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4日的第二個景點是蘇州的平江路景區(qū)。這里古巷四通八達,白墻黛瓦,街道水道并行,讓人贊嘆蘇州這座文化古城被保存的如此完美。這是蘇州的一條歷史老街,也是一條沿河的街道,其河名叫平江河。有“一條平江路,半座姑蘇城?!钡拿雷u。它全長1606米。游人可以走路,也可以坐船。沿路有橋13座,大多超過了800年的歷史,主路太商業(yè)化,人又太多,真是如朋友所言:“往前看是頭,往后看是臉?!钡飞细芨杏X到蘇州那種“小橋流水人家”的古色古韻。</p><p class="ql-block"> 走在小巷深處,雖有些斑駁的痕跡,卻透露著濃厚的古韻。兩邊窄窄的小巷墻面上畫著墻畫,似乎是隨意涂鴉卻又不失風味兒。還有一條小巷叫丁香巷,可惜,今天是晴天,雖然有撐著傘,穿著漢服的女孩兒三三兩兩的迎面走來,但那濃妝艷抹的樣子卻讓我不忍直視。我希望有一場蒙蒙細雨,巷子里能遇見一位撐著傘的像丁香一樣美麗的姑娘,穿著民國時期的服裝,清新自然又不失大家閨秀的高雅知性女士,讓我心中一動。我想起了有首幾乎淡忘了的戴望舒的《雨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撐著油紙傘,</p><p class="ql-block">獨自</p><p class="ql-block">彷徨在悠長、</p><p class="ql-block">悠長</p><p class="ql-block">又寂寥的雨巷</p><p class="ql-block">我希望逢著</p><p class="ql-block">一個丁香一樣的</p><p class="ql-block">結著愁怨的姑娘</p><p class="ql-block">她是有</p><p class="ql-block">丁香一樣的顏色</p><p class="ql-block">丁香一樣的芬芳</p><p class="ql-block">丁香一樣的憂愁</p><p class="ql-block">在雨中哀怨</p><p class="ql-block">哀怨又彷徨</p><p class="ql-block">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p><p class="ql-block">撐著油紙傘</p><p class="ql-block">像我一樣</p><p class="ql-block">像我一樣地</p><p class="ql-block">默默彳亍著</p><p class="ql-block">冷漠、</p><p class="ql-block">凄清,</p><p class="ql-block">又惆悵</p><p class="ql-block">她靜默地走近</p><p class="ql-block">走近,</p><p class="ql-block">又投出</p><p class="ql-block">太息一般的眼光</p><p class="ql-block">她飄過</p><p class="ql-block">像夢一般的</p><p class="ql-block">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遇到這樣的一位姑娘,希望她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熱烈,但不要有丁香一樣的憂愁。她長裙搖曳,秀發(fā)飄逸,她應該有著這個時代,這個國度應該有的自信、陽光、優(yōu)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蘇州打卡墻,小橋流水,枕河人家……都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在鈕家巷內(nèi)的狀元博物館,卻讓我震撼了。這是一座全面介紹狀元群體、展示狀元文化的博物館。在這個有著一千多年狀元歷史的國度里,蘇州就有51名狀元,號稱“狀元之鄉(xiāng)”,這里原是清朝狀元潘世恩的故居,他二十五歲中狀元做到了大學士,四朝元老。他家一脈曾經(jīng)有一狀元二探花八進士十六舉人的輝煌歷史。他的家族既富有文化底蘊,又有著顯赫的官場世家。享有“蘇州無第二家”之美譽。</p><p class="ql-block"> 走進博物館。我們還看到了一面墻上寫有“蘇州狀元,甲冠天下”的大匾,墻上有歷來狀元的名冊,還有連科狀元,就是在三年一試的科舉殿試中,蘇州文人常常連科折桂,真的是令人望塵莫及啊。此外還有狀元世家名冊,有父子狀元、祖孫狀元、叔侄狀元、親家狀元……看得人心生羨慕之情。</p><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館,外面的墻上有幾位狀元家族的家風家訓,拍了幾張照片,細細品味他們的家風家訓,值得我們深思:家風家訓?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tǒng)風尚和道德準則,它通過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和日常行為來體現(xiàn),對家庭成員的成長和教育具有深遠的影響。家風家訓不僅是家庭內(nèi)部的道德規(guī)范,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但在現(xiàn)今社會還有幾家家風家訓用來約束自己約束后代,大家看中的不過是孩子的分數(shù),哪管孩子的心理健康、為人處世之道。