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老城區(qū),有一條舉世聞名的南北中軸線,它的北端是氣勢恢宏的鐘鼓樓,能登上鐘鼓樓參觀游覽,是許多中外游客夢寐以求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下圖: 中軸線北端的鐘鼓樓。</p> <p class="ql-block"> 鼓樓,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鐘樓灣臨9號,坐北朝南呈大紅色,樓身坐落在高約4米的磚石結(jié)構(gòu)的城基之上,二層三重檐歇山頂樓閣,下層為磚石城臺,4面皆開設(shè)圓券門,上層為木結(jié)構(gòu)。通高46.7米,東西長約56米,南北寬約33米,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履灰筒瓦綠琉璃剪邊,屬重檐三滴水閣樓建筑。</p><p class="ql-block"> 紅墻碧瓦、高聳雄碩的鼓樓,是北京中軸線北端最醒目耀眼的建筑物,其高度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16層樓。</p>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3日,是個空氣質(zhì)量優(yōu)良的好天氣,我約了幾個老知青一起去登鼓樓,實現(xiàn)策劃已久的游覽活動。 當(dāng)天清早,住在距市區(qū)20多公里處昌平回龍觀小區(qū)的我,提前半個多小時就來到鐘鼓樓廣場,在那里晨練健身的市民還沒有結(jié)束活動,廣場上舞動的彩綢龍,給沉寂的鐘樓增添了許多活力。</p> <p class="ql-block"> 原延安宜川縣老知青程近陽隨后趕到,他是第一次身臨其境到鐘鼓樓景區(qū)游覽,看到廣場邊上的雙語宣傳簡介,就連忙端起相機拍照,準備帶回去給親友分享。</p> <p class="ql-block"> 約定的集合時間已到,只見鼓樓紅色圍墻的遠處,一位穿著雅致的女士正在興沖沖地趕來,看她那輕盈的腳步,真難以相信這是老知青L姐的身影。她年輕時只登過一次鼓樓,這次是四十多年后的舊地重游。</p> <p class="ql-block"> 登鼓樓前,我們先了解了一些相關(guān)介紹: 北京鼓樓是元、明、清三代的報時中心,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初名“齊政樓”,后多次毀于火災(zāi),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隨紫禁城重建,確定中軸線北端地位。嘉靖十八年(1539年)因雷擊重修。</p><p class="ql-block"> 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鐘摟,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鼓樓,嘉慶、光緒年間多次修繕鼓樓。</p><p class="ql-block"> 1957年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啟動大規(guī)模修繕,1996年升格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2021年啟動數(shù)字化保護展示工程,結(jié)合古建筑與科技呈現(xiàn)中軸線文化。作為北京中軸線北端終點,2024年隨中軸線成功申遺。</p> <p class="ql-block"> 由于今天上午突發(fā)變故,原來約好一起登鼓樓的另外幾位老知青,現(xiàn)在都不能如約而來,得知情況,我們仨人趕緊買票登樓游覽。</p> <p class="ql-block"> 鼓樓每天有六七場擂鼓表演,第一場是上午10點準時開始,為趕時間,我們決定先上樓游覽,等看完擂鼓表演再到樓下展廳參觀。</p> <p class="ql-block"> 從鼓樓最東側(cè)樓下進入樓內(nèi),一道又高又長呈45度的陡峭臺階直通樓上,這道長臺階共60階,拐過彎兒還有9階,每步臺階高約30厘米,比一般住宅樓的臺階要高出許多,對上了歲數(shù)的人來說,登起來確實有點兒吃力。</p> <p class="ql-block"> 我們?nèi)荒赀^7旬的老知青,放穩(wěn)心態(tài)慢慢行,中途歇了幾次,調(diào)整好呼吸再繼續(xù)向上登。今年已76歲的程近陽學(xué)長,看到就要登上鼓樓大殿,不禁開心地笑了起來。</p> <p class="ql-block"> 鼓樓二層的大殿修建得富麗堂皇,中國古建筑精湛復(fù)雜的工藝元素,在這里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大殿里,擺放著古代報時的大鼓25面,其中一面更鼓(主鼓),24面群鼓(因中國農(nóng)歷24節(jié)令而設(shè)置)。