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山 <p class="ql-block">當清晨的陽光輕輕地灑在加拉塔大橋上,海鷗的鳴叫與宣禮塔的喚拜聲便交織成了伊斯坦布爾新一天的序曲。這座橫跨歐亞的城市,像一本攤開的史詩,承載著拜占庭、古羅馬、奧斯曼與現代土耳其文明的層層印記。而我用了三天時間,輕輕地翻動了它最輝煌的那幾頁。</p> <p class="ql-block">一、托普卡帕老皇宮</p><p class="ql-block">托普卡帕老皇宮,這座見證了奧斯曼帝國四百年輝煌歷史的宏偉建筑群,是伊斯坦布爾最不容錯過的景點之一。作為曾經蘇丹的居所和帝國權力中心,它承載著無數歷史故事與藝術瑰寶。</p> <p class="ql-block">經過圣索菲亞大教堂,步行約十來分鐘便來到了托普卡帕宮的正門。這座被稱為"帝王之門"的宏偉入口建于1478年,19世紀又以大理石覆蓋其表面,中間的拱門頂部刻有金箔的奧斯曼文字,包含蘇丹的花押及古蘭經經文。</p> <p class="ql-block">通過安檢后,便進入了第一庭院。這個開闊的空間更像是一座巨大的花園,左側是建于拜占庭時期的伊蓮娜教堂,它與索菲亞教堂同樣古老,都是由查士丁尼皇帝興建的。比較幸運的是,這所教堂在奧斯曼時期從未被改作清真寺,保存了原始的基督教風貌。</p> <p class="ql-block">穿過第二座城門"崇敬之門",我來到了第二庭院。這座城門上黑底金字書寫著可蘭經最重要的教義:"阿拉是惟一的真主,穆罕默德是阿拉的先知"。門兩旁圖像文字則是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印璽,彰顯著帝國的威嚴。</p> <p class="ql-block">第二庭院曾是奧斯曼帝國的政治中心。右側以前是宮廷的餐房,現在則成了帝國時代從中國和日本運來的陶瓷器和帝王使用的銀器展館。據說這里有1.7萬多件中國古瓷器,上至唐宋,下至明清,僅次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德累斯頓藝術博物館,為世界第三位。</p> <p class="ql-block">庭院左側是議政廳,</p> <p class="ql-block">通過第三道大門"吉兆之門",我進入了第三庭院,這里是整個老皇宮的核心區(qū)域。</p> <p class="ql-block">第三庭院最吸引人的莫過于珍寶館。游客們排著長隊等待進入參觀,里面陳列著奧斯曼帝國無數國寶和伊斯蘭教珍貴文物。</p> <p class="ql-block">被稱為鎮(zhèn)館之寶的"勺子鉆石"重達86克拉,呈淚滴形,周圍鑲著一些小鉆石,是世界第五大鉆石。</p> <p class="ql-block">典禮水壺</p> <p class="ql-block">佩劍</p> <p class="ql-block">書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圣經</p> <p class="ql-block">出了第四道門向右拐彎,就到了海邊,這里有寬敞的平臺。我站在平臺上憑欄遠望,蔚藍色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跨亞歐大橋和金角灣盡收眼底。天空中翱翔的海鷗、對岸層層疊疊的紅頂建筑、來來往往的貨船與游船,以及岸邊的古城墻,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二、多爾瑪巴赫切新皇宮</p> <p class="ql-block">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波濤輕拍著歐洲海岸,一座白色大理石宮殿如珍珠般鑲嵌在600米長的水岸線上。陽光穿透云層,灑向這座19世紀奧斯曼帝國的最后奢華——多爾瑪巴赫切宮。</p> <p class="ql-block">多爾瑪巴赫切宮的設計融合了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義風格,與奧斯曼傳統風格交相輝映,堪稱建筑藝術的巔峰。</p> <p class="ql-block">推開裝飾金箔的“帝國之門”,眼前的景象令人屏息,穿行于285個房間的迷宮,每一步都踩在歷史的金粉之上。</p> <p class="ql-block">水晶樓梯</p> <p class="ql-block">后宮浴室,整片墻面由埃及雪花石砌成,紋理如流動的云霧,奢華得令人窒息。</p> <p class="ql-block">離開多爾瑪巴赫切宮時,夕陽給這座宮殿披上了一層金色。多爾瑪巴赫切宮是帝國斜陽的具象,卻又在凱末爾領導的民族獨立革命中孕育了新生。</p> <p class="ql-block">三、巴拉特街區(qū)</p><p class="ql-block">午后的陽光從金角灣對岸漫過來,溫柔地裹住巴拉特起伏的坡道。我踏著鵝卵石上的金色,走進了巴拉特街區(qū)。</p> <p class="ql-block">坐在陽光下享用下午茶的人們。</p> <p class="ql-block">忙碌的店鋪老板娘。</p> <p class="ql-block">我以為有啥好奇的東西,湊近一看沒啥新鮮的。</p> <p class="ql-block">買了杯石榴汁,絳紅漿液滑入喉間——清冽酸香瞬間沖散暑氣,如飲下一整個奧斯曼的夏天。