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而感——李嘉誠先生的教育理念與情懷》韋鈺著,2025年3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h5>韋鈺院士贈書給曾建平的簽名</h5> <h5>韋鈺院士在《后記》致謝幫助提供資料和圖片的機構(gòu)和個人</h5> <h5>韋鈺院士1993-2002年任國家教育部副部長,推動遠程教育發(fā)展。</h5> 目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校長、中國工程學院院士巴德年為該書寫序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巴德年的序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韋鈺院士樂意讓我為她的書寫序,這令我欣然接受,而且喚起我的積極主動和盡心盡力,甚至為一篇參考資料,特意跑了一趟杭州。</p><p class="ql-block"> 我擔任汕頭大學校董會特別顧問20年,到過汕頭大學及其醫(yī)學院不止50次,再看韋鈺院士的這本書,不僅感到親切、感到喜悅,簡直是一次美好的回憶和一次有收獲的重新學習。作為有60多年教齡、30多年院校長經(jīng)歷的我,真正感悟了李 嘉誠先生的“教育承諾”,體會到了 李先生辦教育的理念、思想、實踐和作為。</p><p class="ql-block"> 1997年的冬天,我作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校長,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的派遣,帶領專家組到汕頭大學考察其能不能作為博士培養(yǎng)單位、設立博士點。我們本著科學、民主的原則,認真考察。最后,專家投票結(jié)果,有4個學科全票通過,同意上報。它們是理學院的數(shù)學學科、醫(yī)學院的病理學科、工學院的電子學科和建筑學科。1998年春天,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只通過了其中的病理學科,汕頭大學成為博士培養(yǎng)單位。</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是緣分,還是偶然,汕頭大學醫(yī)學院的連續(xù)三任院長都是我的老同事或是我的學生。沈忠英院長曾是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的病理科醫(yī)師,李玉光院長曾是哈爾濱醫(y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邊軍輝院長曾是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八年制89級畢業(yè)生。他們都是我到汕頭大學作校董會特別顧問后才認識的,讓我感到親切、感到自豪。特別是由于李嘉誠先生的關心、支持和指導,汕頭大學醫(yī)學院的醫(yī)學教育取得了實實在在的發(fā)展和進步,書中已提及這些教育改革,包括醫(yī)學的寧養(yǎng)醫(yī)療、姑息醫(yī)療、醫(yī)療扶貧。我作為一個醫(yī)生,對醫(yī)學教育非常敏感。汕頭大學醫(yī)學院是全國醫(yī)學院校中進步最顯著的一所。我列舉幾個硬指標:</p><p class="ql-block"> 1.近20年間,汕頭大學醫(yī)學院畢業(yè)生執(zhí)業(yè)醫(yī)師資格考試 合格率始終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高出10%~ 20%,多次居全國前十名以內(nèi)。</p><p class="ql-block"> 2. 1995年起,國家批準全國12家醫(yī)學院優(yōu)秀學生,經(jīng)選拔可到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進行“七轉(zhuǎn)八”,攻讀博士學位。鑒于學生的質(zhì)量優(yōu)秀,經(jīng)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考察、教育部批準,自2014年起新增汕頭大學醫(yī)學院和南京醫(yī)科大學兩校為“七轉(zhuǎn)八”學校。</p><p class="ql-block"> 3.汕頭大學醫(yī)學院“國際化視野下卓越醫(yī)生培養(yǎng)的綜合改革與實踐”教育改革成果獲得2014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p><p class="ql-block"> 4. 