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成都武候祠位于成都市武侯祠大街231號,公元223年,蜀漢皇帝劉備去世后葬于成都南郊“惠陵”,陵旁修建了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約在公元4世紀左右。劉備陵旁出現(xiàn)了紀念諸葛的武祠。公元500年前后的南北朝時期,武候祠從成都“少城”遷建于惠陵,漢昭烈廟旁。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蜀獻王朱椿以“君臣宜為一體”為由,將惠陵,漢昭烈廟,武候祠合為一體。明未,祠廟毀于戰(zhàn)亂。</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候區(qū)武候祠大街231號,是中國現(xiàn)存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也是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和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享有“三國圣地”之美譽。武候祠始建公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原是紀念諸葛亮的專祠。后與劉備陵園貝其建筑合并,歷經(jīng)明清兩代的不斷修繕和整合,最終形成由漢昭烈廟,武侯祠,惠陵。三義廟四部分組成的建筑群,隸屬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區(qū)。</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坐北朝南,布局嚴謹,莊嚴肅穆。主體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包括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候祠等,西側是劉備陵園及其建筑。祠內(nèi)供奉劉備,諸葛亮等蜀漢英雄塑像50余尊,唐及后歷代碑刻50余通,匾額,楹聯(lián)70多塊,其中唐“三絕碑”,清“攻心”聯(lián)最為著名。漢昭烈廟是硬山式屋頂,以中柱分心隔成內(nèi)外兩間,大門中開,朱紅大扁上刻有“漢昭烈廟”四個金色大字。劉備殿位于一進院的北面,為傳統(tǒng)單檐歇山式建筑,殿內(nèi)正中為劉備的坐像,是整個武候祠中最高大的塑像。文臣武將廊位于劉備殿前東西廊內(nèi),有蜀漢文臣武將的塑像28尊,東廊以龐統(tǒng)為首,西廊以趙云為首。諸葛亮殿為傳統(tǒng)的廟宇建筑,由過廳,東廂房,西相房,鐘樓,鼓樓,孔明殿6組建筑圍合而成,殿內(nèi)塑像塑于清康熙十一年。諸葛亮手持羽扇,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神態(tài)儒雅。</p> <p class="ql-block">“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倍鸥P下的武候祠,歷經(jīng)千年風雨,依然巍然矗立在成都的繁華之中。作為中國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廟,成都武侯祠不僅是三國文化的圣地,更是一部立體的歷史教科書。當您跨過那道朱紅色的大門,便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英雄輩出,謀略紛呈的三國時代。每一塊青磚,每一株古柏都在低聲訴說著諸葛亮“鞠躬,死而后己”的忠貞,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以及蜀漢政權在巴蜀大地上的興衰榮辱。這里不僅是成都的城市名片,更是中華文化中忠義智慧的象征,等待著每一位仿客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漫步祠廟,品味三國,武候祠的歷史沿革可追溯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白帝城后,諸葛亮親自選址在成都南郊修建了漢昭烈廟。明朝初年,武候祠被并入漢昭烈廟,形成了如今“君臣合祀”的獨特格局。清康巸十一年(1672)重建后,基本奠定了現(xiàn)存建筑的規(guī)模和布局。1961年,武候祠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確立了其中國文化遺產(chǎn)中的重要地位。穿過文物區(qū)的正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鐫刻著“漢昭烈廟”的金字匾額。主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建筑。</p> <p class="ql-block">劉備殿內(nèi),劉備貼金塑像高踞正中,左右陪祀著他的孫孑劉諶和關羽,張飛等蜀漢名將。令人深思的是,劉備的兒子劉禪因其投降亡國的歷史評價未能在殿中享祀。轉入諸葛亮殿,殿門楹聯(lián)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道盡了諸葛亮的治國智慧。殿內(nèi)諸葛亮塑像羽扇綸巾,神情睿智,兩側是其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的塑像,祖孫三代共祀一殿,彰顯了一門忠烈的家風傳承。三國文化陳列是武候祠的精華所在。館內(nèi)展出了大量與蜀漢相關的文物珍品。包括唐碑《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此碑由唐朝宰相裴度撰文,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因文章,書法。刻工俱佳而被譽為“三絕碑”。此外,還有諸葛亮《出師表》的木刻,三國時期的兵器。錢幣等實物,以及通過多媒體技術還原的著名戰(zhàn)役場景,讓游客能夠全方位了解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p> <p class="ql-block">園林區(qū)的古柏森森,亭臺水榭。構成了武候祠幽靜雅致的環(huán)境特色。據(jù)傳,祠內(nèi)部分古柏為諸葛亮親手所植,雖經(jīng)考證多為后人補植,但這蒼勁挺拔的古樹實為祠廟增添了厚重的歷史氛圍。紅墻夾道,碧草如茵,曲徑通幽處,常常看到成都市民在此喝茶,下棋,擺龍門陣,歷史與現(xiàn)實在此和諧交融。武侯祠早己超越了單純的歷史遺跡范疇,成為中華文中忠義智慧的象征。諸葛亮的《出師表》,巜誡子書》,等作品被歷代傳頌,其“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人生哲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每年春節(jié)期間舉辦的“武候祠成都大廟會”和定期舉行三國文化主題活動,使這座古老祠廟特續(xù)煥新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當夕陽的余暉灑在武候祠的紅墻青瓦上,古柏的剪影在地上拉長,游人的腳步聲漸漸遠去,這座千年祠廟似乎又回到了它最本真的狀態(tài)一一個與歷史對話的空間。站在諸葛亮殿前,凝視那位手持羽扇的智者雕像。耳邊仿佛響起了《出師表》中“臣本布農(nóng),躬耕于南陽”的鏗鏘之聲;徘徊于惠陵紅墻之外,不禁遙想劉備當年“三顧茅廬”的誠意與堅持。成都武候祠不僅是一座建筑群,更是一個民族記憶的載體,它承載著中國人對智慧,忠義,仁德等價值觀念的崇尚。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武候祠如同一方文化凈土,提醒著我們不忘歷史,傳承文明。正如祠內(nèi)對朕所云:“日月同懸出師表,風云常護定軍山”,諸葛亮的精神與智慧。如同不落的日月,永遠照耀著后來者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紅墻竹影搖曳,漫步武候祠,每一步都踏著三國的故事。夾道紅墻之間青竹搖曳,陽光透過竹隙灑落駁光影,形成“隨手一拍便是古風大片”的經(jīng)典場景。翠拍森林遮天蔽日,百年銀杏與香樟樹交織出“錦官城外柏森森”的蒼勁畫卷。庭院幽深石板路串聯(lián)雕梁畫棟的殿宇,竹海紅廊通向漢昭烈陵,營造出“歷史長河滾滾去”的時空縱深感。荷塘亭臺孔明宛內(nèi)綠意盎然,鳥語花香與智慧之風交織,桂荷樓夏荷秋桂的命名更添高潔意象。三絕碑前文,書,刻三絕并立,唐風藝術與紅墻竹影形成“古典匠心與自然美學”的雙重震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