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卡松城堡(Cité de Carcassonne)位于法國南部奧德省的卡爾卡松市,是一座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的中世紀防御城堡,被譽為歐洲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城堡之一。它不僅是建筑奇跡,也是法國歷史與文化的象征。<br>(卡爾卡松城堡維基百科高清圖)<br> 卡爾卡松城堡有著超過2500年的歷史。早在公元前6世紀,高盧人就在此建立了定居點。從公元1世紀開始,羅馬人因這一帶的巖石山脈地質在此要塞,并于公元3世紀建造第一道城墻,將其改建為軍事要塞。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卡爾卡松逐漸成為羅馬帝國外圍的城鎮(zhèn)中心。<br> 公元5世紀時,卡爾卡松落入哥特人之手,此后200年,卡爾卡松一直是哥特人的北方邊陲地帶。隨著卡爾卡松成為主教城,城墻也在這個時期愈加鞏固。<br> 公元724至759年之間,卡爾卡松被有阿拉伯血統(tǒng)的摩爾人攻占并統(tǒng)治。 1209年,卡爾卡松在阿爾比十字軍戰(zhàn)爭后被法國王室接管。13世紀開始,法王路易九世和腓力三世大規(guī)模修筑外墻和防御塔樓,將卡爾卡松建成為一座堅不可摧的防御堡壘。 1659年《比利牛斯條約》后,卡爾卡松城堡逐漸衰敗并失去軍事功能。19世紀中葉,隨著法國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城堡經(jīng)歷了多次修復后恢復了中世紀原貌并保存至今。 1997年,卡爾卡松因其兩千六百年的悠久歷史價值,和千年的軍事堡壘建筑風格,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div>今天看到的卡爾卡松城堡就是中世紀城堡的原貌。<br></div> 從外形看,卡爾卡松城堡可以說是中世紀歐洲要塞城堡的杰出典范。高大堅硬的雙層防御城墻沿著陡峭的懸崖而建,具有極高的防御功能。總長度達3公里的城墻內外共有52座高聳的防御塔樓,塔樓造型結合羅馬式和哥特式風格,設計精妙,展現(xiàn)了中世紀軍事建筑的智慧。 <div><br></div><div>在我們2024年秋的環(huán)法自駕游的行程中,卡爾卡松城堡被列為重要的一站。<br></div> 卡爾卡松城堡游始于靠近停車場的城墻東北角塔樓外。 這個塔樓是典型的哥特式圓形尖頂塔樓。 <div><br></div><div>沿著城堡東側高大的雙層城墻向古城大門方向行走。<br></div> <div><br></div><div>13世紀建造的那波內斯門(The Narbonnaise Gate)是這座中世紀古城的正門。<br></div> <div><br></div><div>那波內斯門也是古城最熱門的照相打卡點<br></div> <div><br></div><div>那波內斯門外城墻城門口有一座卡爾卡松城堡歷史傳奇人物“巴拉克夫人”的半身雕像,游客紛紛上前與之合影。<br></div> <div><br></div><div>雕像下是世界遺產的標牌。<br></div> 卡爾卡松城”的名字就是出自這位巴拉克夫人之手。<br>在阿拉伯人占領古城堡時期,法王查理曼派軍隊進攻城堡,包圍了它。統(tǒng)治城堡的撒托遜王巴拉克帶兵突圍,戰(zhàn)敗被俘;查理曼軍隊的統(tǒng)帥勸巴拉克投降,改信基督教,巴拉克不從,被處死。巴拉克夫人見丈夫被殺,便率領全城軍民奮起抵抗。查理曼軍隊圍城三年之久,城堡里幾乎彈盡糧絕,陷入窘境。為了激發(fā)士兵們的勇氣,巴拉克夫人在城堡的每一座塔樓上,扎起幾個持有弓箭的稻草人,派士兵沿著城墻不斷巡邏,不時向敵人射箭。她又命人將陣亡士兵的帽子全部撿來;叫士兵們不斷變換帽子的顏色,或紅或白,或灰或藍,布成疑陣,弄得查理曼軍隊眼花繚亂,以為草木皆兵,急急逃離。這位異國的女“孔明”,智設空城計,驅退法國的“司馬懿”的事跡,成為法國民間的美談。<br> 后來,巴拉克夫人審時度勢,把自己和城堡都歸順了查理曼國王,并改信基督教。查理曼王很贊賞她的膽識、機智和勇氣,特別是深明大義的精神,希望她以城堡主人的身份定居下來,并在她洗禮之后,將一位出身名門的貴族許配與她;他倆成為卡爾卡松貴族世家的創(chuàng)立者,這個家族一直是城堡的統(tǒng)治者。 