</p> <p class="ql-block">我望向巷子盡頭,一座十五世紀的羅曼式宣禮塔斜插進藍天</p> <p class="ql-block">四、圣索菲亞教堂</p><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亞大教堂是土耳其古都伊斯坦布爾最大的教堂,是古代拜占庭的藝術杰作。</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亞大教堂的大圓頂離地55米高,教堂主體呈長方形,頂上有40扇窗子,陽光射進廳內,顯得明亮通透。</p> <p class="ql-block">這幾幅壁畫,都是千年以前用馬賽克粘貼起來的,至今仍色彩鮮艷,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耶穌像</p> <p class="ql-block">圣母瑪利亞身穿深藍色長袍,懷抱幼年耶穌(耶穌右手作祝頌手勢,左手執(zhí)卷軸)。</p><p class="ql-block"> 約翰二世立于圣母右側,身穿鑲寶石的皇袍,手捧錢袋(象征皇室對教堂的財政奉獻)。</p><p class="ql-block"> 皇后伊琳娜立于圣母左側,身著綴滿珠寶的禮服,手捧卷宗文書(代表法律或土地契約)。她的金發(fā)辮體現匈牙利血統。</p> <p class="ql-block">畫面中央的耶穌身著深藍色拜占庭長袍,右手作祝福手勢,左手持裝飾華麗的《圣經》,頭頂標注希臘文縮寫“IC-XC”(意為“耶穌基督”)。這一形象象征神權對世俗統治的至高權威。</p><p class="ql-block">左側男性為拜占庭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九世,佐伊女皇的第三任丈夫。雙手捧錢袋,象征將帝國財富奉獻給基督。 頭頂鐫刻“君士坦丁,上帝基督虔誠的皇帝、羅馬帝王、蒙那馬裘斯”,強調其統治的神圣合法性。</p><p class="ql-block">右側女性拜占庭馬其頓王朝佐伊女皇,以政治聯姻鞏固權力。手持地圖卷軸,代表將世俗權力(領土統治權)獻給基督。 銘文標注:佐伊,非常虔誠的奧斯古塔(“奧斯古塔”為尊稱,意為“紫室出生”的皇室血脈)。</p> <p class="ql-block">中間是耶穌基督,左側是圣母瑪利亞,她是耶穌的母親,右側人物可能是施洗者約翰。</p> <p class="ql-block">五、藍色清真寺 </p><p class="ql-block">與藍色清真寺僅一墻之隔的蘇丹艾哈邁德廣場,立著三座古羅馬遺碑:3500歲的埃及方尖碑、無頭青銅蛇柱、剝蝕的君士坦丁柱。</p> <p class="ql-block">位于廣場東北的八角銅頂水亭。</p> <p class="ql-block">六座宣禮塔刺破湛藍天幕,如六支墨筆書寫奧斯曼帝國的余暉——這便是藍色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中央穹頂高43米,直徑27.5米,以四根“象腿柱”支撐,未用一釘卻抗住四百年地震,穹頂群如蓮花層疊綻放。</p> <p class="ql-block">穆斯林面朝麥加跪拜,誦經聲在藍光中浮沉。</p> <p class="ql-block">加拉塔塔是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最具標志性的中世紀石塔,</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的主要特產是紅茶、咖啡和軟糖,據說這家是比較好的。</p> <p class="ql-block">六、博斯普魯斯海峽</p><p class="ql-block"> 博斯普魯斯海峽不僅是地理意義上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更是歷史與文化交織的紐帶。今天我登上游輪,開啟了一段欣賞它獨特魅力的游程。</p> <p class="ql-block">游輪前行,海峽兩岸的景色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一側是古老的歐洲,有著歷史悠久的建筑和古堡;另一側是充滿活力的亞洲,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 。</p> <p class="ql-block">沿途,各種年代的清真寺點綴其中,宣禮塔高聳入云,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fā)著神圣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前行,宏偉的第一座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出現在眼前。它像一條鋼鐵巨龍橫跨海峽,連接起歐亞大陸 。站在游船上仰望,大橋的結構精巧,氣勢恢宏,車輛在上面川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博斯普魯斯海峽入口處的少女塔。</p> <p class="ql-block">兩個小時的游輪之旅很快結束了,而我這次為期17天的地中海浪漫之旅也已接近尾聲。</p><p class="ql-block">時間雖然短暫,但卻讓我領略到了地中海沿途意大利、希臘及土耳其的獨特魅力。</p><p class="ql-block">這是一次難忘的旅程,期待著更多如此的相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