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登上海佘山天文臺</b></p><p class="ql-block"> <b>童年癡情望星空,</b></p><p class="ql-block"><b> 遺憾無緣登月宮,</b></p><p class="ql-block"><b> 今覽佘山天文臺,</b></p><p class="ql-block"><b> 博物館里補平生。</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上海天文臺及天文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6日,我專程去觀賞上海佘山天文臺及天文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上海天文臺觀測站地處上海市松江區(qū)西佘山國家森林公園之巔。其前身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于1900年建造的具有歐洲建筑風格的佘山天文臺,是中國最古老的近代天文臺,1962年更名為上海天文臺佘山工作站,成為一個重要的天文科研基地,二十年前工作重點逐漸轉向文物保護和科普教育工作,1999年被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04年,上海天文臺佘山站以百年老臺為基礎,建成了獨具特色的上海天文博物館。博物館包括“時間與人類”和“中外天文交流”兩大展館。前者展示時間的基本概念,闡述時間與人類社會和生活的關系,以及上海天文臺為中國時間工作所做出的貢獻。后者以豐富的文物和史料展示近代天文科學在中國發(fā)展的歷史,并穿插介紹相關的天文知識,其中建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是中國最古老的大型天文望遠鏡,可謂鎮(zhèn)館之寶。此外,博物館園區(qū)里還設有星座廣場、日晷、國際經(jīng)度聯(lián)測紀念碑等景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上海佘山國家森林公園</b></p><p class="ql-block"> 上海佘山國家森林公園是1993年6月由國家林業(yè)部批準建立的,位于上海西郊古城松江境內,占地401公頃,距市中心30公里。園內十二座山峰從西南趨向東北,蜿蜒連綿13公里,使一馬平川的上海平原呈現(xiàn)出靈秀多姿的山林景觀。</p><p class="ql-block">上海佘山國家森林公園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森林植被類型為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p><p class="ql-block">截至2013年3月,已建成并對外開放的景區(qū)有:東佘山園、西佘山園、天馬山園、小昆山園等。</p><p class="ql-block">上海佘山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文明森林公園”、 “最具影響力森林公園”。</p> <p class="ql-block">佘山森林公園東門</p> <p class="ql-block">佘山森林公園北門</p> <p class="ql-block">森林公園里的相思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佘山天文臺</b></p><p class="ql-block"> 佘山天文臺,位于上海市松江區(qū)佘山山頂,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p><p class="ql-block"> 佘山天文臺地處西佘山之巔,即上海天文臺佘山工作站,是中國境內最早的天文臺之一,占地面積8000余平方米,總面積約4148平方米。 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從法國購置,在當時是亞洲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在20世紀伴隨中國和西方的幾代天文學拍攝了大量珍貴的天體照片。直到20世紀80年代上海天文臺自行設計制造了更先進的1.56米天體測量望遠鏡。</p><p class="ql-block"> 佘山天文臺是中國現(xiàn)代意義上最早的天文臺,是研究中國天文學史的重要實物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佘山天文臺在天體運行及人造衛(wèi)星定軌等方面取得了27項國家級的科研成果,是中國運用新技術參加國際地球自轉聯(lián)測的單位。這個百年天文臺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天文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p><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5日,佘山天文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9月29日,佘山天文臺被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筑學會聯(lián)合公布為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為了觀測天狼星,建立了迄今為止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臺;前2000年,巴比倫也建立了天文臺。中國在大約2500年前,也開始有天文臺,當時稱為清臺、靈臺、觀象臺。古代許多國家的天文臺常常不但是天文觀測的場所,也是運用占星學的場所,也因此天文臺一般都為統(tǒng)治者所控制。15-16世紀,歐洲的一些天文家開始建立自己的天文臺,其中很著名的就是丹麥的天文學家第谷1576年在哥本哈根建立的天文臺,它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天文儀器。