那波內斯門外城墻城門和內城墻城門由吊橋連接。 <div><br></div><div>巨大的那波內斯門內城防御工事給人以堅不可摧的感覺。<br></div> <div><br></div><div>走進拱形城門,漫步在中古時期的石板道上。<br></div> <div><br></div><div>這是個充滿中世紀風情的小鎮(zhèn),石塊路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僅有四五米寬,古舊的石頭房屋沿街而筑,風格古色古香,讓人仿佛穿越回那個古老的時代。<br></div> 城內的主要建筑大都是高盧一羅馬式的。狹窄街道兩旁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小商店、餐館、咖啡館和少許酒店,許多房屋外都掛著它原始面貌的圖片或照片,展示它們的變化和發(fā)展。 城堡內除了街景外,另外兩個最熱門的景點是。伯爵城堡和圣納澤爾大教堂。 伯爵城堡(Chateau)也叫皇家堡壘(ROYAL FORTRESS),位于卡爾卡松城堡內西側,是一座"堡中堡"。1067年,來自法國東南部的貴族特倫卡維爾被封為卡爾卡松子爵。多年來,他的家族下令建造了眾多建筑,其中包括約1130年建成的領主宅邸宮殿。這座宮殿建于高盧羅馬城墻上,堪稱一座名副其實的城市宮殿!十二世紀,宮殿經(jīng)過多次擴建,逐漸變得更加富麗堂皇。<br> 在阿爾比十字軍東征(1209年)期間,這座宅邸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固,屋頂上加建了垛口,用作射擊和瞭望孔。西側的平特塔(Pinte)被加高,成為了卡爾卡松城堡中最高的塔樓。 1226年,西特被并入皇家領地。宅邸宮殿成為總管(seneschal)的居住地及行政和軍事中心??偣苁菄跞蚊墓賳T,他又在此修建了周圍的城墻,用以防范卡爾卡松人的暴動(當時的卡爾卡松人并不忠于法王)。至此,伯爵城堡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城堡。 <div><br></div><div>卡爾卡松城堡外看伯爵城堡。<br></div> <div><br></div><div>上帝視角下的伯爵城堡。<br>(維基百科圖)<br></div> <div><br></div><div>伯爵城堡的前門。<br></div> <div><br></div><div>進入前門后是主堡正門前的半圓型廣場。<br></div> <div><br></div><div>城堡四周密布高聳的哥特式防御塔,高大的城墻外有縱深的壕溝,不愧為是一座堅固的防御城堡。<br></div> <div><br></div><div>穿過大門,進入主堡。<br></div> <div><br></div><div>在城堡防御塔內看主堡正面的半圓型廣場。<br></div> <div><br></div><div>城堡內中世紀的石雕。<br></div> <div><br></div><div>在伯爵城堡城墻上和防御塔樓內穿行。<br></div> <div><br></div><div>防御塔樓內的射擊瞭望孔。<br></div> <div><br></div><div>伯爵城堡的城墻與卡爾卡松城堡的內城墻是相連的。整個卡爾卡松內外兩層的城墻頂端,都有可供步行的步道。<br>游客可以沿著整個城的內城墻環(huán)繞一圈。<br></div> <div><br></div><div>在內城墻上和防御塔間穿行。<br></div> <div><br></div><div>走在城墻步道上,城墻內外景色一覽無遺。<br></div> <div><br></div><div>城墻上看西南角的圣納澤爾教堂,這是一座融合羅馬及哥特風格的教堂,是城堡內的重要宗教建筑。<br></div> <div><br></div><div>防御塔內看圣納澤爾教堂<br></div> <div><br></div><div>城墻腳下的卡爾卡松圣吉梅爾教堂(The église Saint-Gimer De Carcassonne) 是一座哥特式教堂,初建于1688 年。教堂以卡爾卡松曾經(jīng)的主教的名字命名。<br></div> <div><br></div><div>卡爾卡松古城堡最為壯觀的建筑景觀,莫過于3公里長的雙層環(huán)城城墻與52座防御塔樓。