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林州市東姚鎮(zhèn)梨園村村名的來歷是什么呢?百度給的統(tǒng)一答案為:《張氏族譜》記載:始祖張升,祖籍山西省壺關縣五龍山云磊村,明朝弘治年間,在林縣任儒學訓導,卸任后沒回山西,定居在了林縣,見此地樹木茂盛,梨樹成園,便將村莊稱為“梨園”。</p><p class="ql-block"> 如果勉強解釋梨園村因梨樹成園而成名,那么如何解釋老里溝村呢?是不是也要強加它當年李樹成溝的理由呢?《乾隆林縣志》記載當年東姚鎮(zhèn)屬于東方四鄉(xiāng),東姚西鄉(xiāng)長管李家場鄉(xiāng)約村有:李家場、西北泉、韓兒場、梨園村、老??溝、洞上村。</p><p class="ql-block"> 為了證明專家們說的對與錯,我數(shù)次去梨園村查閱3本《張氏族譜》,可惜讓讀者們失望了,百度又一次打臉了!《張氏族譜》上并沒有梨樹成園而命村民的記載,這也許只是他們的單方面想像罷了!只是我一直很好奇,他們都知道張昇身為訓導,難道他們沒有聽過"桃李滿天下″這句成語嗎!"桃李滿天下"最早出自《資治通鑒·唐紀·武后久視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碧拼拙右椎摹斗詈土罟G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詩中的“令公”指裴度,他因在朝中提拔后進、培養(yǎng)人才而聞名于世,白居易用“桃李”比喻裴度的學生,稱贊他培養(yǎng)出眾多優(yōu)秀人才。"桃李”一詞最早見于漢代韓嬰的《韓詩外傳》。書中以“春樹桃李,夏得蔭其下,秋得食其實”來比喻培養(yǎng)人才的收獲,后來逐漸演變成用“桃李”指代學生。</p><p class="ql-block"> 訓導是明清時期的地方學官,主要職責是協(xié)助教授、學正、教諭等教誨生員。在明清的府、州、縣儒學中均有此官職設置?!睹魇贰ぢ毠僦舅摹酚涊d“儒學:府,教授一人,訓導四人;州,學正一人,訓導三人;縣,教諭一人,訓導二人”?!肚迨犯濉ぢ毠僦救酚涊d“儒學:府教授、訓導,州學正、訓導,縣教諭、訓導,俱各一人”。職責范圍:主要負責協(xié)助教授、學正、教諭等進行教學工作,包括教導生員、主持考試等,是地方教育體系中的基層官員。品級待遇:在清朝,訓導的品級為從八品。</p><p class="ql-block"> 為了進一步驗證,我讓讀者們看一下我到目前見過東姚鎮(zhèn)存至最早的《張氏族譜》,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寅年)在白布上毛筆小楷書寫的族譜。</p><p class="ql-block"> 《張氏族譜》序:永寧一里八甲人戶。今夫族譜之修所以明世,係詳本支所關非細故也!我張氏,原居山西壺關雲(yún)磊村,至大明弘治時始祖諱:昇,?儒條訓導挀鐸林邑,因寄籍於斯焉,其後人世相乘生息,寔煩祖宗譜闕略支派多紊,不為之明原晰!委將何?昭我同族耶?爰有現(xiàn)時族長,諱:天道。與余兄諱:述知。細考殘碑,廣詢父老,闕其疑焉,傳其信焉,難不能盡得周祥,亦庻可覩其大略也,云爾是為序!十二世,增廣生員張兆田撰,張雲(yún)瑞錄。 大清乾隆四十七年春正月日碑</p><p class="ql-block"> 一世,林縣儒學訓導,龍門寺古碑可証。張昇,妻孺人常氏,子:斌、域、証、本。弟,??,生員回故里。二世,萌州麻?縣左堂,昇,長子張斌,董、朱氏,子:信、禮。次子張域,妻孺人王氏,子:儉、仁。三子張証,賈氏,子:義、諶、智。四子張本,董李氏,子:溫、恭、良、秉、忠。