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游覽了八路軍總部紀念館所在地——麻田。麻田是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小村落,四周絕壁垂立,如同鐵桶一般,八路軍總部落腳麻田,5年多的時間,1724個日日夜夜,直至抗戰(zhàn)勝利,豐碑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p><p class="ql-block">巍巍太行山,美麗如畫廊。今天說一說太行山的事兒。</p> <p class="ql-block">先說太行山的形成。地球上任何山體的形成均與地質運動密切相關,太行山也不例外。兩大原因,一是地球板塊的碰撞導致地殼不斷隆起,形成了今天的太行山脈。二是地球的造山運動。太行山在大約260萬年前,太行山主體山脈從海底隆起,成為陸地上的山脈。這一過程伴隨著海陸變遷,海水最終退去,留下了太行山的壯觀地形。一句話,就是板塊運動、地殼隆起以及海陸變遷。太行山脈亦是中國地理東西分界線。</p> <p class="ql-block">二說太行山石頭特點。太行山千層石外表有很薄的風化層,水平紋理柔和,垂直紋理剛烈,多呈凹凸或平直狀,具有豐富的韻律;線條流暢,時有波折、起伏;顏色呈灰黑、灰白、灰、棕相間,其棕色稍顯突;色澤與紋理比較協(xié)調,顯得自然、光潔;造型奇特,變化多端,多有山形、臺洞形等自然景觀,亦有寶塔形、立柱形及人物、動物等形象。既有具象又有抽象,神韻秀麗靜美、淡雅端莊。直面時,巍峨雄壯,如萬里長城,性情剛烈。</p><p class="ql-block">太行山北高南低,綿延400余公里,如同一條壯觀秀麗的畫廊。不差三峽畫廊,也不差烏江畫廊。</p> <p class="ql-block">三說太行山的路。太行山有八陘,所謂“陘”,即人走出來的路。巍峨陡峻的太行山,給交通造成了巨大的障礙,翻越垂直的絕壁,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p><p class="ql-block">但沿著河流沖刷出來的縱橫溝谷,古人探索出一條條陘通,不僅作為交流貿易的通道,也成為連接晉蒙高原和華北平原的要沖。滏口陘為“太行八陘”中的第四陘,山嶺高聳,陘口狹窄,地勢十分險費,扼守太行山東出冀南平原之咽喉要道,自古以來為連通晉冀之天然交通要道和兵家必爭之地。滏口陘以北的麻田鎮(zhèn),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也是當時最大、最安全的交通中轉站。八路軍三個師分別扼住太行山的西北、東北和東南,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并建立晉察冀抗日根據(jù)地、晉冀豫邊區(qū)等,成為中國抗日的堅強堡壘。</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八陘都是東西走向的?。它們連接著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是古代晉、冀、豫三省相互往來的咽喉要道,也是重要的軍事關隘?)</p> <p class="ql-block">古希臘數(shù)學家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了杠桿原理,說只要有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杠桿,就能撬動地球。我想,旅游就是那個“支點”(平臺),“足夠長的杠桿”就是用心,我們就能認識地球。</p><p class="ql-block">大早,我去左權縣城溜達了一圈,山城有些涼意。左權縣之前稱“遼縣”,這個“遼”引發(fā)我的注意,為什么叫“遼縣”?我國以“遼”命名最早是在公元916年?,當時契丹族的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并自立為帝,定國號為“遼”?。遼縣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將“轑”改為“遼”而得名,可見他們并無直接聯(lián)系。古代,我國地理中間部位以“遼”為名的地方甚多,后來只留下了位于東北的有著眾多的“遼”元素的地域、河流等名稱。我之所以糾結,還是因為應縣木塔屬于遼塔系列。應縣木塔是遼代佛教文化與建筑藝術完美融合的結晶,見證了遼國的歷史和文化。</p><p class="ql-block">左權犧牲于遼縣十字嶺,1942年遼縣改為左權縣。</p><p class="ql-block">7:40,我們大家在將軍廣場列隊向左權塑像三鞠躬,家鄉(xiāng)人民永遠懷念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們大家在將軍廣場列隊向左權塑像三鞠躬,家鄉(xiāng)人民永遠懷念他)</span></p> <p class="ql-block">9點,大巴車到達常家莊園。什么叫大院?感覺眼前就是大院的天花板,這樣說,還不到位,這莊園里有走不完的大院。有人說,“喬家一座院,常家兩條街?!