汕頭大學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fā)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chuàng)新和技術突破”項目獲得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p><p class="ql-block"> 此外,李嘉誠基金會與民政部合作,開展“重生行動全國貧困家庭唇腭裂兒童手術康復計劃”和“西部貧困家庭疝氣兒童手術康復計劃”,汕頭大學醫(yī)學院在全國組織實施的免費治療唇腭裂和疝氣項目(包括家長陪伴費用也由李嘉誠基金會支付),影響極大、極好。唇腭裂和疝氣都是“小病”,但嚴重影響患兒的生長發(fā)育,特別是損害患兒的心理和尊嚴。此項目的實施和推廣,改善了患兒的發(fā)育,更改善了患兒的生活信心和堅強意志。</p><p class="ql-block"> 我參加過的20次汕頭大學的畢業(yè)典禮,每一次都令人感動、令人振奮,特別是名譽董事長李嘉誠先生的講話,一般只是A4紙一張,也許是講人生,也許是談事業(yè),但總是離不開“有志、有識、有恒、有為”。每逢我聽過、讀過、回憶過李先生的講話,總是令人激動、感悟、覺醒和奮進。所以把李先生的講話收集齊了,按年度作為附錄附在本書后面是很有意義的。關于“對標國際”,我看比“國際化”好,也比“與國際接軌”更好,值得繼續(xù)研究,深入探討,但難說就是最好,甚至難說夠好。1983年10月1日,鄧小平同志給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我認為,立足中國,面向世界,提高學生的國際交往、國際競爭、國際生存的意識和本領,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許要成為教育特別重要的一環(huán)。</p><p class="ql-block"> 原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巴德年</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p> <h5>佇立在汕頭大學校園的李嘉誠先生辦學理念“有志、有識、有恒、有為”的公共藝術 (設計者/曾建平)</h5> <h5>教育部、廣東省人民政府、李嘉誠基金會共建汕頭大學簽字儀式</h5><h5> (攝影/曾建平)</h5> <h5>2018年汕頭大學畢業(yè)典禮(攝影/曾建平)</h5> <h5> 李嘉誠先生說每次來到汕大,最開心就是見到可愛的大學生們</h5><h5> (攝影/曾建平)</h5> <h5>李嘉誠先生在汕頭大學2018屆畢業(yè)典禮上做了“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的演講(攝影/曾建平)</h5> <h5>(右上圖)在汕頭大學畢業(yè)典禮上李嘉誠先生給學生登山隊授旗</h5><h5> (攝影/曾建平)</h5> <h1><b> 寫在前面——韋鈺 </b>(摘要):</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最初只想寫一篇短文,以表示對2005- -2008 年李嘉誠基金會出資支持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合作實施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做中學”科學教育教師培訓和推廣實踐試點項目的謝意。沒想到,回憶著、思索著、慢慢地寫著,就寫得比較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雖然我不是汕頭大學發(fā)展和改革過程的設計者和決策者,也沒有參與具體的實施過程,但自認為是汕頭大學發(fā)展和改革過程中熱心的支持者和同行人。我能有幸親歷過一些過程,很想把自己的感受和思索與大家分享。無論就思想的深度,還是論文字的功底,自己水平都很有限,也知道“文字千古事”,我還是決定盡力寫下本書,以把我在親歷過程中的感受記述下來,盡管可能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有不正確之處,但是這是歷史給我的機緣,也是賦予我的責任,我很珍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汕頭大學正式掛牌成立時,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先生和國務委員李鐵映到現(xiàn)場揭牌慶祝,至今已經(jīng)走過了40多年。這是中國教育部、廣東省和李嘉誠基金會共同推進的一次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探索,所獲得的成績和經(jīng)驗都是獨一無二的。我不想對它的歷程和結(jié)果做評價,因為沒有資格,也可能為時過早。但是,我認為這個創(chuàng)舉和試點是歷屆教育部和廣東省、汕頭市領導,許多汕頭大學的教師和學生,與李嘉誠基金會共同心血澆注的成果,值得總結(jié),相信仍將持續(xù)進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嘉誠先生在此過程中,不僅捐出了巨資,還付出了長達40多年的心血和勞力。