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6月10日,遠(yuǎn)遠(yuǎn)的看到中山鐵橋,被它的百年歷史深深吸引。橋畔矗立的紀(jì)念碑無聲地訴說著它的故事。紅色燈籠在風(fēng)中輕輕搖曳,為這莊嚴(yán)的場景增添了幾分節(jié)日的氣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舊名鎮(zhèn)遠(yuǎn)橋,位于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國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銀三十萬六千余兩。橋兩端分別筑有兩座大石坊,上刻“三邊利濟(jì)”和“九曲安瀾”。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武摷芄傲?,是后來進(jìn)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1919年,鐵橋受戰(zhàn)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后經(jīng)補(bǔ)修而復(fù)通。1942年,為紀(jì)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橋名沿用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過中山橋,眼前的景象讓我驚嘆不已。橫跨河流的大橋上,紅色燈籠高高掛起,在晴朗的天空下顯得格外醒目。遠(yuǎn)處的山丘與建筑物輪廓模糊地映襯其中,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橋位于蘭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黃河鐵橋。是蘭州境內(nèi)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橋的前身系黃河浮橋。黃河浮橋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里處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衛(wèi)國公鄧愈將此橋移至城西10里處。稱為“鎮(zhèn)遠(yuǎn)橋”。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蘭州衛(wèi)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現(xiàn)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蘭州還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人稱“將軍柱”。柱上鑄有“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官司衛(wèi)國公建斯柱于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的字樣。 當(dāng)年的黃河浮橋,用24只大船,橫排于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接,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jié)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皝锌慈绿一ū?,冰泮河橋柳色青”的詩句,就是當(dāng)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龍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shù)指導(dǎo),將浮橋改建為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 鐵橋承建時,喀佑勞動保護(hù)曾保證保固80年,但歷時僅42年。即1949年,鐵橋受戰(zhàn)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夜。后經(jīng)搶修雖恢復(fù)了通行,但人行橋上橋面晃動不定,已難以擔(dān)負(fù)日益繁忙的運(yùn)輸任務(wù)。1954年,人民政府對鐵橋進(jìn)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鋼架拱梁,使這座古老的鐵橋不僅變得堅固耐用,而且還威風(fēng)凜凜,絢麗壯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叢林,幽靜,踏上白塔山,我感受到一種寧靜與溫暖。橋梁結(jié)構(gòu)堅固而優(yōu)雅,行人悠閑漫步其間,享受著陽光灑落帶來的溫暖氛圍。這里的一切都讓我感到無比放松,仿佛所有的煩惱都被拋在了山腳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白塔山的浮雕墻前,我駐足良久。這幅浮雕墻展示了豐富的歷史場景與圖案,雕刻細(xì)膩生動,仿佛讓我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充滿傳奇的時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白塔山頂,我看到一面面鮮艷的紅旗隨風(fēng)舞動。天空湛藍(lán)無垠,飄動的白云映襯出這面紅旗的鮮艷。前景處可以看到紅色橫幅上的文字“二十大精神 全面建設(sh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仿佛在為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著山間小徑,我來到了一片古建筑群。它們坐落在綠樹環(huán)繞之中,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寧靜和諧。這里的一切都讓我感受到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氣息,仿佛在訴說著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白塔山的園林中,我找到了一處寧靜的角落。樹木繁茂,陽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光影。古色古香的小亭子隱匿于綠意之中,周圍環(huán)繞著石欄桿。這里的一切都讓我感到無比愜意,仿佛置身于一個世外桃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白塔山的山頂,我看到了一座高聳入云的傳統(tǒng)建筑。四周被綠色植被包圍,顯得格外莊重而神秘。這里的一切都讓我感受到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氣息,仿佛在訴說著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白塔寺位于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海拔約1700米,始建于元代,因山巔的白塔而得名,是蘭州著名的歷史與宗教文化地標(biāo)。?</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歷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元代起源?: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據(jù)記載與元太祖成吉思汗時期西藏薩迦派喇嘛的紀(jì)念有關(guān),原塔已不存,現(xiàn)存白塔為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由內(nèi)監(jiān)劉永成重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代擴(kuò)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巡撫綽奇擴(kuò)修寺址,更名為慈恩寺,但民間仍沿用“白塔寺”之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座古老的青銅鐘。它懸掛在木制支架下,旁邊立著一塊紅色背景的文字牌介紹其歷史與特點(diǎn),并提到它重達(dá)一百五十公斤,在清朝康熙年間鑄造完成。這里的一切都讓我感受到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氣息,仿佛在訴說著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繼續(xù)前行,我看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紅色柱子與藍(lán)色屋頂相映成趣,仿佛在訴說著它的獨(dú)特魅力。這里的一切都讓我感受到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氣息,仿佛在訴說著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來到白塔山的最高處,我看到了一座宏偉壯觀的歷史性古跡“九曲安瀾閣”。紅色柱子支撐起飛檐翹角的設(shè)計風(fēng)格獨(dú)特而莊重,人們聚集在此處交談或休息。站在這里,能俯瞰整個城市的美景,感受到這座城市的脈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紀(jì)念對象溯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白塔寺建于元代初期,為紀(jì)念一位西藏薩迦派法王派遣謁見成吉思汗的喇嘛而建。該喇嘛途經(jīng)蘭州時病逝,元朝遂下令修塔以示紀(jì)念,后塔毀重建,現(xiàn)存白塔為明代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zhèn)守甘肅內(nèi)監(jiān)劉永成主持復(fù)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著山間小徑,我來到了一座傳統(tǒng)的中式牌坊。它矗立于山間小徑之上,牌坊上懸掛著寫有“地天泰”三個大字的匾額,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醒目。兩側(cè)綠樹環(huán)繞,臺階蜿蜒而上,仿佛在邀請我繼續(xù)前行,探索這片神秘的土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白塔山頂,我俯瞰著整個城市的美景。高樓大廈林立其間,錯落有致;一條河流穿城而過,橋梁橫跨其上連接兩岸;遠(yuǎn)處山脈連綿起伏,天空湛藍(lán)無云,樹木郁郁蔥蔥。這里的一切都讓我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活力與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白塔山的山頂,有古建筑一角。飛檐翹角精致華麗,紅色墻壁與藍(lán)天白云相得益彰;屋脊上的裝飾雕刻精美細(xì)膩,展現(xiàn)出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yù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白塔山的山頂,藍(lán)天白云相映成趣;紅色瓦片上裝飾著精美的圖案;天空清澈明亮,云朵輕盈飄逸。這里的一切都讓我感受到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氣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夜晚降臨時,我站在白塔山頂,俯瞰著這座城市的夜景。遠(yuǎn)處古建筑輪廓清晰可見,在深藍(lán)色天空背景下顯得格外莊重;右側(cè)樹木枝葉繁茂,與建筑物形成鮮明對比。這里的一切都讓我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寧靜與祥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白塔山的山腳下,我看到了地天泰牌坊。它位于山腳下,旁邊有一塊介紹牌說明其歷史意義及文化內(nèi)涵,周圍環(huán)境綠樹成蔭。這里的一切都讓我感受到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氣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山時,我經(jīng)過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門。上方懸掛著紅色燈籠,顯得莊重而喜慶。這里的一切都讓我感受到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氣息,仿佛在訴說著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首望去,遠(yuǎn)處山丘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傳統(tǒng)建筑群落。周圍環(huán)繞著茂密的綠色植被,仿佛在守護(hù)著這片古老的土地。天空湛藍(lán)無云,陽光明媚照耀整個場景,仿佛在為這片土地增添一份生機(jī)與活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