眴栆晃划?shù)厝耍f我們最多走了莊園的三分之一,我驚愕不已。喬家大院有比嗎?沒比。</p><p class="ql-block">莊園前有城樓,私人莊園的城樓形同一座城的城樓,有若大的甕城,有寬闊的護城河,有石拱橋,非一般城的城樓可比。城樓為磚木結構,頂為二重歇山式。高大的城門題有“敦艮吉”三字,我難解?!棒挢浴睘榘思冐灾?,上卦與下卦均為“山”。簡單的說,主體是山,對方客體也是山,如果有需要互動交往,就得非常注意邊界感。因為兩山是合不到一起的,如果硬要合,就會發(fā)生災難性事件,類似于火星撞地球那般的大地震,對于主體和客體都不利。這句話的重點在于這個“位”。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如果越位了,一是沒用,二是反而引發(fā)不好的后果。君子觀此卦象,以此為戒,謀不踰位,明哲保身?!兑捉洝吩诿耖g。</p><p class="ql-block">“敦艮吉”三個字,是莊園八道堡門中唯一幸存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莊園前有城樓,私人莊園的城樓形同一座城的城樓,有若大的甕城,有寬闊的護城河,有石拱橋,非一般城的城樓可比。拱門上有“敦艮吉”三字)</span></p> <p class="ql-block">(常氏祠堂現(xiàn)存“北祠堂”,始建于清光緒五年。整個建筑遵從儒禮,南北中軸,東西對稱,三門四進,上下兩院;結構舒展大度,氣勢雄渾。雕梁畫棟之精美,烘托出常氏家族特有的氣派與威嚴。譽為中國民居第一祠堂)</p> <p class="ql-block">(祠堂內記錄著常氏家族的歷史和榮耀?!皥蟊尽必蚁掠新?lián):“得姓有由援古國,分支成聚說平原”?!霸艊?強調姓氏與古代封國的淵源關系;與“報本”匾額呼應,體現(xiàn)慎終追遠的宗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貴和堂是常家莊園中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一個堂。貴和堂的建筑保存了最完整的磚、木、石雕和彩繪,特別是其磚雕影壁是中國民居中最大的。其橫臥石碑上刻有:“華夏文明看山西”)</p> <p class="ql-block">(車輞常氏家族分堂號名錄,眾多堂號讓人數(shù)不過來)</p> <p class="ql-block">(石蕓軒書院是常家的家族書院。書院由石蕓軒大書院、私塾院、約齋書院三組院落組成,形成了一個園林式的書院建筑群。展示了常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視和投入)</p> <p class="ql-block">(匾“學禮典書”,體現(xiàn)了常氏家族的儒文化傳承,培養(yǎng)了眾多優(yōu)秀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影壁上雕梅花鹿的寓意?主要包括“官運亨通”和“長壽”。梅花鹿的“鹿”與“祿”諧音,而“祿”意為“官吏的俸祿”,因此鹿象征著官運亨通、升官發(fā)財?。此外,古人認為鹿是壽星老的座駕,即長壽)</p> <p class="ql-block">(磚雕影壁,采用清徐磚雕,這是山西民居磚雕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p> <p class="ql-block">(內有貼金方篆格言影壁,可見常氏家族教育后代用心良苦)</p> <p class="ql-block">(滄桑歲月,可見一斑)</p> <p class="ql-block">(莊園內共有13處小園林?,其中主體后花園為靜園,包含百獅園 、 杏園 、 遐園 、 可園 四個代表性園區(qū)?。正是杏子成熟的時候)</p> <p class="ql-block">晉商,明清以來雄踞中國商界之首500多年。走在三晉大地,尋找晉商足跡亦是旅行之道。常家莊園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從儒商世家、中國第一晉商大院——榆次東陽鎮(zhèn)車輞村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筑群有所收獲。</p><p class="ql-block">常家開啟了一條萬里茶路。榆次這地方不產茶,能把眼光注視五夷山,確實商人獨具智慧令人起敬。從明末開始,常家經商有道,在康乾盛世把控茶葉貿易一百年。武夷山乃制茶之地,常家精心采摘,巧手制作香醇茶葉。然后一路運輸至邊境恰克圖(今烏克蘭境內,一度成為中俄貿易的樞紐,十分繁榮,甚至西方人稱之為“沙漠威尼斯”),售<span style="font-size:18px;">予遙遠的俄蒙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常家莊園由常氏家族歷經二百余年建造完成。莊園占地一百多畝,是喬家大院的16倍,建設規(guī)模在三晉民居建筑中首屈一指。莊園建筑群氣勢宏偉,保存良好,融入了許多北方地區(qū)的特色元素,整體布局講究、豪華,恢宏大氣。主要景觀有:“一山一閣,兩軒五院,四園九堂,六水八帖”。