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記憶里,1997年5月19日是一個不堪回首的日子,一場慘禍奪去了我兩位朝夕相處同事的年輕生命。兩位屬虎的弟兄仕琪、士軍讓我們來不及挽留,讓我們來不及為他們的生命做絲毫努力,就斷然離我們而去,留給我們無盡的惋惜與悲傷。</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回想起那段日子仍心有余悸。深夜驅(qū)車奔赴事故現(xiàn)場時的那份焦急與期盼;清晨面對打聽丈夫下落的死者妻子疑惑擔(dān)心的眼神時那份欲淚強(qiáng)忍的酸楚;那讓人不堪重負(fù),身心交瘁的三天三夜的后事操勞;那連續(xù)主持兩個同齡人告別儀式,目睹白發(fā)送黑發(fā)、稚童別亡父、遺妻哭亡靈時那份沉重與哀傷。所有這一切都隨著歲月的流逝化為心底不愿觸及的痛點(diǎn)。 而仕琪、士軍生前的敦厚、可愛卻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淡去,而是更加清晰、歷歷在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無論是仕琪還是士軍,在單位都是深受大伙歡迎的好人,仕琪和士軍也是一對好朋友。記得士軍曾不止一次地向我說過,在單位的同齡人中最佩服仕琪,仕琪在同齡人中最具有影響力。我與他們相處雖剛滿一年,但仕琪的沉穩(wěn)、厚道,士軍的機(jī)靈、幽默卻都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上蒼的著意安排,他們有這樣幾個共同點(diǎn):一是都是兒時不幸。仕琪少年喪父,由寡母一手拉扯大;士軍幼年喪母,由長姐照顧起居。不幸使他們較普通人更渴望親情,更珍視人間友情。他們共同的第二個特點(diǎn),就是都很珍惜和熱愛自身的工作。仕琪從1982年招干時起,就一直工作在稅務(wù)戰(zhàn)線,為了工作的需要,他硬是靠自學(xué),克服重重障礙,成為了計算機(jī)方面的行家里手。比起仕琪,士軍的路更為坎坷,但他一個農(nóng)家子弟硬是憑著自身的聰明與不懈努力,靠著一位同情他身世的好心老首長的幫助,才穿上這身稅服。正是由于來之不易,他對工作才更為珍惜。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工作常常是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分內(nèi)分外,在生病時也要堅持工作。共同的第三個特點(diǎn)是,都與人為善,熱心助人。他們總是盡心盡力地給同事與朋友以真誠地幫助,總是委屈自己而寬待別人,總是為了別人需要而犧牲了自身的許多時間和精力。</p> <p class="ql-block"> 這一年里,我目睹了白發(fā)老人突然蒼老的面孔和呆滯無望的眼神,常聽到未亡人由于思念而產(chǎn)生的一些若幻若真夢境的傾敘。我深感親情的凝重和生命的珍貴。無論是偉人還是普通人,無論是轟轟烈烈的犧牲,還是悄無聲息的逝去,亡者對于他們的親人來講,他們的逝去無疑都是山崩地裂,天塌地陷。為此,今天我在哀悼亡者的同時,也想告訴活著的人們,特別是正當(dāng)而立之年的年輕人,要善待自己的生活,善待自己的生命,要知道你的生命并不簡單地屬于你自己,當(dāng)你拋棄你的生命時,你也就把你的朋友、親人拋向了痛不欲生的思念深淵。我想,即使不為了別的,僅僅為了自己的家人,我們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無論是政治生命還是自然生命,把我們而立之年以后的人生之路走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后好長一段時間,我看到瓦楞上的枯草,望著川流不息的河流,感受著永不停止的風(fēng)。我總覺得這些組成了一張網(wǎng),讓生命得以循環(huán),自然也包括士軍、仕琪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有時我發(fā)呆時也想,過往的生命之上必定是新的生命。當(dāng)經(jīng)過廟宇、教堂時,時而也想宗教也猶如河流,悉心編織它的脈絡(luò),把小塊的天地與山川連接起來,只要我們雙腳站立于土地之上,就必定能感受到它的呼吸。歷史綿延不盡,而與此相比每個人的生命是極其有限的,在與時間漫長的較量中,極少的人,是我們永遠(yuǎn)的仰望;但更多的人,活在我們的記憶里。他們活著時有溫度的樣子,一樣美好!</p> <p class="ql-block"> 綱綱精彩評說:仔細(xì)拜讀了無涯同學(xué)不到 35 歲時的文章 《善待生命》,非常有感觸。非常優(yōu)秀的年輕人,突然出現(xiàn)重大變故,作為朋友作為領(lǐng)導(dǎo),面對家屬的眼神,感情是極其復(fù)雜的。十年前,俺去汶川參觀,和當(dāng)?shù)馗刹拷涣鳎麄児餐那楦芯褪亲载?zé)。對于離去的朋友對于家人對于同事,都是一句話,如果我在家就好了我在單位就好了我不讓他們外出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善待生命,其實不僅是對一己之軀的憐惜,而是對那浩渺輪回長河中,你我作為一滴水、一粒塵所承載的使命,最深沉的敬畏,更是生我養(yǎng)我的親人、對大地母親的善待。</p><p class="ql-block"> 俺想到了另一個主題,關(guān)于輪回。隨著年齡的增長,俺慢慢地接受了這種理念。美國動畫片《獅子王》,完整地敘述這個主題:木法沙教導(dǎo)辛巴時說,“我們死后會變成泥土,成為草地的養(yǎng)分,而羚羊?qū)⒁圆轂槭??!?019 年,俺到川西色達(dá)朝圣,這樣的理念深入骨髓。我們都有這樣的認(rèn)知,家里老人離開我們,其實本質(zhì)上,是新的生命開始孕育,大概率又要入新人添新丁。</p><p class="ql-block"> 從這個視角審視世界, 輪回讓死亡成為一件不再可怕的事情。因為有了輪回,生命的終點(diǎn),也是另一個生命的起點(diǎn)。靈魂有了歸處,那副皮囊又有何用,不如做最大的布施,喂飽饑餓的鷹鷲,成就一番善行。所以俺極端贊成,西藏的做法,將肉體交給雄鷹??????。</p><p class="ql-block"> 善待生命,善待他人,善待世界,死亡帶走了軀殼,卻無法抹去曾在生命中激起的漣漪。我們此刻的“善待”,是對逝者精神遺澤的延續(xù)與發(fā)揚(yáng),也是在為未來生命鋪就一片更溫厚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不知把精彩評說,附在美篇之后,是不是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