</p><p class="ql-block"> 大廳西側(cè),另有一面僅存的清代殘破主鼓,供游人參觀憑吊。</p> <p class="ql-block"> 大廳東側(cè)靠窗處,陳設(shè)著十幾件中國古代用來計算、掌握時間進度的各種器具,供游人參觀品味。程近陽學(xué)長頗感興趣地拍照記錄。</p> <p class="ql-block"> 下圖是葉母自動報時香漏,中國古代使用燃香計時的器具,具備報時功能。</p> <p class="ql-block"> 下圖是時辰香模具。時辰香是中國古代用于計時的香,時辰香模具是將香粉壓制成固定字型或花樣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下圖是時辰燭,中國古代根據(jù)燃燒長度計時的蠟燭。蠟燭的側(cè)面標(biāo)有時間刻度,根據(jù)燃燒位置,可以知道相應(yīng)時刻。</p> <p class="ql-block"> 下圖是龍舟香漏,中國古代一種龍舟形狀的利用燃香計時的器具,具備報時功能。</p> <p class="ql-block"> 下圖是漏香柜,使用燃香計時的器具,元代科學(xué)家郭守敬設(shè)計制作,因?qū)⒂嫊r用棒香放進柜子內(nèi)而得名。柜體可保持棒香燃燒速度的穩(wěn)定,提高計時的準確性。主要用于皇帝祭祀天地或祖先的大典中計時。</p> <p class="ql-block"> 下圖是屏風(fēng)香漏,使用燃香計時的器具,因?qū)⒂嫊r用棒香放在屏風(fēng)狀柜子內(nèi)得名,主要用于皇帝祭神或祀祖時,放在神廟里計時。</p> <p class="ql-block"> 下圖的碑漏,是我國古代計時器具之一,現(xiàn)已失傳。此碑漏系依據(jù)文獻記載仿制,高2.2米,寬1.4米,設(shè)若干個金屬球,每個金屬球沿碑漏內(nèi)銅管下行至擊鐃,用時為24秒,36個金屬球需用14.4分鐘(一古刻)依此類推,3600個金屬球滾動完畢,正好為24小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下圖是日晷,中國古代按照日影測定時刻的儀器,又叫日規(guī)。</span></p> <p class="ql-block"> 下圖的銅刻漏,曾經(jīng)是設(shè)在鼓樓上的重要計時器具,真物現(xiàn)已無存。史書記載: 鼓樓舊名齊政樓,上置銅刻漏,制極精妙,故老相傳,以為先宋故物。其制為銅刻漏壺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中安鐃神,設(shè)機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p><p class="ql-block"> 依據(jù)相關(guān)史料,鐘鼓樓文物保管所與蘇州古代天文紀實儀器研究所,成功研究仿制了銅刻漏,還原了古代皇家專用的銅刻漏計時器。</p> <p class="ql-block"> 大廳西側(cè),陳列著那面漆跡斑駁的清代僅存更鼓,鼓面直徑1.4米,鼓高2.22米,系整張牛皮蒙制。鼓面上的道道傷痕,到底是因何所致?原先長期放置在大鼓旁的做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介紹牌上面,曾含糊地寫著 "鼓面上的刀痕是八國聯(lián)軍侵京時所致 ″。我以前多次陪親友登上故樓參觀游覽時,都曾看到過這塊牌子,但從前幾年開始再來這里游覽時,就沒有看到過那塊宣傳牌了,這個重要的變化是和一個美國攝影師有很大關(guān)系(這里面的傳奇故事,百度里都可以查到)。</p> <p class="ql-block"> 1917年,一個18歲名叫西德尼.戴維.甘博的美國攝影師來到中國考察,幾年間去了許多地方,拍攝了數(shù)千張黑白照片。他于1968年在美國去世,1984他的家人在一個鞋盒里發(fā)現(xiàn)了這些老照片,1989開始在世界各地巡展引起轟動,2006年他的女兒凱特林女士將這些照片和底片,全都贈送給了美國杜克大學(xué)收藏。后經(jīng)中外學(xué)者認真整理研究,發(fā)現(xiàn)了北京鼓樓大殿里那面清代更鼓的珍貴照片,從而澄清了已訛傳了幾十年的不實之說。</p><p class="ql-block"> 下圖這張北京鼓樓的黑白老照片兒,是甘博1919年左右拍攝的,二層大殿正中的更鼓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 下圖是甘博1919年間拍攝的北京鼓樓上的清代更鼓,形狀及規(guī)格,和現(xiàn)在這面殘鼓一模一樣。</p> <p class="ql-block"> 仔細查看,可以看到鼓面上清晰的龍紋,但是沒有八國聯(lián)軍留下的劃痕和刀痕。</p><p class="ql-block"> 本著尊重科學(xué)、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現(xiàn)在北京鼓樓上那塊兒醒目的介紹牌兒,已被撤掉了。