精美的建筑藝術和秀麗的園林風光,處處彰顯了常家高雅的文化品味和厚重的歷史底蘊。</p> <p class="ql-block">晉商的雄起如此華麗,晉商的衰落十分悲涼。</p><p class="ql-block">12:30,大巴車到達“三多堂”,即曹家大院。哪“三多”?多壽多子多福,這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部分,是禮法之下的倫理文化。</p><p class="ql-block">這是晉商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其建筑凸顯明清兩代風格,在山西屢屢可見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群,位于山西省太谷縣城西南5公里的北洸村。三多堂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10638平方米,由內宅、外宅兩部分組成,內含15個小院,3個門樓,3個堂廳,3個主樓,共277間房舍?!叭嗵谩眽駱歉?,宛如城堡。我第一次見識了山西的城堡式建筑,過去印象中是下南洋的人回家建筑,以廣東江門碉樓為代表。樓宅大院寬敞宏偉,整座建筑沿襲了明代古樸簡潔的風格,是明清建筑史上一朵瑰麗的奇葩。</p><p class="ql-block">太谷曹家從明末到民國26年(1937年),300年間在國內外開設商號大大小小640余座,遍及大半個中國,以及東京、巴黎、倫敦、莫斯科等地,僅國內資產達1200余萬兩白銀。雇用掌柜、伙計達3.7萬人之多,被譽為晉商首富。</p><p class="ql-block">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曹家抓住機遇把商號從關外向關內發(fā)展。曹家首先把總號設回太谷,以太谷為中心向中原各大城市輻射,不久雄居大半個中國。不僅如此,還跨出國門,曹氏商號橫跨歐亞兩個大陸,縱橫幾萬里,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上的跨國公司。</p> <p class="ql-block">(圖片還原曹家大院——三多堂)</p> <p class="ql-block">(曹家大院入口,三多堂牌坊,入門便是一條石板巷)</p> <p class="ql-block">晉商的衰落在曹家大院可見一斑。輝煌300多年的曹家不可避免的衰落了,究其原因有:一是隨國運以俱逝。中國通商銀行(通商銀行),清大臣盛宣懷1897年在上海自辦的第一家國家銀行成立,使私營錢莊、票號紛紛跨臺,曹家自在其中,受到重創(chuàng)。辛亥革命后,白銀改銀圓,銀圓改紙幣,紙幣改鈔票,貨幣不斷折換,又讓曹家資產損失慘重。軍閥割據(jù),張作霖統(tǒng)治東北,把東北的私營商號全部充公,曹家的東北商業(yè)基地雪上加霜。1938年,日軍一到曹家,用兩輛大卡車,40天的時間把曹家四壁浩劫一空,曹氏商業(yè)徹底破產。二是隨家敗以俱亡。</p><p class="ql-block">晉商從此一蹶不振。</p> <p class="ql-block">(三晉源是清代晉商渠源湞于同治元年,在山西祁縣獨資創(chuàng)辦的票號,與百川通、存義公并稱晉商三大票號,持續(xù)經營72年后于1934年歇業(yè))</p> <p class="ql-block">?(匾額“德星朗耀”位于渠家大院中的牌樓院?。牌樓院是渠家大院的核心區(qū)域,也是渠家主人的居所。這座牌樓富麗堂皇,氣勢宏偉,采用十一踩式設計,檐下巧妙地運用了十一踩木制斗拱,每一處斗拱上都精心鏤雕著圖案。這是所見主人居住最好的樓院。印象最深的有閨房深閣)</p> <p class="ql-block">(渠家大院戲臺,歇山頂、斗拱、木雕掛落、彩繪耐看)</p> <p class="ql-block">下午1點,大巴車到達渠家大院,其位于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古商城。在中國近代史上,晉商穩(wěn)居全國十大商幫之首,稱雄商界五百年,而祁縣是晉商的大本營。祁縣商幫有晉商鼎鼎大名的喬家、渠家、張家、史家、段家、郭家等十大家,其財富累積良厚,富可敵國。</p><p class="ql-block">渠家大院保存尚好。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占地面積5317平方米,建筑面積13271平方米。大院現(xiàn)存主體為清同治光緒時期的建筑,整座大院由8個大院,19個小院,240間房屋組成,大院為城堡式建筑,有兩座碉樓,互為犄角,易守難攻。祁縣,人杰地靈,走出一大批人物。人物中,有我熟悉的羅貫中、王渤等。</p><p class="ql-block">晉商給山西留下了豐厚的遺產,留下“華夏文明看山西”、“古建筑看山西”的佳話。</p><p class="ql-block">5點,大巴車到達綿山,時間已晚,景區(qū)門口轉了一圈。</p><p class="ql-block">9:30,大巴車到達洪洞城。</p><p class="ql-block">夜宿新華快捷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