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幾天到大川環(huán)秀山莊納涼練電吹管,這是一家仿古程度很高的四合院莊院式休閑居,有猿門迎客、有廊橋觀景、有涓涓流水、有古亭奏樂、有香案潑墨、有條幾品茶,有奇石落山游玩,真是一個夏天納涼休閑的好去處。</p><p class="ql-block"> 身處古香古色的大院,仿佛回到了七十年代前我居住生活的大院,特別是那一扇扇木大門和現(xiàn)在人們極為罕見的木門栓,好像就是我孩童時常起夜為鄰居開門的門栓。</p><p class="ql-block"> 那時我們居住的東門街(文革時叫勝利街)臨街都是木板墻,每個院落通前至后有一扇大木門,沿途有三個天進,大門左右從前到后居住著6戶人家。那時,院子的大門一般都不從外面上鎖,但大門里面都有如下圖一樣的門栓,那時,我家住在臨街大門旁,偶有深夜回來不能進院子回家的鄰居敲門,我和家人便會起床為其開門,春.夏.秋季起床尚行,但到了冬天半夜起來給夜歸的鄰居開門可凍人了。</p> <p class="ql-block">木制大門的起沿</p><p class="ql-block">1,初代防盜安全門:山頂洞“門”,中國初始的門早在我們的祖先穴居于巖洞那個年代,門的雛形就產(chǎn)生了。從人類一產(chǎn)生了自我意識,產(chǎn)生了家居意識,也就產(chǎn)生了門戶這么個品類。山頂洞人住的山洞,在洞口擋些石塊、樹干之類的東西以作屏障,遮光,避雨,防風,躲避野獸,這不就是原始的人類之門嗎?</p><p class="ql-block">2、有巢氏,華夏建筑文化之門的第一人時間再來到再到上古時期,據(jù)《韓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大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有巢氏?!?lt;/p><p class="ql-block">大概自人類從樹上爬下來,自有巢氏在地上架木造屋棲身以后,便有了門。后世將有巢氏奉為門之祖。</p><p class="ql-block">3、正式意義上的門:版門從目前有記載的文獻看來,在甲骨文時期(距今3200年左右),單扇即為戶,雙開即為門,門戶二字極為生動形象。</p><p class="ql-block">進入奴隸社會后,我國出現(xiàn)了最早的規(guī)模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從而出現(xiàn)了具體定義的門窗。門的主要樣式為版門,在商代銅器方禹中可以見到版門的記載。它用于城門或宮殿,衙門,廟宇,住宅的大門,大多數(shù)為雙門,兩扇。</p><p class="ql-block">4、版門的繼任:傳統(tǒng)木門歷經(jīng)朝代更迭,以木質結構為主要材質的門登上歷史的舞臺。其結構樣式多種多樣,正如往常在古裝劇中經(jīng)常見到,帶一層窗戶紙的木門,官府庭院大門。且一直到民國時期,大部分的門都還保持木質結構。</p><p class="ql-block">而時至今日,“實木門”以其典雅、溫馨、大方等特點加之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占據(jù)了家居市場的半壁江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