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評論:《時光深處不滅的光》</b></p><p class="ql-block"><b> 田耘 (中學語文高級老師)</b></p><p class="ql-block"><b>戴爾老師《時光里的塵?!分泄?jié)選的兩篇散文,如兩枚嵌入歲月肌理的琥珀,凝固了八十年代中國鄉(xiāng)土社會與校園生活的靈魂切片。它們并非宏大敘事,卻因對平凡生命瞬間的深情凝視而獲得了超越時空的重量。</b></p><p class="ql-block"><b>《三月夜》以高三教室為舞臺,在雨聲、燭光與鐘擺的協(xié)奏中,上演了一代人的精神苦行。作者筆下的“夜”既是物理空間——“柴油發(fā)電機”熄滅后的墨黑校園,更是精神場域——被“定理公式”與無聲嘆息填滿的青春囚籠?!疤魺粢箲?zhàn)”的如豆燈火,既是生存的掙扎,也是靈魂不向庸常屈服的倔強微光。結尾“追日”的夢境尤顯奇崛,將高考重壓下少年們的渴望升華為夸父式的悲壯史詩。作者多年后回望時的“溫暖感”,恰似歲月對苦難的奇妙蒸餾——那燭火映照的已非煎熬,而是生命在重壓下奮力燃燒的尊嚴。</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枯榕樹下的迷惘》則如一幅褪色的鄉(xiāng)村肖像,在枯榕的陰影里勾勒出另一種青春的夭折。“紅潤雙頰”變?yōu)椤吧n白瘦削”、“清澈眼眸”化作“混沌迷?!薄は竦膶Ρ瘸蔀闀r代悲劇最銳利的注腳。那根“細細的生命弦”上,輟學、逼婚、離異的命運三重奏令人窒息。“紅綢帶”與“大紅襖”的喜慶色彩,反襯出個體自由被宗法意志絞殺的荒誕與凄涼。當“七彩陽光”被“父親一聲怒吼”塵封,被“抱孫子”的舊夢碾碎,枯榕樹下站立的不僅是一個迷茫青年,更是一個鄉(xiāng)土中國在現(xiàn)代化門檻前徘徊的沉重隱喻。</b></p><p class="ql-block"><b>兩篇文本在美學上形成精妙的互文?!度乱埂返臒艋鹗恰叭紵谝埂保犊蓍艠洹返哪荷珔s是“吞噬光明”;前者以“追日”的飛翔姿態(tài)收束,后者以“心跌落”的沉墜告終。這一升一降之間,作者揭示了八十年代青年命運的分野:有人借知識奮力掙脫引力,有人被傳統(tǒng)引力場撕碎。而那“時光里的塵埃”的命名,正是對歷史最謙卑也最深刻的洞察——時代洪流中的個體生命雖如微塵,但每一粒塵埃折射出的光芒,都是照見歷史真相的棱鏡。</b></p> <p class="ql-block"><b>文集副題“平凡微小,溫暖感動”道出了其精神內核。作者以考古學家的耐心拂去時光積塵,讓被宏大敘事遮蔽的個體傷痕與尊嚴重見天日。這些文字的力量不在于批判的鋒芒,而在于呈現(xiàn)的真實——當我們在枯榕樹的暮色里觸摸到冰冷的命運鎖鏈,在三月夜的燭光中望見靈魂不熄的火焰,便已完成了對那個年代最深刻的哀悼與致敬。</b></p><p class="ql-block"><b>時光終將一切碾作塵埃,但有些塵埃會在記憶的星空中永恒漂浮,成為照亮來路與去途的不滅的星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