他甘愿多次為汕頭大學“站臺”,或懇切陳辭,或奔走協(xié)調(diào)。李嘉誠先生不止一次公開表明:支持汕頭大學發(fā)展是超出他生命的承諾,為此已經(jīng)做了具體的安排。李嘉誠先生在40多年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教育理念和情懷,包括“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的人生理念,以人為本的家國情懷,建立尊嚴和智慧基石的教育承諾,擁抱世界和對標國際教育發(fā)展前沿的教育改革目標和實踐,是值得銘記和尊敬的。</p> <h1> <b> 全書分為六部分</b>(摘要):<b></b><b></b></h1> <b> 一、教育部和李嘉誠基金會合作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1998-2008)</b>(摘要)<br><br> 李嘉誠先生對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十分支持,在教育部提出計劃的當場就作了決斷。這讓第一次出席與李嘉誠基金會商談合作的我,感到很驚喜。李嘉誠先生作了及時的響應而支持的“第一桶金”,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不失時機的啟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了這筆捐贈的資金,才有比較充足的理由,爭取到了國家的匹配資金。<br>“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不僅因之能及時啟動,而且在項目的設計上有了進行改革的較大自由度。<br><br> 為什么短短的十幾分鐘里,除了汕頭大學,尚無和教育部在具體項目.上有合作基礎的李嘉誠先生能當場拍板?我想是因為支持教育改革以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這和他的教育理念十分吻合,也是他心中長久已有的情懷。<br><br> 我記得,“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原本在開始時,并未設立“長江講座教授”的席位,是后來才添加的。因為在評議時,出任長江學者終評委員會主任的楊振寧先生建議,對一些確有突出成就,又無法立即回國的優(yōu)秀學者應給予支持。經(jīng)過大家商討以后,李嘉誠基金會同意設立“長江講座教授”的席位。<br> <b> 二、教育部和李嘉誠基金會合作實施“中國西部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工程”</b>(2001- 2003)(摘要)<div><br> 20世紀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迅速崛起,信息技術進入了高速發(fā)展的階段。這對發(fā)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在國際信息高速公路迅速興起的形勢下,發(fā)展中國家因之而面臨著數(shù)字鴻溝的嚴峻形勢,這不僅在中國,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是難題。各個發(fā)展中國家和國際社會都在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法。<br><br> 中央政府和教育部主動應對挑戰(zhàn),建立了全國性的遠程教育網(wǎng)絡信息平臺一運用光纖網(wǎng)絡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wǎng) ( CERNET )和衛(wèi)星天線傳輸?shù)倪h程教育數(shù)字平臺。但是如 何解決發(fā)達地區(qū)和貧困地區(qū)之間形成的“ 數(shù)字鴻溝”,讓貧困地區(qū)的兒童也能躍上“數(shù)字平臺”,還是需要找到可行的辦法的。教育部和李嘉誠基金會合作實施“中國西部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工程”項目,是為解決這個難題而實施的一個帶有示范性的創(chuàng)新項目,不僅為我國遠程教育以正確而有效的方式起步, 為進一步發(fā)展農(nóng)村遠程教育做了一次成功的探索, 打下了良好教育也已經(jīng)開通了。但是怎么通過信息技術讓貧困地區(qū)的教育得益?需要探索-條可行的路。我們設計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讓貧困地區(qū)農(nóng)村的女教師到北京來接受20天的強化培訓。從零開始,到完成培訓以后,讓她們帶回由項目贈送給學校的一套設備,用這套設備就可以接收中國教育電視臺通過專門設立的頻道發(fā)送的在線教育資源。這樣的設想能否實現(xiàn)?