</p><p class="ql-block"> 為何《張氏族譜》序開篇就寫:"永寧一里八甲人戶″?明朝設置永寧縣和隆慶州,永寧之稱始于明朝,永樂十二年(1414)復置隆慶州時建縣,取“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寧惟永”之意(出自《尚書.呂刑》意為“一人辦了好事,萬民都受益,國家的安寧就會長久了”),故此定名永寧。 </p><p class="ql-block"> 對于古代老百姓來說:如果清朝是一座牢</p><p class="ql-block">籠,那么明朝就是一座監(jiān)獄。自從明太祖朱元璋創(chuàng)建大明帝國開始,他所設計的一切方案,就是要把除了他和朱家子孫后代以外的所有人,當做工具人和囚徒來看待。朱元璋繼承和強化了蒙元的戶籍制度、明朝的戶籍制度是嚴格限制禁止自由遷徙?!洞竺髀伞酚涊d:“人戶以籍為定,詐冒脫免者杖八十”,禁止擅自脫離原籍。</p><p class="ql-block"> 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為了防備北元的進犯,穩(wěn)固統(tǒng)治,為了防止皇室子孫纂位,施行分封藩王的制度。早在建文帝還是皇太孫的時候,他就注意到了來自各個封地藩王的潛在成脅。因此,建文帝登基后沒過多久就開始進行削藩。</p><p class="ql-block"> 明朝的里甲制度是一種基層管理制度,《大明律》中的記載:“凡各處人民,每一百戶內(nèi),議設里長一名,甲首一十名”,里甲的主要職能是“輪年應役,催辦錢糧,勾攝公事?!焙槲涫哪辏?381),朝廷下令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里甲制度,這個其編制方法是以一百一十戶為一里,由丁糧最多的十戶擔任里長,其余一百戶分為十甲,每甲設甲首。各"里"中無力承擔差役的鰥寡孤獨人戶,則帶管于110戶之外,稱為畸零戶。10名里長以10年為一個周期輪流應役,先后順序根據(jù)丁糧多寡預先編排,每年由1名里長率領10名甲首應當差役,并負責”管攝一里之事”?!稄埵献遄V》寫"永寧一里八甲人戶",由此可見當年梨園村有190戶。</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的戶籍制度如同一張精密編織的巨網(wǎng),以“民、軍、匠、灶”四大戶籍為綱,將百姓世代鎖死在固定的職業(yè)與命運中。民戶耕田納糧、軍戶戍邊赴死、匠戶無償服役、灶戶煮鹽抵課身份世襲役稅永隨?!饵S冊》與《魚鱗圖冊》如鐵鏈般綁定人地,里甲制催征賦役,律法嚴懲脫籍,"連坐"懲罰,百姓淪為大明朝廷的“稅役工具”。</p><p class="ql-block"> 《張氏族譜》序:"我張氏,原居山西壺關雲(yún)磊村,至大明弘治時始祖諱:昇,以儒條訓導振鐸林邑,因寄籍於斯焉!″從梨園村這2本《張氏族譜》我們可以知道,林縣始祖張昇,從大明弘治年間從山西壺關縣云磊村遷至此″,但卻未說此村為梨園村!始祖張昇是訓導職位官員振鐸林邑!振鐸是什么意思呢?振鐸,即搖鈴的意思。古代的司馬常振鐸。鐸,有舌的大鈴。《說文·金部》:“鐸,大鈴也。軍法,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兩司馬執(zhí)鐸。"徐灝箋:“鐲、鈴、鉦、鐃、鐸五者,形制皆同,唯鈴、鐸有舌為異耳?!惫糯俜叫颊谭顣r,常先搖鈴以警示眾人?!吨芏Y·春官·大司馬》:“司馬振鐸,群吏作旗,車徒皆作?!编嵭ⅲ骸罢耔I以作眾。作,起也?!庇秩纭痘茨献印r則訓》中則有“振鐸以令于兆民”之語。此后學宮上下課時也常振鐸搖鈴,因此“振鐸”一詞又引申為從事教育、教化百姓。