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親接我小兒子放學時,總是提前到。他默默站在校門外,像一棵沉默的老樹,目光溫和地穿過喧囂,安靜地落向遠處。他向來不愛熱鬧,人生多半的光陰,似乎都沉淀在那一方棋盤的黑白經緯里。唯有那縱橫的阡陌,是他愿意傾注全部心神的疆域,或者,是牽著他小外孫的手,慢慢走回家的那條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親,并非生父,卻恩深似海。母親帶著襁褓中的我改嫁于他時,家中光景甚是清寒。生活的重擔,促使他們早早開始了共同奮斗的歷程。母親嫁過來不久,就為我添了兩個弟弟。為了養(yǎng)活我們這群嗷嗷待哺的孩子,父母最初在藁城老家村里開了一家小飯店。那是最初的起點,鍋灶間升騰的煙火,映照著他們年輕而疲憊的臉龐。</p><p class="ql-block"> 后來,為了尋求更好的機會,他們獨自前往石家莊打拼,開起了那家后來在老石家莊人心中留下印記的“黑白饸饹館”。而年邁的奶奶,則留在藁城老家,負責照料我和兩個年幼的弟弟。從此,石家莊那間小小的店面,成了父母日日夜夜奮斗的戰(zhàn)場。鍋勺的叮當聲、灶臺騰起的滾滾熱氣,是他們用汗水澆灌生計的唯一方式。即便在石家莊忙碌得腳不沾地,父親心里始終牽掛著藁城老家的我們和奶奶。他總會擠出時間,“勒令”母親抽空回老家看看我們,帶點城里的稀罕物,也親眼瞧瞧孩子們長高了多少。這份牽掛,從未因距離而淡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于是,在藁城的老家,我和兩個弟弟在奶奶的羽翼下成長。作為長姐,照顧弟弟們、分擔家務,成了我自然而然的責任。只有在學校放寒暑假時,我才有機會去石家莊父母的店里。那短暫相聚的時光里,我總是迫不及待地成為店里的小幫手。洗菜、擦桌、招呼客人,稚嫩的肩膀早早嘗到了父母謀生的不易。</p><p class="ql-block"> 正是在這幫忙的間隙,父親對我言傳身教。我尤其記得他給客人盛饸饹面的樣子——那粗瓷海碗里,面條總是堆得冒尖。尤其是熱湯饸饹,他總怕客人不夠吃,總想多添一勺扎實的面條?!霸蹅冏龀允成?,得讓人吃飽,吃好,心里踏實。”他常這樣低聲對我說,與那些斤斤計較、總怕虧了成本的生意人截然不同。 這份待人真誠、做生意實在、追求品質的堅持,是父親用行動刻在我心上的烙印?;蛟S,正是這份厚道與用心,讓“黑白饸饹館”的饸饹成了許多老石家莊人舌尖上的記憶。提起它,尤其是那些走街串巷的出租車司機們,常會豎起大拇指:“那家的饸饹,味兒正,量足,實在!”這份由父親親手鑄就的口碑,是歲月也抹不去的溫暖印記。</p><p class="ql-block"> 父親待我,有著一種特別的細心與謹慎?;蛟S正因為沒有血緣的牽絆,他格外在意。記憶中,他從未對我揚起過手掌。即便我犯了錯,嚴厲管教我的總是母親。而父親,總會在事后,或是假期在石家莊的短暫相處里,把我拉到一邊,或是棋盤旁,耐心地、一遍遍地講道理。他的聲音不高,卻字字沉穩(wěn),像棋盤落子,敲在我心上。那份克制與溫和,是他構筑超越血緣的信任與親情的獨特方式。</p> <p class="ql-block"> 父親的節(jié)儉,深深刻在他的骨子里。并非吝嗇,而是對生活艱辛的深刻體會和對子女深沉的愛護。我給他買新衣,十有八九會招來他的“不滿”?!皠e亂花錢!我還有好多衣服沒穿呢!”他總是皺著眉,語氣里帶著責備。我知道,那些“沒穿”的衣服,大多是多年前的舊物,但他總是疊得整整齊齊,穿得干干凈凈,仿佛那才是他最安心的姿態(tài)。他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仿佛所有的節(jié)省,都是為了在兒女需要時,能有更厚的底氣。</p><p class="ql-block"> 后來饸饹館留給了我小弟經營,父親便成了母親最堅實的依靠。母親患病那些年,他侍奉湯藥、整理床褥,無微不至。兩年前母親走了,家中只剩下父親一人。我見他坐在母親常坐的位置,望著窗外,背影寂寥。然而,當我因公司事務焦頭爛額、心力交瘁,尤其要養(yǎng)育兩個半大不小的兒子,壓力倍增時,父親便無聲地接過了接送外孫的擔子,風雨無阻地接送小外孫放學,成了他新的日常。