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一年沒有去過長城了,實在想念,而就在前兩天,我刷到了好友,也是我國著名的小針刀醫(yī)學專家、一級高級警長李鵬程寫的一篇文章《長城邊的視意-天鎮(zhèn)篇》,這又讓我的心飛到了長城,飛到了曾經多次去過的天鎮(zhèn)長城。<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平堡玉皇閣</p> 細讀這篇文章,我認為一是情感真摯,引發(fā)共鳴。特別是他與新平堡農家樂主人楊建斌的交集切入,以個人對新平堡的深厚情感為紐帶,串聯起不同時期的見聞與感受,這種將個人情感融入對村落變遷觀察的寫法,使文章極具感染力,這也讓我想起了多年未見的建斌,想當年,我同他一樣,也在建斌家吃過、住過,我們之間也有著不一樣的感情。<br><br>二是對比鮮明,直指問題:通過新平堡與李二口村、薛三墩村在旅游開發(fā)后的強烈反差,以及新平堡自身今昔對比,深刻揭示了當前古村落旅游開發(fā)過程中存在的矛盾—— 過度關注外在建設與忽視文化底蘊傳承,對真正古跡保護不力,發(fā)人深省。<br><br>三是語言質樸,描寫細膩:他以平實的語言描述所見所聞,無論是新平堡街道門店的破敗細節(jié),還是白羊口殘垣斷壁的景象,都刻畫得細致入微,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更直觀地感受到古村落的變遷。<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平堡的北門——鎮(zhèn)虜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文章中寫道:“這次來了天鎮(zhèn)看了看,大變樣的地方是路好走、村好看,古跡古堡還是一如既往的衰敗感。新平堡內的玉皇閣(鎮(zhèn)邊樓)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氣勢和人氣;攝影人鐘愛的新平堡農家樂也摘牌閉戶,古堡中心街道的門店頂漏、門破、鎖環(huán)銹;九年前世界讀書日那天我在玉皇閣下西北角拍過人們讀書的書屋也已經遮窗鎖戶,和牛棚羊圈一個層次;堡內的街上原先看到的那些老人基本不見了,東街只看到少數人和新修后有關閉的店鋪;堡外的路口,碰見了一個女士,和附近白墻上的宣傳標語:一鎮(zhèn)閱盡四朝史,三省同沐賽外風。這個“賽”字好讓人亮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站在玉皇閣上看古堡街景</p> 保平堡外的土路已近修成了水泥路,東門的兩道水泥路沿搶盡了古堡門頭的風頭。堡內原有的屯兵小屋依然坍塌如舊,增加的設施是水泥筑成的小小神“廟”以及路修好后更多的踩踏足跡。個人印象中和實際觀看后新平堡應該是天鎮(zhèn)縣文化底蘊豐厚的古村古堡,但是長城一號旅游路開通后至今沒有看到多少起色,反而更加沒落。<br><br>看到這里,我能體會到他的心情,要知道,他文章中所說的新平堡,那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古堡,它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堪稱天鎮(zhèn)縣的一顆璀璨明珠,雖說它處在山西的最北端,而我也曾多次來到這里,留下了不少的足跡,收獲了不少的長城影像資料。<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玉皇閣內留存的壁畫</p> 據《讀史方輿紀要》載:此堡為"嘉靖二十五年(1546)置,隆慶六年(1572)增修。周三里有奇,……嘉、隆中,屢為寇沖。歸款后,設市口于此,亦要地也。"其歷史地理位置特殊,歷代為戰(zhàn)略要地,是萬里明長城由河北進入山西的起點。隆慶五年(1571年)明朝廷在大同得勝口、天鎮(zhèn)新平、陽高守口三堡開設馬市,其中在新平堡先后設有東馬市(平遠頭)和西馬市(古城村)兩市,并在新平設參將一名,鎮(zhèn)守此地,所轄新平、保平、樺門、平遠四堡,可見其規(guī)格之高。<br><br>新平堡城設北、東兩門,北稱鎮(zhèn)虜門;東稱迎恩門。城門上均置關樓,東南角置文昌閣。城內布局以主道十字街式并分布南北縱橫十六小街,屬典型的長城城堡布局,它既方便于出行,又考慮到軍事作戰(zhàn)的需要。北、東街主要為商號店鋪,西街為守備府第。并有真武廟、城隍廟、火神廟、白衣庵、北岳廟等眾多社會、宗教活動場所。如今,雖說堡墻多已被人為所毀,仍可看出殘存的夯土城墻與城堡建筑的規(guī)模。城堡中有一座磚木結構的鼓樓名為玉皇閣(鎮(zhèn)邊樓),它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 年),三層歇山頂式建筑,造型雄偉,是新平堡的標志性建筑,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建筑技藝,也見證了邊塞地區(qū)的軍事和文化歷史。<br><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總兵馬芳官邸</p> 此外,堡內還有明清風格的民居院落,街巷縱橫交錯,曾是商賈云集、熱鬧非凡的地方,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而在堡內南街向東的小巷里,還有一座保存較為完整,透著古韻的高墻大院,據說是總兵馬芳官邸。此院約建于明嘉靖年間,大門作硬山式頂,門的兩側豎立著精美的花樣磚雕。大門內為小天井,迎門是一座磚雕照壁,上面精致的磚雕可謂窮極工巧,賞心悅目。2015年,新平堡入選了中國傳統(tǒng)古村落名錄,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br><br><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平堡長城下的攝影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友寫得好,也說出了不少人心聲:“再看看原來感覺文化底蘊不如新平堡的李二口和薛三墩村,情況大不一樣。這里的長城還是老樣子,但是長城周邊的設施和建設卻讓人耳目一新。這哪是古村呀!簡直是現代化的新古村。……”“所以,個人感覺我們對長城的愛是不是錯位了?真正的長城在路修的更方便后增加的是踩踏的足跡,真正的長城邊的有歷史的建筑卻像窮人孩子看著富人孩子天天吃糖時自卑而卑微的感覺。我們更多的精力好像是在制造古跡博取淺薄的旅游獲得眼前的利益,而不是讓真正的古跡和文化歷史持久發(fā)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