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對這些農(nóng)村女教師的培訓能否有效?我們心里都沒有把握。這樣做不僅在國內(nèi),在國際上也沒有先例。<br><br>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能抓緊時間開始試驗,我們向香港李嘉誠基金會董事周凱旋女士旗下的周凱旋基金會申請了1000萬元人民幣的項目資助資金,由教育部匹配了600萬元,抓住時機立即動手試點,開始了“明天女教師培訓計劃”的大膽探索。<br><br> 和上一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項目一樣,李嘉誠先生對支持項目的選擇,總是熱心于有一定開創(chuàng)性,因而也有創(chuàng)新的先導項目,而在國家大規(guī)模推行,由國家起到重要作用以后,就不再參與了。這是李嘉誠先生捐資教育事業(yè)的一個特點。<br></div> <b> 三、“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項目和李嘉誠基金會合作實施在西部地區(qū)的試點項目(2005 2008)</b>(摘要)<br><br> 2002年,我在教育部的任職期滿,離開了教育部的現(xiàn)職 崗位,決定回到我原來學習和工作過的學校一東南大學, 重新從事科研工作。<br><br> 在這個時刻,我們急需的就是那個并不太多的“四兩撥千斤”中 的那個“ 四兩”的資金,使我們能夠根據(jù)研究工作進展的實際需要,聘請有一定水平的合適人才,在一段時間里去從事教育研究和實踐工作,特別是到貧困地區(qū)去開展教學實驗。如果少了這個“四兩”,就撥不動那些國家下達的“千金”。這個時候沒有辦法,我就想到了一些朋友,向李嘉誠基金會和GE基金會申請了兩筆資助。<br><br> 申請經(jīng)費的數(shù)量并不算很多。GE基金會是1000萬 元。GE基金會的資助款項是在我的美國朋友馬爾科姆( S. Malcom)博士幫助下獲得的。<br> <div> 2002年6月,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學習科學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兒童探究式科學教育(對科學的學習),和基于腦科學的對人學習過程的實證性研究(研究學習的科學)。由教育部和中國科協(xié)共同發(fā)起的“做中學”兒童探究式科學教育實驗項目,是學習科學研究中心主要承擔的一一個研究項目。<br><br> 同時,基于對李先生教育理念的了解,我也向李嘉誠基金會申請了1000萬元的資助?;谙嗷サ男湃魏拖嗤慕逃砟?,我們也順利地獲得了資助。我們直接得到了500萬元的資助,李嘉誠基金會經(jīng)費中的另外500萬元留在汕頭大學。<br><br> 如今,20年過去了,從東南大學起步的我國學習科學的研究,包括“做中學”兒童探究式科學教育改革項目、支持我國早期兒童發(fā)展政策制定的神經(jīng)科學研究,以及神經(jīng)教育學學科的建設等,在中國教育研究的歷史上已經(jīng)留下了濃墨重彩的 一筆。這期間,有關工作也獲得了國際和國內(nèi)的獎勵: 2006 年獲得國際科學院聯(lián)盟( IAP )頒發(fā)的國際兒童科學教育優(yōu)秀 獎(PuRkwa獎) ; 2010 年獲得了教育部頒發(fā)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研究成果一等獎。<br><br> 從1993年我應邀參加國際科學聯(lián)盟科學能力建設委員會開始,直到2017年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神經(jīng)教育學專業(yè)委員會正式成立,前后歷經(jīng)20多年,我一直認為,這一段的工作是我一生中所從事的最有意義的研究工作。我理應表達對李嘉誠先生的感謝。正如在“寫在前面”里所提及的,這實際上是我寫這本書最初的起意。 <br></div> <b>四、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的慈善理念和人生哲學</b>(摘要)<br><br> 李嘉誠先生在中國內(nèi)地為教育捐款建造的建筑物,按照他 本人的意愿,不作留名。2001 年,我陪同李嘉誠先生和李嘉 誠基金會-行訪問蘭州大學時, 李嘉誠先生捐贈資金給蘭州大學新區(qū)建樓,當場特別表示,不要留名。對清華大學和北京工業(yè)大學捐贈的大樓,也沒有以李嘉誠的名字命名。盡管李嘉誠先生為汕頭大學發(fā)展,迄今出捐已逾百億港元,而且對其長遠發(fā)展的資金作了安排,并多次表示“汕頭大學是我超越生命的承諾”,即使在這樣的捐贈力度下,他也沒有在汕頭大學的任何建筑物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或是在汕頭大學校園里建立帶有自己姓名的個人紀念物。據(jù)說,當年汕頭大學大禮堂建成時,有人提建議,留個李先生的署名,但是李嘉誠先生沒有采納這個建議。