</p><p class="ql-block"> 父親的心,像一張無形的網,總是牽掛著每一個孩子。尤其是小弟。自從兩三年前,“黑白饸饹館”不再經營,小弟弟似乎一直沒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這成了父親心底一塊放不下的石頭。每次我去看望他,寒暄過后,話題總會不知不覺地滑向小弟。父親會裝作不經意地問:“你小弟……最近還好吧?忙什么呢?”他的語氣盡量放得平緩,眼神卻透著小心翼翼的探尋。當我告訴他一些零碎的消息,哪怕只是“最近找了份零工”或者“還在看機會”,父親的眼里便會閃過一絲寬慰,緊接著又是更深的憂慮。他從不直接打電話去“盤問”小弟,生怕給他壓力。這份沉甸甸的牽掛,便只能寄托在我這個長姐身上,化作一次次看似隨意的詢問。我深知,父親那節(jié)儉度日、安于清貧的表象下,是一顆為子女懸著、永難真正落下的心。</p><p class="ql-block"> 尤其讓我心頭溫熱的,是父親接回小外孫后,總是不疾不徐。他不會僅僅把孩子安全送到家就了事。他會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在晚飯后的片刻閑暇里,像當年對我那樣,耐心地給小家伙“講道理”?;蛟S是學校里發(fā)生的小摩擦,或許是作業(yè)上的小困難,又或許只是孩子天馬行空的疑問。父親總會瞇起眼睛,聲音平和而篤定,用最樸素的語言,把那些做人做事的根本,一點點浸潤到他外孫的心田里。那雙曾在石家莊“黑白饸饹館”里,為無數客人盛滿冒尖饸饹面的手,如今不僅穩(wěn)穩(wěn)地牽著小外孫的手走過車流,更是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細致地描摹著善良、誠實與堅韌的線條。</p> <p class="ql-block"> 就在前兩天,我去看望父親。閑聊中無意提起,最近工作壓力大,都是坐公交車來回奔波。沒想到,父親聽完,臉上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甚至沖我豎起了大拇指:“好!知道掙錢不容易了!坐公交好啊,省錢又環(huán)保!”那一刻,我心頭一顫。他眼中閃爍的認同與贊賞,仿佛比我升職加薪還讓他感到踏實和驕傲。</p><p class="ql-block"> 他吝嗇于自己的衣食,卻從不吝嗇對女兒懂得節(jié)儉、扛起責任的肯定。這份無聲的理解與樸素的贊許,像一道暖流,瞬間驅散了我積壓的疲憊。這份從“女兒”到“外孫”的無聲接力與愛的傳承,成了支撐我疲憊生活中最沉靜也最溫暖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父親骨子里藏著一種不為人知的浪漫與堅韌。五六年前,他曾獨自蹬著那輛舊自行車,從石家莊出發(fā)一路風塵仆仆騎往寧夏。路途遙遠艱辛,他卻把沿途的風物人情、所思所感,都細細記錄下來,寫成詩句。這些沾著風沙與汗水的詩行,后來成了親戚聚會上父親難得的談資。每當吟誦,他的眼睛里,便會漾起一種奇異的光彩,仿佛穿越時光,又看到了那個意氣風發(fā)的追風青年。</p> <p class="ql-block"> 如今,小弟已不再經營“黑白饸饹館”,那碗承載著父親厚道與歲月溫情的饸饹,也成了記憶中的絕響。每當我再吃到饸饹,舌尖總會不自覺地追尋、比較,卻再也尋不回父親親手做的那碗的味道——那碗面里,盛的不僅是筋道的面條、濃郁的骨湯,更是父親沉甸甸的實在、對品質的堅持,和無聲流淌的愛。那是我心中,永遠無法被超越的,最正宗、最美味的饸饹。</p><p class="ql-block"> 他并非生父,卻用行動寫下最深的父愛詩行——那詩里有藁城與石家莊之間那條艱辛創(chuàng)業(yè)路上無聲的接納、綿長的守護;有以“道理”為筆、以“實在”為墨,寫就的重恩;有根植于骨髓、流淌在血液中的節(jié)儉,那是對生活最深的敬畏,也是對兒女最樸素的呵護;還有深藏心底、欲言又止、卻始終如影隨形對每個孩子的牽腸掛肚;以及如今,他俯身向外孫低語時,那份穿越時光、依然溫熱的耐心與慈祥——這,便是父親留給我們家,最深沉也最悠長的回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