但曾經(jīng)接受過不實宣傳教育的人們中,有多少人能重新了解到這段遲來的歷史真相呢?那些受過教育已經(jīng)去了天堂的人,也只有去找上帝澄清了。清代更鼓上的那些傷痕究竟是何人所致?這個迷還是等知情人去解開吧。</p> <p class="ql-block"> 趁著擂鼓表演還沒開始,我們抓緊時間到大廳外的走廊去轉(zhuǎn)一轉(zhuǎn),今天的天氣真好,藍天白云空氣通透,視野開闊令人心曠神怡。</p><p class="ql-block"> 點開錄像欣賞,錄像放完會自動關(guān)閉。</p> <p class="ql-block"> 游人漫步在鼓樓外側(cè)高高的走廊上,放眼向四處眺望,北京城區(qū)壯美的風(fēng)景盡收眼底。程近陽學(xué)長不停地舉起相機拍照,留下難忘的美好時光。</p> <p class="ql-block"> 東邊的地平線上,北京最高的建筑物“中國尊”高聳入云,引領(lǐng)東三環(huán)繁華的商業(yè)區(qū)樓群,形成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順著中軸線向南看,北京城內(nèi)最高的山——景山歷歷在目,景山之頂,是南北中軸線最高位置,景山之南,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故宮"所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鼓樓西側(cè)的水面四周,就是著名的什剎海風(fēng)景區(qū);遠處,美麗的北海白塔下,是 ″讓我們蕩起雙槳" 的地方。近處,什剎海秀美的水面,吸引過多少老北京人夏天來這里游泳,冬天到這里滑冰。這些耳熟能詳?shù)牡胤?,給多少北京老知青留下難忘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 向西看,成片的樓群和遠處的西山一覽無遺。只可惜,雄偉壯觀的北京古城墻和十幾座古城樓、箭樓,大多不見了蹤影,老北京城那舉世無雙的偉岸雄姿,只能留在老北京人的記憶里回想。</p> <p class="ql-block"> 擂鼓表演的時間就要到了,我們回到大廳等候,這時正好聽到一名導(dǎo)游在向游客講解,得知鼓樓現(xiàn)在的這些大鼓,是1987年利用升降機搬上來的;最大的那面主鼓,是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專門制做的,在開幕式上敲出了國威震撼了世界,奧運結(jié)束后,特意安放在鼓樓展示,替換了原來的那面主鼓。</p> <p class="ql-block"> 上午10時整,第一次擂鼓表演準時開始,雖然只有三個人在敲鼓,但鼓聲已經(jīng)令人震撼,如果25面大鼓一起擂響,聲音定會傳向更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點開下圖錄像,能觀賞到擂鼓的實況表演。</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的擂鼓表演,是按新編的樂譜進行,和古代的擂鼓報更的擂法,是完全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下圖文字,是對鼓樓之鼓的詳細介紹。</p> <p class="ql-block"> 古代擂鼓報更的規(guī)矩是: 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合計擂54下,算一通鼓;再重復(fù)一遍,總計擂108下,算兩通鼓。兩通鼓擂完,算報了一次更。</p> <p class="ql-block"> 今天來鼓樓參觀的游人中,有某校一個班的高二年級學(xué)生,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來到這里參觀學(xué)習(xí),看著他們青春年少的臉龐和充滿活力的身姿,不由得回想起文革前,我們還在學(xué)校上學(xué)時,也是經(jīng)常來這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當(dāng)我們成為知青,遠離家鄉(xiāng)親人到陜北偏辟貧困地區(qū)插隊時,和眼前的這群學(xué)生一樣,也都只有十六七歲的年紀,可我們卻過早地失去了上學(xué)讀書的機會,在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創(chuàng)傷……少小離家的老知青,無論走得多遠,家鄉(xiāng)永遠是我們魂牽夢縈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點開下圖視頻,可觀賞擂鼓表演。</p> <p class="ql-block"> 看完擂鼓表演,意猶未盡的老知青L姐感慨地說: " 真是長見識了,這趟鼓樓登的值得?!?lt;/p> <p class="ql-block"> 中國鼓文化源遠流長,這次登鼓樓之行,增長了知識,收獲了快樂。