天文望遠鏡發(fā)明后,天文臺得到了發(fā)展。1667年法國建立了巴黎天文臺;1675年英國建立了格林尼治天文臺。20世紀,天體物理學的發(fā)展進一步促進了天文臺的發(fā)展,許多天文臺裝備了大口徑的反射望遠鏡。截止至2009年,世界上大約有400個大型的天文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b></p><p class="ql-block"> 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是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10月底聯(lián)合立項的重大合作項目,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國探月工程專項共同出資建造的、具有多種科學用途的、全方位可動的大型射電望遠鏡,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負責運行。建設大型射電望遠鏡系統(tǒng),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體現(xiàn)。該射電望遠鏡口徑65米,高度70米,重約2700噸,主反射面面積為3780平方米,相當于9個標準籃球場。它能在方位和俯仰兩個方向轉動,以高精度指向需要觀測的天體和航天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佘山天文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b>上海天文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 上海天文博物館地處上海市松江區(qū)西佘山之巔。其前身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于1900年建造的具有歐洲建筑風格的佘山天文臺,是中國最古老的近代天文臺,1962年更名為上海天文臺佘山工作站,成為一個重要的天文科研基地,二十年前工作重點逐漸轉向文物保護和科普教育工作,1999年被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04年,上海天文臺佘山站以百年老臺為基礎,建成了獨具特色的上海天文博物館。博物館包括“時間與人類”和“中外天文交流”兩大展館。前者展示時間的基本概念,闡述時間與人類社會和生活的關系,以及上海天文臺為中國時間工作所做出的貢獻。后者以豐富的文物和史料展示近代天文科學在中國發(fā)展的歷史,并穿插介紹相關的天文知識,其中建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是中國最古老的大型天文望遠鏡,可謂鎮(zhèn)館之寶。此外,博物館園區(qū)里還設有星座廣場、日晷、國際經(jīng)度聯(lián)測紀念碑等景點。</p> <p class="ql-block"><b>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b></p><p class="ql-block"> 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焦距7米,重約3噸,由兩個鏡筒組成,兩個物鏡的口徑均為40厘米,分別用于目視觀測和天體照相。淡綠色的圓頂直徑10米,可做360度旋轉,還可開啟天窗。天文觀測人員從梯子爬到半空中的廊道,借助身體的重量用鋼絲繩拉開天窗。與現(xiàn)代自動望遠鏡不同,這是一臺手動望遠鏡,一次天文觀測往往需要數(shù)人配合,坐在紅色觀測椅的人則為主導者。鏡筒上有望遠鏡的生產(chǎn)年份“1899”。</p><p class="ql-block"> 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從法國購置,在當時是亞洲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在20世紀伴隨中國和西方的幾代天文學拍攝了大量珍貴的天體照片。直到20世紀80年代上海天文臺自行設計制造了更先進的1.56米天體測量望遠鏡,這架“世紀望遠鏡”才逐漸退出從科研第一線。4</p><p class="ql-block"> 根據(jù)佘山天文臺保留的資料,曾在1910年、1986年兩次記錄下了哈雷彗星的回歸,其最后一張底片拍攝于1999年。最后一次打開是在2005年。2021年,巨鏡啟動功能性修復,更換物鏡、更換圓頂與導軌齒輪,清洗保養(yǎng)500多個零部件,安裝上數(shù)碼相機。</p> <p class="ql-block"><b>子午儀</b></p><p class="ql-block"> 佘山天文臺的帕蘭子午儀于民國十四年(1925年)購于巴黎,其主要部件是可沿南北方向旋轉的80毫米銅制望遠鏡,能自動記錄恒星過子午線的時刻。儀器安放在山頂?shù)幕◢弾r基墩上,曾參加過民國十五年(1926年)和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兩次國際經(jīng)度聯(lián)測。</p> <p class="ql-block">天文望遠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佘山圣母大殿</b></p><p class="ql-block"><b>上海市的天主教堂</b></p><p class="ql-block"> 佘山圣母大殿是上海地區(qū)著名的天主教堂,坐落在西佘山頂,被稱為“遠東第一大教堂”。由法國傳教士初建于1871年,后來又經(jīng)過幾次翻修,現(xiàn)在的教堂是1925年擴建</p><p class="ql-block">于1933年改建完成,在天主教界享有和巴黎圣母院、巴西圣保羅大教堂同樣的地位。</p><p class="ql-block">該教堂為歐洲“巴洛克”風格建筑,部分建材與裝飾采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手法,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結晶。</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