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古代男子不僅有“名”,更有“字”,這一傳統(tǒng)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b></p> <p class="ql-block"><b> ?在當(dāng)今社會,人們通常只有一個名字,作為身份的標(biāo)志。然而,由于漢語姓氏的有限性以及可選字詞的局限性,重名現(xiàn)象屢見不鮮。而在古代,名與字是兩種獨立的稱謂,彼此補充,大大降低了重復(fù)的可能性。</b></p><p class="ql-block"><b> 據(jù)古籍記載,“名”源于氏族社會時期。《說文解字》中提到,名最初是一種辨認(rèn)符號。在沒有照明工具的黃昏時分,人們難以看清對方,于是用名來指代彼此。這僅是關(guān)于“名”起源的一種說法。</b></p><p class="ql-block"><b> 古代習(xí)俗中,孩子出生百日后,父母會為其取名,象征著孩子正式成為“人”。取名依據(jù)多種多樣,且在封建時代,還需避諱帝王之名,因此取名頗為講究。然而,在成年之前,人們通常只有名而無字。</b></p><p class="ql-block"><b> 男子至二十歲成年時,需行冠禮。冠禮上,長輩會為受禮者取字,字是對名的補充與延伸,既彰顯名的內(nèi)涵,又寄托長輩的期望。這標(biāo)志著男子步入成人世界,應(yīng)受到與成人同等的尊重。因此,“字”成為一種尊貴的稱謂。</b></p><p class="ql-block"><b> 通常情況下,除長輩外,直呼其名被視為不敬,故人們多以字相稱。由此可見,取字是古代社會表達(dá)尊敬的一種禮儀形式。至近代,名與字的區(qū)別逐漸淡化,名字合為一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