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應(yīng)多才多藝的文友陳肇山老師邀請,前往夾谷山東面的抗日山旅游景區(qū),陳老師的家就在夾谷山對面的馬鞍山,因建立了抗日烈士陵園,改稱抗日山,是中國唯一以“抗日”為名的山,稱中華抗日第一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日山,?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蘇魯兩省交界處,海拔僅173米。抗日山烈士陵園,自1941年7月,由八路軍115師教導(dǎo)2旅在原馬鞍山上破土興建,至1944年7月7日初步建成,共建有1486座烈士墳?zāi)?,安葬?626余位烈士的忠骨,9座大型紀(jì)念碑上鐫刻著3576位烈士的英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選擇從東門進(jìn)入,為進(jìn)入陵園最近的路線。拾級而上,上一層平臺共有大理石臺階為十四層,步步登山,意為抗戰(zhàn)十四年的艱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陳肇山,字寶源,半稼軒主。1946年1月生,江蘇省連云港贛榆區(qū)班莊鎮(zhèn)陳洪村人,大專學(xué)歷,曾任連云港市贛榆縣夾山鄉(xiāng)文化站長,城西衛(wèi)生院中醫(yī)科中醫(yī)。所撰文史、書法、中醫(yī)、楹聯(lián)散見于《中醫(yī)雜志》《中國老年書畫藝術(shù)》《江蘇農(nóng)家歷》《贛榆文藝》《連云港文學(xué).民間文學(xué)》《東海孝婦》《鄉(xiāng)愁》《考證》《連云港石刻文化文集)》《連云港山海文化文集》《連云港鄉(xiāng)土文化文集》《連云港民間傳說》《贛榆民間故事》《贛榆縣文史資料》等三十余種刊物、專集所錄用。先后出版《半稼軒文史集》《半稼軒民間傳說集》《半稼軒民間諺語集》《半稼軒譚醫(yī)集》《半稼軒集外集》《陳肇山書法集》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臨近七一建黨節(jié),連云港市各個單位組織黨員前往烈士陵園,接受紅色文化教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抗日山烈士陵園,距東盤村僅有15公里,年輕時去過多次,近些年陵園建設(shè)的越來越好,成為4A級紅色旅游景區(qū)。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shù)革命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fā)場革命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才能讓中國更加富強(qiáng)起來。瞻仰革命烈士事跡,凈化心靈,傳播紅色文化,繼承先烈的遺志,接受革命教育,是我們的義務(wù),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下山后,來到陳老師的家中。陳老師原來是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站長退休,喜好寫作,繪畫,書法,中醫(yī)等,創(chuàng)作文集,醫(yī)著,地方志書,歷史,民間驗方,歇后語,民間傳說等30余本書籍,多部作品和書法作品獲得省市獎勵。他的書房里滿滿的都是書籍,我們粗略清點一下,約有八千冊。我的天,這么多藏書,堪比大型圖書館,說明陳老師是多么愛學(xué)習(xí)??磿p畫,不知不覺天晌了,陳老師帶領(lǐng)我們?nèi)チ司频?。席間,陳老師交流了他的創(chuàng)作,書法,中醫(yī)等經(jīng)驗,一次旅行,獲益匪淺。陳老師淵博的知識就是勤學(xué),好學(xué),創(chuàng)作苦練的結(jié)果,大家十分佩服陳老師的毅力和才華!下午二點多了,陳老師家里又來了客人,大家戀戀不舍,與陳老師握手告別,乘車返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