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島龍山路26號的建筑是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又稱“迎賓館”,還有“德國小皇宮”之稱。它是基本上都是按照德國皇宮10:1的比例建造的,當時耗資100多萬德國馬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德國建筑師維爾納·拉查洛維茨設(shè)計,是德國威廉時代典型建筑樣式與青年風格派手法相結(jié)合的代表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踏入青島龍山路26號,德國總督樓舊址如一位沉默的歷史講述者,靜靜矗立。這座1905年始建、1907年落成的建筑,由德國建筑師維爾納·拉查洛維茨精心設(shè)計 ,融合德國威廉時代風格與青年風格派手法,盡顯獨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內(nèi)部裝飾豪華精致,保留著德國原裝的大鋼琴、落地鐘、槍柜及紅木床等家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進了大門就看見別墅門前有兩棵大杉樹郁郁蔥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筑立面不對稱,大蘑菇石砌墻體,多變化屋面設(shè)計,具德國中世紀田園風格,南立面東西兩部分以券柱廊為主,柱帽、檐頭、墻角基部等由粗獷巖石迭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占地面積8.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083平方米,為4層大型花園式住宅,石、鋼、磚、木混合結(jié)構(gòu),總高度30余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進大樓寬敞的門廳豁然開朗,巨型吊燈灑下昏黃的光,瞬間將我拉回百年前。沿中央樓梯拾級而上,來到三樓的會議大廳,這里曾見證無數(shù)決定青島命運的時刻,如今雖安靜無聲,卻讓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二、三層的辦公區(qū),高大寬敞的房間,窗外廊式陽臺視野極佳,能看到觀海山的蔥郁和青島灣的波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層和三層的辦公區(qū),高大寬敞的房間,窗外廊式陽臺視野極佳,能看到觀海山的蔥郁和青島灣的波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里的一磚一瓦、一門一窗,都承載著百年前的故事。踏入其中,精美的雕花、華麗的吊燈、厚重的實木地板,無不訴說著往昔的奢華。漫步展廳,從德國殖民統(tǒng)治,到日本侵占,再到回歸祖國,總督樓見證的歷史風云令人唏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島總督府由德國建筑師弗里德里希·馬爾克(也有譯為馬立克)設(shè)計。他運用德國新文藝復(fù)興風格,結(jié)合德國威廉時代典型建筑與青年風格派手法,使建筑成為青島的標志性建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內(nèi)部裝飾豪華精致,保留著德國原裝的大鋼琴、落地鐘、槍柜及紅木床等家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07年落成后,第三任膠澳總督奧斯卡·馮·特魯泊和第四任膠澳總督阿爾弗雷德·麥爾·瓦爾戴克在此居住。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侵占青島,總督樓成為日本青島守備軍司令官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2年底,中國政府收回青島,總督樓成為膠澳商埠督辦官邸。1934年,改稱迎賓館。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后,曾改為“國際俱樂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青島解放后,成為青島市人民政府接待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及國際友人和貴賓的主要場所。1999年開始作為博物館和旅游景點對外開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一架施坦威鋼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一間陽光房,在當時那個年代這是多么超前的設(shè)計理念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里所有的家具每一件都是從德國運過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計算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打字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顯微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通往那間陽光房的暗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這棟建筑上的西面有一只遙望著德國的方向的諾曼龍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造型來源看,這種龍頭源于諾曼人,諾曼人是早期生活在北歐的日耳曼人,他們常在漁船和戰(zhàn)艦上雕刻此龍頭,有鎮(zhèn)海之意,也被視為海盜象征及海上霸權(quán)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樓前,我不禁思考,它是殖民歷史的印記,也是青島城市發(fā)展的見證者。如今,它已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時刻提醒人們銘記歷史,珍視當下。 這次參觀,讓我對青島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對這座城市的未來充滿期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總督府里出來,突然發(fā)現(xiàn)在這個總督府舊址的園林邊上還有一個在青島所有德國人建造過的建筑微縮景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德國控制青島的這些年,在青島還建造了不少建筑,留下了不少德國風格的建筑也有不少中西特點結(jié)合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份卓越的建筑成就令人贊嘆,也讓我們深刻意識到差距。如今,我們當以之為鏡,汲取其精華,秉持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提升自我。相信憑借不懈努力,中國建筑必將在世界舞臺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書寫屬于我們的輝煌篇章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材的堆砌嚴絲合縫,內(nèi)部裝飾奢華而不失典雅,每一處細節(jié)都彰顯著設(shè)計師的匠心獨運與建造者的高超水準。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德國建筑智慧的縮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著這些微縮景觀,心里感觸也挺深的,德國總督樓的身影靜靜訴說著往昔歲月。那繁復(fù)精美的雕花,錯落有致的尖頂,將德國建筑的精湛技藝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