于是,校園欺凌、躺平、拒婚、啃老等等社會問題隨處可見,令人堪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平江路走出,已經(jīng)是下午4點多了。我們乘著旅游大巴又趕往了千年古鎮(zhèn)——周莊。它位于蘇州城東南,昆山市、烏江、上海三地的交界處,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之一,素有“中國第一水鄉(xiāng)”之美譽。該古鎮(zhèn)保存有14座元明清古石橋和800余座明清故居。其中最有名的是張廳和沈廳。</p><p class="ql-block"> 人們都說,江南的古鎮(zhèn)是小橋流水的婉約,是粉墻黛瓦的別致,我們就沿著這小橋流水開始了“慧游周莊”之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據(jù)說,周莊始建于北宋,流水潺潺,河中船夫船娘們悠閑自在得撐著船兒,有的船上有一兩個游客,有的船上空空如也,但他們依然旁若無人得唱著悠揚悅耳的江南小調(diào),任由岸上摩肩接踵的游人們拍照、喝彩。</p><p class="ql-block"> 雙橋是指世德橋和永安橋兩座石橋,位于周莊中心一條分叉的河流叉口上,始建于1573年至1619年。</p><p class="ql-block"> 在周莊眾多的橋梁中最著名的是雙橋,因當代著名畫家陳逸飛的一幅畫《故鄉(xiāng)的回憶—雙橋》而聞名于海內(nèi)外。 河上的石橋聯(lián)袂筑,顯得十分別致。因為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是古時候人們使用的鑰匙,當?shù)厝吮惴Q之為“鑰匙橋”。雖然有名,但橋洞狹窄,只能容小船穿梭往來。</p><p class="ql-block"> 走走逛逛,終于感覺有點餓了,這才記起,中午飯都沒吃,今天一天不是在景區(qū)游玩,就是在路上奔波,幸虧帶著許多的零食打牙祭,于是,我們便走進臨街的飯館吃飯。</p><p class="ql-block"> 吃過晚飯,我們向張廳走去。</p><p class="ql-block"> 張廳始建于明正統(tǒng)年(1436-1449年),為明代開國功臣徐達之弟徐逵(一說徐孟清)的后代所建,原名怡順堂。建筑風格保留明代特征,如楠木柱礎和低矮樓廳。??</p><p class="ql-block">? 可是,清初徐氏家道中落,宅邸被張姓家族收購,更名為玉燕堂,因新主人姓氏得名“張廳”。</p><p class="ql-block"> 它?占地約1884平方米,六進院落70余間房,兼具居住、待客、私塾等功能。??張廳的?建筑內(nèi)保留大量明代元素,如楠木柱礎(經(jīng)特殊防腐處理保存至今)、幾何窗欞及明式家具。??</p><p class="ql-block"> 出張廳進沈廳,一個比一個奢華。我們在首富沈萬山的府邸參觀,導游告訴我們,他的錢比王健林加上馬云的錢還要多。據(jù)說他有一個聚寶盆,他的錢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首先,我們看到的是水墻門,這里家家臨水,戶戶通舟,也就是他的私人碼頭,傳說朱元璋也是沈家的常客,他常常會在沈府的私人碼頭下船到沈萬三家做客。沈廳有七進院,五門樓,大小房間千余間。在沈萬山的故事墻上。畫著不同時期的繪畫,在這里我們可以了解沈萬山的許多故事。最有意思的是,我們在沈萬三的餐廳看到了擺著的“萬三家宴”八大碗,正中間放著一個大豬蹄,關于這個豬蹄還有一個傳說呢。</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朱元璋到沈萬三家做客,主人熱情款待,席間,朱元璋指著大豬蹄問:“這是一道什么菜?”沈萬三心頭慌亂,實話實說,犯了皇帝的名諱,稍一沉思,他不慌不忙地說:“回陛下,這是萬三蹄。”朱元璋本來就是想找沈萬三的事,見他這樣機敏,只好作罷。吃著美味的萬三蹄,朱元璋龍顏大悅,從此,萬三蹄名揚九州。連著兩年我都在過春節(jié)的時候買了“萬三蹄”,但關于它的故事我還是第一次聽到。</p> <p class="ql-block"> 周莊離京杭大運河很近,沈萬三憑借他的經(jīng)濟頭腦,開始了通番(也就是海外經(jīng)商),成為海外貿(mào)易的鼻祖。由此,他的財富與日俱增,其實,通番才是他真正的聚寶盆。</p><p class="ql-block"> 中國有句老話:“人怕出名豬怕壯”,他的財富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就讓他修建明長城,據(jù)說,南京明城墻的三分之一都是沈萬三出資修建的。此外,他還出資修建了明皇宮。有一次,沈萬三為了討好朱元璋竟提出申請愿出資一百萬犒勞三軍,朱元璋大怒:“匹夫犒天下之君,亂民也,宜誅之?!毙姨濕R皇后識大體,勸解道:“不祥之民,天將滅之,陛下何誅焉?”朱元璋轉念一想,天下未定,殺了沈萬三恐天下人寒心,于是,將沈萬三流放到了云南。盡管如此,朱元璋依然余怒未消,后來終于找了個機會,處死了沈萬三的一家,可憐這個江南第一富豪落了個慘死他鄉(xiāng)的命運,千秋富貴終成泡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