活的傾慕竟如此熾熱,許多學(xué)問幾乎是原封不動地"搬"了過去,就連唐代都城長安城的模樣,也被跨海復(fù)刻到了東瀛。奈良時代(710 - 784年)的都城平城京,堪稱大唐風(fēng)華東渡的活化石——它以四分之一的精妙比例,將長安城的磅礴氣勢收入尺幅之間,像是把盛唐的建筑密碼、規(guī)劃智慧釀成一壇美酒,傾倒在日本列島的土壤里。</p> <p class="ql-block">筆者跟隨寇丹老師學(xué)習(xí)茶文化?一盞香茶?談古論今</p> <p class="ql-block">奈良街景?1993年2月4日</p> <p class="ql-block">閉上眼睛,仿佛能看見遣唐使們穿越驚濤駭浪,從長安帶回一卷卷圖紙、一本本典籍,在異國他鄉(xiāng)小心翼翼地重建起這座東方都城。這里的每一塊磚瓦、每一條巷道,都凝結(jié)著他們對盛唐文明的無限向往,訴說著那段跨越海洋的文化朝圣之旅。</p> <p class="ql-block">京都駅(站)前,1993年2月4日。</p><p class="ql-block">公元784年,日本都城如振翅的候鳥,毅然告別了承載百年記憶的平城京,遷至山城國的長岡。然而,命運(yùn)之線似乎并未就此停歇,不久后,一場關(guān)乎都城命運(yùn)的新變革悄然醞釀。當(dāng)歷史的指針撥向公元792年,桓武天皇以狩獵為名,在京都這片土地上尋覓到了理想中的建都之所,一座承載著平安、吉利、安寧與和平祈愿的新都——平安京,由此破土而生。</p> <p class="ql-block">北山鹿苑寺?金閣寺,1993年2月4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彼時的唐朝,如同一輪光芒萬丈的太陽,其文化、制度與建筑藝術(shù),深深吸引著隔海相望的日本。在建造平安京時,日本工匠們仿佛是癡迷的臨摹者,以唐朝長安城為藍(lán)本,一筆一劃勾勒新都輪廓。從棋盤般規(guī)整的街道布局,到井然有序的人群分布,平安京宛如長安城在東海之濱投下的倒影,處處流淌著唐風(fēng)遺韻。</p> <p class="ql-block">西安大明宮前</p><p class="ql-block">歲月的風(fēng)雨無情地侵蝕著長安與洛陽的城墻,曾經(jīng)的繁華都城在歷史長河中漸漸褪去光彩,淪為斷壁殘垣。而遠(yuǎn)在海外的平安京,這座精心雕琢的"復(fù)制品",卻奇跡般地躲過了戰(zhàn)火與歲月的劫難,帶著千年的記憶與唐風(fēng)宋韻,安然屹立至今,向世人訴說著那段跨越山海的文化交流傳奇。</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p class="ql-block">2 0 2 5年5月2 1~2 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