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城位于地中海之濱,隔海便是歷史上與其有著千絲萬縷關連的希臘與土耳其。亞歷山大距離開羅約220多公里,是埃及極為重要的海港,也是埃及的第二大城市。<br> 公元前332年,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埃及,之后建立了這座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并定亞歷山大城為都城,此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br> 2300多年來,亞歷山大城歷經(jīng)戰(zhàn)爭的摧殘與重大自然災害的破壞,歷史古跡已蕩然無幾,但仍可在這座著名的城市中尋覓到罕存的古代輝煌。<br><br> 我們在亞歷山大城的首站選擇的是圖書館。<br> 公元前259年,古埃及托勒密王國托勒密一世下令建造亞歷山大圖書館,經(jīng)托勒密二世、托勒密三世之盛,館內(nèi)收藏了貫穿公元前400至300年時期的手稿,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古籍收藏,曾經(jīng)與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一樣馳名于世,是世界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也是人類早期歷史上最偉大的圖書館。<br> 據(jù)傳托勒密一世建亞歷山大圖書館唯一的目的就是“收集全世界的書”,實現(xiàn)“世界知識總匯”的夢想。圖書館建成后,歷代國王為此采取一切手段,下令搜查每一艘進入亞歷山大港口的船只,只要發(fā)現(xiàn)圖書,不論國籍,馬上歸入亞歷山大圖書館。<br> 公元前48年,羅馬統(tǒng)帥凱撒率兵占領亞歷山大,燒毀了圖書館,珍藏的典籍付之一炬,造成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 1995年,一座既現(xiàn)代又有厚重歷史感的亞歷山大新圖書館在托勒密王朝圖書館舊址上動工,于2002年竣工開放。<br> 今天的新圖書館,矗立于地中海畔,主體建筑為圓柱體,頂部為半圓形穹頂,會議廳是金字塔形,豐富的建筑幾何形狀把三者巧妙結合的渾然天成。<br> 在圖書館6300平方米的高大花崗巖外墻上,鐫刻著包括漢字在內(nèi)的世界上50種最古老語言的文字、字母與符號,凸顯了圖書館深厚的文明蘊藏與普照世界的文化之光。<br> 走進館內(nèi),分層開放的一排排書架,可同時容納2000多人的閱覽大廳寬敞明亮,讓人不由得眼前閃光。一根根聳立的圓柱擎起圖書館園型的墻體和鋼架玻璃的屋頂,陽光透過屋頂玻璃灑向大廳,把寬闊的閱讀大廳渲染的格外寧靜而祥和。 我們輕輕地徜徉于書架與大廳之間,駐足于大廳中陳列的眾多文物旁,人類第一臺滾筒式印刷機又一次讓我們感嘆古代文明的輝煌。 <div><br></div><div> 從圖書館走出,我們沿著海濱大道前往亞歷山大古燈塔遺址。<br> 亞歷山大古燈塔遺址位于亞歷山大港外的法洛斯島。自公元前281年燈塔建成點燃起,這座120米高的巨型燈塔日夜不熄地燃燒了1500年之久,指引著無數(shù)的船只駛入亞歷山大港,后經(jīng)數(shù)次地震,于1435年被完全毀滅。<br> 亞歷山大燈塔是繼吉薩金字塔之后的世界最高的人工建筑,并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跡之一。<br> 如今在浩瀚無垠的地中海岸,白色的海浪不停地拍打著燈塔遺址岸邊,一座恢弘的古城堡矗立在古燈塔遺址上。<br></div> 1480年,埃及國王卡特巴用燈塔遺址的部分大理石塊在遺址上興建城堡,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成為當時埃及在整個地中海沿岸最堅固的防御工事之一。<br> 現(xiàn)今卡特巴城堡改造成了埃及航海博物館,遺憾的是我們抵達時,博物館正在閉館維修,只能從外面觀望城堡的樣貌。<br><br> 離開卡特巴城堡,我們乘車繼續(xù)沿著敞亮整潔的海濱大道漸漸駛入老城區(qū),尾隨著老舊的有軌電車,在狹窄的道路上左轉右拐,不一會兒車子在一座以厚實高墻相圍的大門前慢慢停下。 進入大門,一片荒蕪的黃土高坡上孤單地矗立著一根巨大的褐色石柱,好似擎天之柱直插云霄,這便是亞歷山大城的城徽龐貝柱。<br> 龐貝柱建于公元一世紀左右年,又稱騎士之柱,高27米,由柱基、柱身、柱頂三部分組成,20.75米高的圓柱形柱身由一整塊紅色花崗石鑿成。<br> 我沿著山坡的小道緩緩攀上山頂,坡上遍布縱橫的溝壕、石室殘跡,不知道是古時哪個時期的遺存。<br> 山頂上,仰視著高高聳立的石柱,我的視線穿過石柱頂端射向無際蒼穹,漫卷的風云依然如故,令人一陣悵然。 石柱旁是兩座臥于基臺之上的獅身人面像雕塑,一千多年來,靜靜地守護著孤身而立的龐貝石柱。<br> 一千多年過去了,亞歷山大城經(jīng)歷了滄海桑田,許多著名的古跡或成廢墟,或銷聲匿跡,唯獨龐貝石柱依舊巍然挺立,如今成了亞歷山大城不朽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