</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以大膽猜測,梨園村村名是張昇當時"桃李"師生遍林邑,才被當時林邑人頌為"李園″。"因寄籍於斯焉,其後人世相乘生息″,由此可見當時從山西背井離鄉(xiāng)無奈政府遷到梨園村的張昇是何感想,"離"和"李″諧音,于是改為"離園村″以此來懷念自己的家鄉(xiāng),但是"離″字寓意不好,"離″和"梨"諧音,文字獄的威懾讓張昇最后一次改名為"梨園"!</p><p class="ql-block"> "一世,林縣儒學訓導,龍門寺古碑可証。"《張氏族譜》里的這句話引起了我的興趣,"龍門寺″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置林縣,屬河南布政使司彰德府。至嘉靖年間,林縣有下屬八處管理處。分別為元康;三井;七泉;東姚;馬店;趙村;申村;張村。</p><p class="ql-block"> 東姚管統(tǒng)村十三個:西諸翟;強篆;沙潤;新安;東諸翟;翟曲;采桑;景色;李家場;西良;新村;東姚;王儒。</p><p class="ql-block"> 由上可知明朝時采桑和景色都歸東姚管轄,而龍門寺就位于和梨園村一山之隔的南景色村?!吨匦蘖挚h志》里記載:縣東南景色村宋嘉祐間建,明宏治間增修。這里《重修林縣志》把"明弘治″抄寫成了"明宏治",是個明顯錯誤之處!</p><p class="ql-block"> 很遺憾,龍門寺當年證明張昇的古碑已經(jīng)不知所蹤,一通碑為:大清亁隆四十七年歲次壬寅《重修龍門寺大佛殿記》,本寺會議僧前院深富徒心亮孫空曉化……</p><p class="ql-block"> 另一通碑為《重修龍門寺碑記》,翟曲村廩膳生員董全吉撰文,木村儒童常如金、李陳廷、董沐書丹。益聞廟貌森嚴乃示赫濯之義,神道設教聿昭畏敬之心,是故神之理見於易詠於詩者,於春秋神之為理奧矣哉!林邑東南離城二十五里有景色村,舊有龍門寺由來久矣!其寺北枕名山,南臨幽澗,山景之巉嚴嵯峨,澗溪之清沅瀠洄,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前人之述備矣,不必多贅。寺內(nèi)有大佛殿三楹,觀音殿三楹,東有關帝殿,西有給孤長者殿皆一楹??贾畯疙倭⒆约尉改觊g,其間修葺之舉益幾經(jīng)矣,至康熙四十九年增修東西殿皆成三楹,西殿內(nèi)又增至龍神二尊,棋園太子二尊。越至道光十五年有僧人見廟宇傾頹,忽起善念乃獨會社眾發(fā)善心,踴躍赴事募化十方。至道光二十年鳩工聚眾經(jīng)營於庚子之春,落成於庚子之秋重修東三殿,又增修關帝殿神二尊共神五尊,由是丹塗黝堊、輪奐聿新、金碧輝煌、莊嚴彌旌茲當厥功告竣,為詳其始末之現(xiàn)珉以垂不朽云 大清道光二十一年歲次辛酉四月吉旦立</p><p class="ql-block"> 民國二十八年(1939),國民黨黨部勸返僧人,林縣簡易師范學校于龍門寺開辦。師十余,生八十,班二,設國文,數(shù)學,史地,教心學課程。翌年,日軍掃蕩,被迫停辦,師生投入抗戰(zhàn)前線,其后均為林縣教育力量之中堅。八路軍組織縣南抗擊日偽,龍門寺為臨時住所,于此開會辦公。1944年,南景色小學此地開辦。</p><p class="ql-block"> 張昇在龍門寺的碑記內(nèi)容是講學還是撰寫碑文,如今只能憑空想象了!也許是張昇始祖是老師的遺傳基因原因,梨園村985和211大學生與日俱增,唯有不斷學習,才能出人頭地,是每一個張姓人心中牢記的座右銘!</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