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前言:</b></p><p class="ql-block"><b> 武漢居天下之中,八方綰轂,九省通衢。歷經(jīng)漢口開埠西風東漸、晚清洋務新政發(fā)展、辛亥首義打開進步潮流閘門,至20世紀初期,武漢已發(fā)展成為僅次于上海的全國第二大工商業(yè)中心。近代產(chǎn)業(yè)勃興帶來無產(chǎn)階級聚集和工人運動的發(fā)展,武漢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的重要發(fā)祥地,成為中國近代工人運動的重要策源地。1922年7月,黨領(lǐng)導的全國第一個地方工會組織——武漢工團聯(lián)合會成立。1923年2月,以武漢工人為主體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震動全國,影響深遠。</b></p><p class="ql-block"><b> 1927年春,中共中央、中華全國總工會遷駐全國大革命中心武漢。在大革命洪流中,武漢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全國工人運動的指揮中樞。全國工人組織迅猛發(fā)展,工人運動空前高漲,支援北伐戰(zhàn)爭、收回漢口及九江英租界、開展武裝起義、召開太平洋勞動大會、第四次全國勞動大會等革命活動如火如荼,聲勢浩大,并取得重要成果。工人運動第一次形成全國規(guī)模、此起彼應、奔涌浩蕩的壯闊局面,走在了全國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最前沿。毛澤東、蘇兆征、李立三、劉少奇等著名工運領(lǐng)袖在武漢叱咤風云,留下光輝足跡。</b></p><p class="ql-block"><b> 中華全國總工會在武漢的斗爭歷史,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工人運動史上恢弘壯麗的偉大篇章。</b></p> <p class="ql-block"> 初夏的漢口,梧桐濃蔭蔽日。我駐足友益街與車站路的交匯處,兩棟灰磚砌就的西式老樓——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紀念館靜默矗立。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誰能想到,這看似靜謐的建筑,曾是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工人運動的熾熱心臟?每一塊磚縫里,都蘊藏著足以燎原的星火,見證著那段風起云涌的紅色歲月。它如一座時光豐碑,無言訴說著大革命時期工運的波瀾壯闊。</p> <p class="ql-block"> 一樓展廳中央,一面繡著“中華全國總工會”的紅旗格外醒目?!皠诠ど袷ァ钡呢翌~高懸,孫中山先生畫像目光如炬,凝視前方。兩旁錦旗如沉默衛(wèi)士,“代表工人利益,主持正義斗爭”、“永遠團結(jié),永遠勝利”的標語雖已褪色,卻仍鏗鏘回響著那個年代的最強宣言。</p> <p class="ql-block"> 沿木梯拾級而上,辦公室、工人糾察隊宿舍、值班室……一一呈現(xiàn)。木格窗欞篩下光影,褪色的粗布棉被、篾編水瓶、古老油燈、青花茶具,勾勒出革命者樸素的生活與工作圖景。正是在如此簡陋的環(huán)境中,他們謀劃著改變中國命運的藍圖。墻邊的槍支與報架,桌上批注的文件典籍——這些帶著體溫的老物件,讓歷史不再是冰冷的鉛字,而化為一個個鮮活生命在時代浪潮中的吶喊與抗爭。我仿佛看見工人們在此激昂陳詞、為權(quán)益不懈奮斗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在二樓李立三的工作室,玻璃展柜里一支失去鋒芒的鋼筆,卻讓我看見筆尖劃過紙面,將理想寫成燎原火種的瞬間。凹陷的舊藤椅仿佛還留存著主人伏案的余溫。指尖撫過布滿劃痕的桌椅,似能觸碰到當年激烈討論迸發(fā)的思想火花;那被油燈熏黑的天花板,定記得他們徹夜未眠的身影。復原的辦公桌上,毛筆筆尖微翹,仿佛主人剛擱筆去參加緊急會議。凝視墨硯里干涸的痕跡,紙面一角隱約的字跡令我渾身戰(zhàn)栗——“四月十二,勿忘”。1927年4月12日,上海風云突變,彼時漢口這間辦公室的燈光,是否徹夜未熄?</p> <p class="ql-block"> 泛黃的《中國工人》期刊陳列柜中,“全世界無產(chǎn)者聯(lián)合起來”的標語依然清晰。1927年3月2日的頭版,詳細記錄著漢口三鎮(zhèn)工人總罷工的壯舉。透過玻璃,我仿佛看見當年的武漢街頭,工人糾察隊的紅袖章在風中獵獵作響,高唱《國際歌》,以血肉之軀筑起反抗壓迫的長城。</p> <p class="ql-block"> 館內(nèi)“中華全國總工會在武漢”主題陳列,通過239件展品、458幅史料照片,立體再現(xiàn)了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工人運動史詩。從北伐軍興湖北工運復興,到全總遷漢波瀾壯闊,再到挽救革命危機,歷史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p> <p class="ql-block"> 穿過走廊,銅像群像凝固了歷史瞬間。毛主席的目光穿透時空,與許白昊烈士泛黃的犧牲證明遙相呼應。玻璃柜中字跡模糊的家書靜靜舒展,每一道折痕里都藏著未盡的牽掛。天南地北的工會會徽在燈下閃爍,如繁星匯成星河,照亮前路。最令我駐足的,是那把銹跡斑斑的大刀,刀刃的缺口似在無聲控訴,又驕傲地見證:這里曾是捍衛(wèi)理想的戰(zhàn)場。</p> <p class="ql-block"> 離館時已近黃昏?;乩壬匣赝休d歷史的老樓在暮色中與現(xiàn)代都市輪廓重疊。風過寶瓶欄桿,耳畔似有回響——碼頭工人沉重的號子,罷工游行激昂的口號,革命者赴刑場前堅定的腳步。原來歷史并非塵封往事,它是流淌在血脈里的精神,是無數(shù)先驅(qū)用生命點燃的火炬,代代相傳。</p> <p class="ql-block"> 門口磚縫間,幾株野菊倔強生長。想起展館結(jié)束語:“工人階級的力量,正在于野草般的生命力?!贝诵胁粌H觸摸到有溫度的歷史,更深刻理解了漢口江岸何以稱為“中國工運的搖籃”。那些發(fā)黃的文件、磨損的徽章背后,是一個民族覺醒的磅礴敘事。</p> 一位戴紅領(lǐng)巾的小女孩踮腳將耳朵貼在老樓外墻上,轉(zhuǎn)頭對我說:“爺爺,這堵墻會說話!”學她俯身,磚石深處傳來隱約震動——或許是長江濤聲,或許是百年前三十萬工人游行的腳步聲,更可能是我胸腔里前所未有的劇烈心跳。 <p class="ql-block"> 走出紀念館,夕陽將“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的牌匾染成金色。我知道,這場與歷史的對話,已將一顆火種種進心底。它會在未來每一個需要勇氣與信念的時刻,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