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藏”這個名字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從六世紀起那里開始有了文字記載,當時稱作“禿發(fā)”,唐宋時稱作“吐蕃”,元時稱作“西蕃”,明時稱作“烏斯藏”,清初稱作“衛(wèi)藏”,康熙末年才正式定名為“西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蒙古人和滿洲人曾一度稱之為圖伯特或土伯特,英文則為 Tibet。關于“吐蕃”一名的由來,通常認為源自本教的“本”(bod)字。本教是雪域高原最原始的宗教,其核心信仰是萬物有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吐蕃王朝時期,拉薩河流域和雅隆河流域被稱為“衛(wèi)”;年楚河流域以西、以北地區(qū)被稱為“藏”,統(tǒng)稱“衛(wèi)藏 ”?!靶l(wèi)”也叫前藏,以拉薩的布達拉宮為中心,是達賴喇嘛的勢力范圍;“藏”也叫后藏,以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為中心,是班禪喇嘛的駐錫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元朝時,藏區(qū)被歸入“西域”的范疇。包括藏族在內(nèi)的西域各族,統(tǒng)稱西蕃(或西番),這是第一次在“蕃”字前面加上表示方位的“ 西”字。但“西藏”并不是從“西蕃”或“西番”演變而來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現(xiàn)代意義上的“西藏”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康熙二年(1663年)的《清實錄》中。其文曰:“西藏班禪胡土克圖故,遣官致祭?!?l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但此時的“西藏”一詞還沒有成為一個固定的地域名稱,清朝文書中對這一地區(qū)的稱呼仍舊比較混亂,如土伯特,烏思藏,藏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721年清軍驅(qū)逐侵擾西藏的準噶爾部后,康熙大帝撰寫《御制平定西藏碑文》,其中有“爰記斯文,立石西藏”一語。這是以拉薩為中心的衛(wèi)藏地區(qū)首次被正式命名為“西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觀點認為,藏語“衛(wèi)藏”的“衛(wèi)”字與滿語“西方”的“西”字讀音相近;加之衛(wèi)藏地處中國西南,極有可能是“衛(wèi)藏”一詞先在滿文中被誤譯為 “西邊的藏”;從滿文轉(zhuǎn)譯成漢語時,又以訛傳訛地變成了“西藏”。這或許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p><p class="ql-block"><br></p>