在城墻上看城墻與塔樓,震撼的感覺要比在城外或城墻下看強烈得多,<br></div> <div><br></div><div>在內城墻上看雙層城墻。<br></div> 上帝視角下的雙層城墻。<br>(維基百科圖)<br> 內外兩層城牆,在中世紀冷兵器時代,可以稱為"銅牆鐵壁"了. <div><br></div><div>內墻和外墻之間寬廣的開闊地。<br></div> 雙層城墻的防御思路是;假設外城墻被攻破,但重型攻城裝備(如攻城戰(zhàn)車)無法跨越高高的外城墻而被運送到內城墻下。沒有了重型攻城裝備的掩護,攻城部隊被壓制在這片開闊地上,很容易成為布滿射箭孔和防御塔的內城墻上守城部隊的活靶子,這充分展示了中世紀軍事防御建筑的智慧。 52座防御塔樓,結合羅馬式和哥特式風格,造型各異。 圓體錐頂哥特式。 <div><br></div>方體錐頂哥特式。 <div><br></div><div>方圓體結合的哥特式。<br></div> <div><br></div><div>草帽頂<br></div> <div><br></div><div>幾種造型奇特的塔樓<br></div> <div><br></div><div>這活脫脫的就是一個抗戰(zhàn)時鬼子炮樓的前身<br></div> <div><br></div><div>那波內斯門防御塔樓是卡爾卡松城堡中最大的防御塔樓,三層塔樓采用以中央塔為中心的對稱布局,內有 23 個房間和 11 個浴室。<br></div> <div><br></div><div>沿那波內斯門防御塔樓懸梯走下城墻。<br></div> <div><br></div><div>走下城墻后,走街串巷,經(jīng)過這座大門來到了卡爾卡松城堡中另一個著名的景點--圣納澤爾大教堂。<br></div> 圣納澤爾大教堂(Basilica of Saint Nazaire),也被稱為圣納扎留斯圣塞爾蘇斯圣殿(Basilique Saint-Nazaire-et-Saint-Celse )。 34米高教堂位于卡爾卡松城墻的西南角,歷史悠久,裝飾精美,是一座結合羅馬及哥特風格的教堂。 這座"宗座圣殿"級別的大教堂最初建于6世紀,12世紀上半葉完工,在1801年之前曾是卡爾卡松的主教座堂。 這座砂巖教堂的內外都基本保留了原貌。內部總長59米,中殿寬16米,橫廳長36米。教堂最古老的部分是羅馬式三重中殿。 <div><br></div><div>橫廳和唱詩班(choir)是哥特式風格。<br></div> 唱詩班中央的彩色玻璃窗建于1280年,是法國南部最古老的彩色玻璃窗之一。高大的彩色玻窗在陽光下閃耀著美麗的光芒。 <div><br></div><div>教堂內部有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文物,如14世紀的圣母像和16世紀的圣人雕像等,展示了中世紀藝術的精髓。<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下午離開城堡后來到了城堡西側的奧得河。奧德河上卡爾卡松古橋(Pont-Vieux de Carcassonne)建于1184年,阿爾比十字軍東征時古橋被毀,1315年重建。<br></div> <div><br></div><div>在奧得河對岸看卡爾卡松古城。<br></div> <div><br></div><div>在卡爾卡松古橋上看高山坡上的卡爾卡松古城。<br></div> <div><br></div><div>走下古橋,穿過古城堡山腳下的特里瓦勒大街(Rue Trivalle)。 <br></div> <div><br></div><div>大街兩側布滿了餐廳、旅館。<br></div> <div><br></div><div>再次走到古城堡腳下時已接近黃昏。<br></div> <div><br></div><div>回到卡爾卡松小鎮(zhèn)的旅店時已到掌燈時分。<br></div> <div><br></div><div>夜幕燈光下的千年古城堡顯得如此神秘。<br></div> <div><br></div><div>次日清晨,在旅館的陽臺上給古城堡拍完最后一張照片后,依依不舍的離開了。<br></div> 卡爾卡松這座中世紀壯觀的城堡,作為歐洲保存最完整的軍事要塞之一,不僅是軍事建筑的杰作,更承載了歐洲兩千多年的歷史變遷。來法國旅游,這是絕對不容錯過的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