一位中學(xué)生熱心相助,幫我們?nèi)齻€老知青拍了一張合影照片留作紀念。</p> <p class="ql-block"> 隨后我們控制好進度,緩緩走下臺階,來到樓下的展廳參觀游覽。隨著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北京市政府加強了貫穿北京老城區(qū)的南北中軸線及周邊古建筑群的宣傳力度,鼓樓下層的無粱殿,現(xiàn)已建成高科技多功能的“暮鼓晨鐘”報時展覽廳,展出內(nèi)容豐富多彩,令前來參觀的游人大開眼界。</p> <p class="ql-block"> 展覽用文字說明、老照片、實體物件、模型展示、播放影像等方式,向前來參觀的中外游客,詳細地介紹了中國古代用“暮鼓晨鐘”報時的具體方法和演變過程,展現(xiàn)了古人對時間觀念的嚴謹態(tài)度。時間證明,如果默守成規(guī)固步自封不思進取,會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今世界,高科技的計時、報時方式更加先進精準,中國古代沿用了千百年的報時方法,已成為厚重的歷史往事,供現(xiàn)代人憑吊品味。</p> <p class="ql-block"> 置身展廳回顧歷史,元、明、清時期,鼓樓與鐘樓通過“晨鐘暮鼓”統(tǒng)一都城作息,夜間擊鼓后城門關(guān)閉,開啟宵禁。此制沿用至民國初年,延續(xù)了幾個朝代報時的中心地位。</p><p class="ql-block"> 作為北京中軸線最高的古建筑群,鐘鼓樓承載著"時間權(quán)力"的政治意涵,其建筑布局與報時系統(tǒng),體現(xiàn)了古代天象觀與秩序哲學(xué)的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 鼓樓 "暮鼓晨鐘″ 展覽廳獨具匠心的展覽引人入勝,要想充分領(lǐng)會,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參觀,認真品味。</p> <p class="ql-block"> 程近陽學(xué)長是位技術(shù)精湛的業(yè)余攝影師,善于抓拍精彩鏡頭,當(dāng)年他在陜北農(nóng)村插隊時,利用手中的一部普通國產(chǎn)相機,拍下了許多令人難忘的黑白照片,為歷史留下了一份珍貴的資料。今天在高科技元素的展廳參觀游覽,他也是興致勃勃拍個不停。</p> <p class="ql-block"> 展廳里的燈光秀表演美侖美孚,令人眼花繚亂,游客們置身在時間隧道里,穿越時空浮想聯(lián)翩,定會生出萬千的感概。</p><p class="ql-block"> 點開下圖小視頻,可以觀看燈光秀表演。</p> <p class="ql-block"> 熱心的程近陽學(xué)長,準備把今天看到的奇妙場景,向親朋好友介紹推薦,并決定邀請還沒有到過鐘鼓樓的知青老伴,一起來這里參觀游覽,共度美好時光。</p> <p class="ql-block"> 光陰一去難復(fù)返,時間流逝不停留,人世間,最值得珍惜的就是時間!</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一段燈光秀表演,點開視頻可以觀看。</p> <p class="ql-block"> 一幅介紹鐘樓和古鐘的文字,引起了游客濃厚的興趣,鐘樓與鼓樓相鄰,人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鐘樓,是清乾隆十年(1745年)改用磚石結(jié)構(gòu)重建而成,徹底清除了火患。鐘樓通高47.9米,內(nèi)置中國最重的古代銅鐘及八角木鐘架。</p> <p class="ql-block"> 這次幾個老知青登鼓樓參觀收獲滿滿,但沒能登上鐘樓略顯遺憾,卻也留下了有時間再來游覽的美好期望,再見了,美麗壯觀的鐘鼓樓,我們還會回來的!</p> <p class="ql-block"> 祝老知青們多加保重身體,有機會攜同親朋好友,去游覽北京中軸線上的名勝古跡,收獲更多的快樂。</p><p class="ql-block"> 謝謝看閱。</p><p class="ql-block"> 撰文: 王文田</p><p class="ql-block"> 圖片: 程近陽</p><p class="ql-block"> 劉 明</p><p class="ql-block"> 王文田</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於北京</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 王文田,生于1952年5月28日,北京月壇中學(xué)初68屆知青,1969年2月1日赴陜西省延安縣下坪公社李崖窯大隊插隊。1971年7月招工到延安汽車修理廠工作,1992年2月調(diào)回北京自由職業(yè),現(xiàn)定居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