<br><br>基于我多年的體會,我認為,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為做善事,不計個人名利,可能不是李嘉誠先生多次提到的“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理念的原意,至少不是它的深層含義。<br> <b>五、建立尊嚴和智慧基石的教育承諾與“有志、有識、有恒、有為”的汕頭大學校訓(辦學理念)</b>(摘要)<br><br> 李嘉誠先生在引用曾國藩名言的基礎上,作了重要的擴展和提升,使得這條汕頭大學的校訓,更有高度和明確的目標,更具時代的特點。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李嘉誠先生親自對‘有志、有識、有恒、有為”的解釋。<br><br> 我在參加汕頭大學董事會工作的十八年( 2001- -2018 )里, 因為要參加董事會,每年至少要去一次汕頭大學。 這期間,只有一年因為外事活動,身處境外,無法趕回國內(nèi),遺憾地不得不缺席以外,我都爭取參加。因為這不僅是我作為校董的責任,支持汕頭大學發(fā)展應盡的綿薄之力,而且我覺得這個機會很珍貴。<br> <b>六、不斷推動與國際教育發(fā)展前沿對標的教育改革</b>(摘要)<br><br> 為了說明李嘉誠先生對外開放的教育理念,直到2022年我才找到一個比較合適的概念詞語一對標國際先進水平。試驗區(qū)改革開放經(jīng)驗的報道,學到了一 個詞“ 國際對標”。<br><br> 用“國際對標”這個詞,來概括李嘉誠先生在教育改革 開放試驗田一汕頭大學改革歷程. 上的教育理念,可能比較恰當。<br><br> 2001年,在前期取得的成績的基礎上,汕頭大學全面啟動以國際化為導向的改革工程,學校改革全面鋪開加速進行。也是從2001年開始,新的一屆董事會上任,李嘉誠基金會加大了對汕頭大學改革的參與和投入力度,改革的步伐加速 了。我也是在這一年加入了汕頭大學董事會 ,成為董事會的一員,直到2018年。<br><br> 1998年1月,在李嘉誠基金會的倡議與捐資下,全國第 -家寧養(yǎng)院在汕頭大學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成立。 寧養(yǎng)院上i ]為貧困的癌癥患者免費提供鎮(zhèn)痛治療、心理輔導、生命倫理等臨終關懷照顧。2000年12月,在汕頭舉辦了全國寧養(yǎng)醫(yī)療服務模式研討會,將這種模式開始向全國的一些醫(yī)學院附屬醫(yī) 院推廣。2001 年,全國參加此計劃的寧養(yǎng)院正式簽約,李嘉誠基金會“全國寧養(yǎng)醫(yī)療服務計劃”正式啟動。對參與實施該計劃的單位,由李嘉誠基金會每年提供100萬元的藥費資助。截至2001年底,第一-階段“全國寧養(yǎng)醫(yī)療服務計劃”共建立了20個服務基地。<br><br> 截至2016年5月底,持續(xù)運作中的內(nèi)地寧養(yǎng)院共有30多家,分布于全國26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內(nèi)地加上香港共有40多家寧養(yǎng)院(中心),李嘉誠基金會完成捐款近7億元人民幣,受惠癌癥患者逾19萬人。這些內(nèi)地寧養(yǎng)院累計提供服務達200萬人次,累計義工逾1.7萬人(其中逾81%為大學生),義工服務逾34.5萬小時。<br><br> 2015年6月,在汕頭大學召開董事會的時候,李先生向出席董事會的成員們宣布了汕頭大學和以色列理工學院合作建立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新計劃。<br><br> 李先生介紹說:為了這個項目,他和基金會的同事們已經(jīng)努力了數(shù)年之久,支付了對方1.3億美元。能建立這樣的合作不是錢的問題,是大家理念的一致。以色列理工學院另一個合作項目,是在美國與普林斯頓大學的合作。美方支付的經(jīng)費要比1.3億美元多幾倍。建立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的合作項目,將會在2015年10月開工,爭取2017年招生。<br><br> 我聽到以后,跳入腦海的第一個反應是驚訝。因為當時我滿腦子還在糾纏著汕頭大學的改革和發(fā)展任務的繁重,預期歷程之中尚有可見的艱難,沒想到李嘉誠先生會在這個時候,又上了新的項目,而且又是一個大項目。對中外合作辦學,我還是有所了解的。20世紀90年代,原國家教委頒布了我國第一部關于中外合作辦學的暫行規(guī)定。那時,我正在教育部供職,而且分管這方面的工作。我清楚,中外合作辦學中最困難的不是資金問題,也不僅是理念問題,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問題,要復雜得多,實施起來也遠比國內(nèi)高校的改革困難得多。<br> <h5>在汕頭大學2014年畢業(yè)典禮上,李嘉誠先生和韋鈺院士(左一)為獲得“杰出服務獎”的曾建平(左二)、李麗萍(右一)頒獎。</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